?

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社會生活方式養成的影響

2016-05-30 16:59龔俊瑋
決策與信息·中旬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義烏非物質文化遺產

龔俊瑋

【摘要】隨著國民對文化建設日益關注,但文化于市民相對“高冷”。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切入,以義烏市為例子,探索非遺文化和社會生活兩者關系和相互作用,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 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生活方式;義烏

自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文化研究的熱點,但大多數研究還是局限于文化圈內,很少敢于突破文化,非遺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更要探討其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聯結。

一、義烏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如下: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 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 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義烏的非遺項目名錄已達80個,其中金華市級38個,省級12個,國家級2個。

二、非物質文化對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義烏精神的培育

義烏精神總結為“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這十二個字。

義烏商人早期大多有雞毛換糖的經歷,早在清朝乾隆時期,義烏人就以紅糖制成姜糖,他們肩挑著貨郎擔,風餐露宿,忍饑挨餓,義利并舉,搖著撥浪鼓走四方雞毛換糖,有的雞毛扎成雞毛撣,細絨摻和鴨絨制作羽絨衣,沒用的雞毛扔在地里當肥料,各有用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義烏紅糖制作技藝緣起于此,在雞毛換糖過程中不斷發展、傳承、衍變、創新,體現了義烏人勤耕好學以及誠信的品質。

義烏兵的故事剛入選義烏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講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抗倭名將戚繼光帶領義烏兵轉戰浙江、福建和廣東屢立奇功,守土衛國的事跡,此外還有金臺拳、戚家軍鴛鴦陣等競技類非遺,因此,義烏人剛正勇為的精神由來已久,不僅是儒家對世人的基本要求,在義烏更是一種天然自發的群體行為,對不正之風會群起遏制。

義烏十八腔是義烏市級非遺,由于義烏位于浙江中部,與外地交往頻繁。因此義烏方言受鄰近地區和內部地域差異,得名“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體現了義烏人兼蓄包容的精神。

概而言之,義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里子,是貨真價實的果肉,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具象化,指引著義烏人敢為人先,傲立潮頭,義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恰恰是義烏精神的記錄、承載和創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義烏工匠精神的培育

義烏非遺中的紅糖制作技藝、木活字印刷術、黃山八面廳建筑營造技巧,紅曲傳統制作技藝、丹溪紅曲酒釀造技藝、義烏木雕、根藝(根雕)、捏面人、陶藝制作技藝等,涉及生活各個領域,這些不僅記錄了各種技藝的制作流程,更是勤勞義烏人智慧的結晶,手工制作類非遺經過時間的傳承和衍變,工匠精神根植于每個義烏人心中,推動了當代小商品市場的繁榮,現代義烏人對制造業尤其是小商品制造的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義烏市遵循“以貿促工,貿工聯動”的發展原則,終成世界最大小商品交易市場。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養成義烏人飲食習慣

義烏非遺中涉及了大量的飲食類技藝,如紅糖制作技藝、東河肉餅、義亭起酥、柴葉豆腐、金華火腿加工技藝、頭梗餅制作、紅曲傳統制作技藝、丹溪紅曲酒釀造技藝、道人峰茶加工技藝、義烏糖烊制作技藝等,一方飲食養育一方“吃貨”,作為生活必需品,飲食類非遺的傳承保留了義烏人獨特的飲食習慣。

(四)非物質文化對審美的提升

義烏漆畫是義烏農民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漆藝,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門窗家具、牛腿都用傳統大漆制作。此外,還有義烏農民畫,他們立足生活,汲取地方文化,取材于風土人情兼及現實生活,用畫筆描繪表現自己熟悉的生活,形成獨具風格的審美能力、藝術主見和藝術風貌,在繪畫色彩上反對俗氣、追求俏雅的風格,反映了傳統漆藝轉化漆畫的產物,清新質樸,俏而不俗,濃中有雅,培育了義烏人民的美術審美。

義烏婺劇是浙江省的戲曲劇種之一,以表演夸張、生動、形象、強烈而深得本地人喜愛,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義烏道情是浙江省古老的漢族說唱藝術之一,用漁鼓、簡板伴奏,演唱新經韻,也稱道歌。此外,還有義烏徽戲、花鼓、小鑼書等戲曲演藝形式,既以義烏特有方式對作品進行重新演繹,同時逐步豐富了業余休閑方式,提高藝術鑒賞水準。

義烏的木雕、根雕、建筑營造技藝等多存在于古建筑,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別具一格的構造布局,古風文韻的匠人智慧。此外,義烏剪紙、刺繡、百子燈、風箏等技藝制作都是經風雨洗汰而積蘊出獨特文化風骨,凝結了古人智慧和審美的結晶。

三、結語

中國作為文化大國,非遺文化燦若星海,義烏市的非遺文化僅僅是滄海一粟。通過解剖當地非物質文化分析本土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包括價值觀、精神、飲食、審美等,研究他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加深對非遺的認識、保護、傳承與創新,同時也是對本土文化基因和地域身份的認識和保護,讓文化更接“地氣”,從身邊的點滴保護和弘揚非遺,以非遺保護為支點,往非遺傳承方向發力,撬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

參考文獻

[1]劉錫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質問題[J]. 西北民族研究, 2005(1):130 -139.

[2]張道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義[G] // 東吳文化遺產:第一輯.上海三聯書店, 2007 :1 -6.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EB/ OL]. http://unesdoc.unesco .org/ images/ 0013/ 001325/ 132540c.pdf.

猜你喜歡
義烏非物質文化遺產
義烏展
“沒了義烏,圣誕老人可能‘失業’”——浙江義烏圣誕產品叩開世界
在“貼近”上下功夫 講述義烏好故事——以《義烏商報》迎接黨的十九大宣傳報道為例
浙江義烏:凝心聚力 砥礪前行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為義烏試點聘任公務員制叫好
印度鼓動本國商人遠離義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