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明清木刻及日本浮世繪對比研究

2016-05-30 00:12曹顯娜王婷婷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曹顯娜 王婷婷

【摘要】:中國明清的木刻年畫同日本的浮世繪都是最能代表大眾藝術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們的可復制性決定了它們成為實用目的很強的一門藝術。中國明清的木刻年畫同日本的浮世繪就像花開兩蒂,雖各放異彩,卻有極深的淵源。

【關鍵詞】:中國明清年畫;日本浮世繪;差異

中國的木板年畫與浮世繪都是根植于群眾之間,在農村和城市都有廣泛的愛好者。兩者都是山巔水涯無不到,窮鄉僻壤無不入,是流傳最為深入普遍的藝術形式。蓋因價格低廉,故能大量生產。歷來的中國木刻畫家與日本浮世繪師都是屬于勞動人民的。從沒被當做過士大夫階級的畫家,制作浮世繪或者年畫都有專門的組織和團體。 年畫作坊經常都是整個村,整個鄉,整個鎮。它們的歷史都有上百年之久。

一、中國明清木刻年畫及日本浮世繪的共通性

中國木刻年畫與日本浮世繪都是在宗教崇拜的思想下產生的。宗教崇拜中的“泛神信仰”就導致了年畫中眾多的神仙形象,如常見的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太上老君、八仙、門神、財神、關公、鐘馗、灶神等等都源于此。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也是“泛神信仰”,精靈崇拜。早期的日本版畫受我國影響,也是從宗教繪畫開始的。只是到后期,因為儒家思想和禪宗思想的影響,對世界的悲憐憫和及時享樂觀才慢慢占據了日本版畫的主流思想。這也是浮世繪想要表達的主題。這點與我國年畫中的喜慶祥和的氣氛形成了很大的對比。年畫與浮世繪汲取營養的土壤是民間生活,市井文化。正因如此,它們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是一種追求共性的畫,不追求個性。追求周圍人的認同,認同是共性的體現。任何能站住腳的民間藝術都是與當地人共同的人生向往、心理與審美長期磨合的結果。所以我國年畫與日本浮世繪最終體現的是民間文化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即地域性。浮世繪的風格就只能屬于并只能產生于日本。中國地廣,年畫則形成多個地區的風格,如朱仙鎮之豪放,桃花塢之精巧,武強之雄勁,楊柳青之雅致,綿竹之可愛,漳州之清疏。

二、中國明清木刻年畫及日本浮世繪的差異性

(一)、中國明清木刻年畫及日本浮世繪內容題材上的差異性

根據馮冀才先生在《中國木板年畫代表作》中的研究。年畫是中國廣大老百姓特別是農民階級的精神天地的可視呈現。它的題材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神佛類,古代中國,百姓精神世界里位置最高的是神靈,因而神像成為年畫中的主項。如菩薩,財神,灶神等,這是在藝術欣賞的作用里帶著實用宗教信仰的成分在內了。年畫又是去人間生活的理想國。所以第二類年畫是吉祥畫,第三類是都市生活圖。一種來自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如《百子圖》《大慶豐年》《仙芝祝壽》。另一種來自現實生活中的美好,如《慶春樓》《萬年橋》《三百六十行》。年畫還是墻上的舞臺,第四類題材是故事配圖。如《武松打虎》《白蛇青蛇》這樣的年畫都是人民熟悉的,使他們如重溫舊夢一般再次觀賞一出喜聞樂見的戲曲演唱。年畫還是大眾的自我教材,這種教化題材的年畫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和傳說故事。這第五類年畫內容包括人物畫,風景畫,動物花卉畫,風俗生活畫等等。年畫的題材的廣泛可以看出廣大人民藝術趣味的廣泛。但年畫中還是以人物畫為主,這點與日本浮世繪也是以人物畫為主的特征不謀而和。但因為日本的民族性格和宗教觀點不同,它們的浮世繪中充滿的悲劇情節是不會在我國明清年畫中找到的。年畫的題材多是喜慶積極的,而浮世繪的題材多是頹廢悲劇的。但它們都表示了兩國各時代的當時社會實相,具有深刻的時代性與人民性。

