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川端康成對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的傳承

2016-05-30 00:06曾伊凡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物哀自然美審美意識

曾伊凡

【摘要】:本文在細讀了《伊豆的舞女》的文本之后,結合對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的追溯,辨析川端康成審美意識的源頭,論述川端對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物哀之美、之美、女性之美、幽玄之美的傳承。

【關鍵詞】:審美意識;物哀;幽玄;女性美;自然美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發表于1926年。當時日本的“新感覺派”盲目模仿西方文學的技法,忽視日本的文學傳統,而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則是以日本傳統美學思想為依托,重視日本的傳統藝術精神,并以其作為作品的根脈,在其統照之下借鑒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形式,在東西方藝術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成功地體現了日本傳統之美。此后的《雪國》沿襲了這一特色,并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戰后的《古都》也是借助生活片斷的景象,去追求一種日本美;后期的《山音》、《千只鶴》等作品雖更加頹廢虛無,但都沒有完全背離《伊豆的舞女》所奠定的日本傳統美的基調?!兑炼沟奈枧房梢哉f是川端康成為表現日本傳統美所邁出的奠基式的一步,沿著這條線索,我們可以走進川端康成的審美世界。

一、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人審美意識的主體和底流,其源頭要追溯到《源氏物語》?!对词衔镎Z》寫出了一種女性氣質,即在含蓄、感傷、淡雅、純樸和細膩的格調中,突出了人物內心的悲哀情緒。江戶中期,致力于《源氏物語》研究的國語學大家本居宣長率先從中歸納出沉積于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物哀”這一審美范疇?!拔锇馈钡暮x比較復雜,大致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客觀對象(自然物、人)與主觀情感一致而產生的一種美的情趣,是對客體抱有一種樸素而深厚感情的態度作為基礎的;并且,在此基礎上所表露出的內在情緒是非常靜寂的,它交雜著哀傷、憐憫、同情、共鳴、愛憐等感動的成分。川端深受《源氏物語》的影響,正如他自己所說:“《源氏物語》是深深地滲透到我的內心底里的?!彼洺娬{:“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這個詞,同美是相通的”。他的小說大多表現了悲哀與同情,用質樸、真摯的筆墨令人感動地表露了對小人物(多是下層女性)的贊賞、憐愛、哀傷的情感。川端所描寫的人物的悲哀,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這種美,深沉而纖細,交織著主人公對自己處境的悲怨,融入了作家的同情、愛憐,因而呈現出一種朦朧而感傷的審美狀態。這種狀態源自作家內心對作品人物,特別是下層女性的憐愛,是最純潔情感真實而自然的流露,在《雪國》、《舞姬》、《千只鶴》等小說中,都可以看到成熟精彩的表現。而川端在寫作《伊豆的舞女》時,已開始了這種美學追求。

《伊豆的舞女》全篇自始至終彌漫著一種若有若無的淡淡的傷感。小說所寫的是一個20歲的高中學生——“我”和一個14歲的賣藝舞女——薰子在伊豆的湯島邂逅相遇的故事,表現了那種因追求似愛非愛的情感而產生的淡淡的凄涼感。作者在描述他們交往時,沒有用歡快明朗的筆墨,而是壓抑平緩地寫了這對少男少女之間若即若離、似有非有的關系,使整個過程籠罩著柔美而傷感的色調。在結尾的“碼頭送別”中,既沒有涕淚橫流的慘痛,也沒有力竭聲嘶的呼喊,這時的“悲”是溫柔的“悲”,是含蓄的“悲”,是余韻裊裊的“悲”,是美侖美奐的“悲”。川端把兩人的別離之悲從屬于美,又使美制約著悲,淡淡的悲與真實的美交融在一起,營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并讓兩人彼此之間的同情縈繞其間。這種悲哀與同情所釀出的美感,其底流就是日本傳統的“物哀”之美的精神。

二、自然之美

日本遠古人受到島國自然環境的恩惠和培育,對自然懷有深切的愛與親和,對自然美的感覺敏銳而纖細,并含有豐富的藝術性。對自然的描寫在日本文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古代文學對自然的描述,一般都帶有濃厚的人情味,使自然人情化。用自然來表現人的情感。如:“竹子枝頭群雀語,滿園秋色映斜陽”,在這里,“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日本人在觀察自然的時候,是直接楔人自然的生命之中,將自然看成生命的整體,人也包括在其中。他們認為自然意味著生命的根源,美的感情的根源。這種自然觀和美學思想,成為日本人把握自然美和創造藝術美的底流?!度f葉集》、《源氏物語》、《枕草子》以及松尾芭蕉的俳句等等,都可以看到這種審美思想的表現。川端康成自覺而忠實地繼承了這一審美傳統。

讀川端的作品,我們發現,他甚少注意社會生活中的美,他崇尚的是自然事物的美。并且,他特別重視自然美和人主觀情感的交融,把自己的心靈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是在用自己的心聆聽著、凝視著大自然的美。在作品中,他常常以四季自然美為背景,將人物、情緒、生活感情等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同自然事物之美交融在一起,以一種自然的靈氣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氣氛,將人物的思想感情凸現出來,形成情景交融的優美的意境,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將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加強了藝術的審美因素。如:《古都》的“春花”“秋色”“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舞姬》的“冬的湖”,《山音》的“冬櫻”“春鐘”“秋魚”等等。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把這個美好的故事展現在如畫的背景上:重疊的山巒、茂密的森林、深邃的幽谷、濃郁的秋色、純凈的碧空……而所有這些清新、美麗的景色又是同美好的人情交織在一起。川端還特別選擇了“雨”這一大自然中最有傳情因素的景物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感?!坝辍痹谛≌f中多次出現,“雨”,這一東方文學的傳統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含義:“我”與舞女純潔的情感正如雨滴般晶瑩剔透;“我”對舞女的思念愛慕的朦朧正象雨霧的清寂縹緲;“我”對舞女的依依不舍又如細雨的連綿不絕……雨、人、情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狀態。川端描寫自然不單純是用筆來描寫,而是用“心”去描寫,用“情”去描寫,用自己的全部精神去理解自然和領會自然,把寫自然美同寫人物美、人情美融合在一起,人與自然和諧地交織為一體。