(二)、中國明清木刻年畫及日本浮世繪審美特質上的差異性

中國明清年畫中對于民俗活動與場景情景的描繪占大多數,比如在蘇州桃花塢模板年畫中??梢钥吹酱焊?、叫賣、集會、燈會等客觀場景。但畫家的主觀思想與客觀事物相結合的作品很少見。浮世繪描繪的市井生活的點點滴滴大多跟我們的年畫類似。但是浮世繪中擅于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這種內心的起伏是通過人物的動作與神態的細節傳達出來的。如東洲齋寫樂的《第二代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的表情動作都及其夸張,富有感染力。關于這一審美特質的差異研究在趙茂錦的《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的比較研究》中進行了探討。

木板年畫藝術有一個其他藝術沒有的特性,那就是來自年俗的特定要求。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求,年畫的構圖總是很滿,人物全含笑意,色彩濃艷異常。于是歡樂、祥瑞、紅火、繁華、飽滿和裝飾性是年畫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它獨具感染力的一種美。中國木板年畫是農耕社會民間立體影像,廣角的社會與生活,還有過往不復的精神情感。木板年畫在田野中誕生,在鄉土中成長。制作年畫的藝人們身在天高地遠的窮鄉僻壤,與朝廷里的詭譎風波毫無關系。它們是農民的自娛自樂,嬉笑怒罵,一任自由。因此,年畫中的人物形象情態充滿了農民的性格體態,雖然這些形象簡單稚拙,但是有其他藝術模仿不來的樸直天真,樂觀詼諧。這種鄉土美包含著一種天性的自由和自然。我國的木刻年畫也要分地域特征,每個地方的審美情趣也有所不同。桃花塢細膩柔美,這跟蘇杭s世代乃繁華之地有關。山東楊家埠、河北武強都是身在綠林鄉野之間,畫面中的農民氣質最為醇厚。河南朱仙鎮身處中原腹地,帶著特有的典雅大氣。而天津楊柳青緊挨政治中心北京,為了順應大戶人家的審美需求,崇尚靜雅華美。而浮世繪的審美特征用悲情艷麗,放蕩雍容來形容不為過??傊?,與我國明清年畫的審美特質完全是兩個極端。

三、結合對“依然活躍的浮世繪”研究探求如何將中國古版木刻年畫留在大眾視野的問題及解決意見

浮世繪不僅是一種美學圖像,而且今天依然活躍在日本乃至世界人民的視線里。也因此繼續成為一種活生生的文化,作為日本人身份與種族的象征。成為日本當代流行文化的組成部分。日本當代的藝術工作者也常從浮世繪這門民族藝術中汲取養分。如大家熟知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的總設計師原研哉就是將與浮世繪審美靈魂一脈相承的“虛空”審美觀注入了無印良品品牌的設計中。

縱觀國內目前的版畫創作,作品中缺乏“民族性,缺乏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體驗,浮躁躍然紙上。但是中國藝術家們骨子里的那種民族審美細胞依然新鮮而活躍。我們的版畫家,要熟悉傳統文化,研究傳統版畫,分析傳統美術中那些形成中國民族審美心理結構的各種因素,將這些因素用到當代的版畫創作中去。在題材上多選貼近大眾生活,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時代風貌、具有鮮明民族性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常任俠 《東瀛印象記》 商務印書館 碎金文叢 2008年版

[2]王光普 《傳世木版畫 木雕精品》 甘肅民間美術 民俗與古文化叢書 2000年版

[3]顧炳收藏 《云臺三十二將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4]《避暑山莊三十六景》 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古代風景版畫叢刊 1995年版

[5]鄭振鐸 《中國古代木刻史》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3年版

[6]馮冀才 《中國木板年畫代表作》 國家一級出版社 青島出版社 2005年版

[7]《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明清版畫審美特征之比較》 黃巍 徐程成 2006年第2期

[8]周亮 《明清戲曲版畫》 安徽美術出版社 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 2009年版

[9]《古本戲曲版畫錄》 首都圖書館編輯 學苑出版社 2008年版

[10]《武林古版畫》 周亮編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9年版

[11]趙茂錦 《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的比較研究》 2011年第1期

[12]王瀟莎《中國傳統工筆仕女畫與日本浮世繪美人畫之比較 》

[13]喬春梅在《我國傳統仕女畫與日本浮世繪美人畫之異同》

[14]沙舟在《浮世繪今日現狀對年畫發展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