雖然川端的小說風格以后發生了某些方面的變化,但《伊豆的舞女》所表現出的對自然之美的熱愛、把自然與人的心靈合一的美學追求,卻貫穿其整個創作生涯。

三、女性之美

閱讀川端的小說,掩卷而思,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都是一個個鮮活而美麗的、具有日本風韻的女性形象,可以說,是女性形象撐起了川端康成的文學殿堂。這種對女性美的心儀,我們可以在日本傳統文學的審美情趣中找到淵源。

日本傳統的神道、佛教對愛與性的態度是欣賞寬容的,這不僅影響了日本人的倫理觀、審美觀以及日常生活,也左右著日本文學的審美意識,逐漸形成了日本文學好色的審美情趣。這里的“好色”不完全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色情,它注重的是戀愛的情趣,與物哀、風雅是聯系在一起的。在這些風雅的情色文字中,美麗的女性必然成為必不可少的描寫對象。對于自少年時代就流連于古典文學之中的川端來說,這一審美傳統就很地貫穿到他血脈中。他在1969年的夏威夷公開演講中說:“少年時代的我,閱讀《竹取物語》,領會到這是一部崇拜圣潔處女、贊美永恒女性的小說,它使我憧憬、使我心曠神怡。也許是這份童心起作用吧,至今我還常把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所寫的‘輝夜姬不染世人的塵垢,發誓保持高潔,‘輝夜姬升天,凡人是無法求得的這番話,引用在我的文章里,不僅僅是修辭?!?/p>

在川端看來,年輕的女性,尤其是處女和少女,是純真、圣潔的化身,是美的化身,少女有著“純真的聲音”、“純真的形體”、“純真的精神”。薰子即如此:她有著“雪白的”“小桐樹”似的身子,“花”一樣的笑容,發出的是“幼稚地順口流露出感情的聲音”;她真摯而羞澀地喜歡著“我”,雖混跡風月場中,卻無半點輕浮放浪。作者用清新的文字描畫出一個天真爛漫、嬌美質樸的少女。川端對女性心理也有極強的穿透力,正象授獎辭里說的:“川端先生作為擅長細致地觀察女性心理的作家而備受贊賞?!彼硇牡貝壑?,體會著女性,因而對女性有極準確的把握。一段薰子與學生同登天城山的描寫精雕細刻地展現了薰子對學生的那種微妙的感情:她喜歡他,才會緊緊跟著跑;她出于少女的羞澀,不敢表露真情,才始終與學生保持一兩米的距離,這距離使其能與學生交談而又不至于顯得太親密;她愛慕、敬重學生才會跪下來替他撣塵……我們不能不說,川端是一位懷著真摯的憐愛,自如地出入女性身心的作家。

通觀川端的小說,他筆下的女性總體來說是純潔美好的。在他心里,女性是美的化身,是他致力謳歌的對象。即使在《睡美人》中,他也在保護著那些處女的圣潔,展示著她們的純真可愛。從薰子開始,川端的文學家園里,誕生了一組美麗的、具有傳統日本氣質的女性形象:駒子(《雪國》)、稻村雪子、文子(《千只鶴》)、波子(《舞姬》)、千重子、苗子(《古都》)、菊子(《山音》)……

四、幽玄之美

“物哀”這一日本美的主體和先驅,在其過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蘊含的靜寂美的特殊性格。這一性格便成為另一日本傳統美的主流——幽玄的源頭。幽玄“主要是表達以悲哀和靜寂為底流的枯淡和樸素的美,一種寂廖和孤絕的美?!薄斑@種幽玄的美,包含著神秘、余情、幽絕三個要素,其中心是余情,即重視氣韻,這是一種純粹精神主義的審美意識?!边@種審美意識,滲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精神的各個層面,如:茶道、和歌、建筑、繪畫等等。

幽玄與佛學、禪宗有著很深的淵源,它含有“無”和“幻”的色彩。而“虛無”、“虛幻”、“幻火”在川端的作品中隨處可見:《雪國》島村對駒子“虛無得像一朵艷麗而濡濕的花”一樣的愛;葉子虛幻的美與死亡;《名人》秀哉名人的死亡之美;《小音》人生的悲涼感;《睡美人》極端的虛無和頹廢……回望川端的創作歷程,這種色彩在《伊豆的舞女》中已見端倪。小說主人公“我”所經歷的愛,是“虛無”和“虛幻”的愛?!拔摇迸c舞女的情感是噯昧模糊的,這使故事本身已行“幻”的印痕,而故事的結局,史是充滿人生的虛無感。失落之后的愉快,即產生于“無”。而這“無”是東方式的“無心”,是個體擺脫了一切束縛,對無限可能性的體驗。就象川端康成自己所說的:“此并非西方式的虛無,倒不如說它是虛無的相反,是萬有自由在經過的空,是無邊無境、無盡藏的心靈宇宙?!?/p>

幽玄美雖帶有神秘色彩,但它給日本的文學藝術帶來了別具特色的風雅之美、情調之美,使日本的文學藝術呈現出清淡、平和、含蓄、純真的美學風貌。川端康成繼承了幽玄的余情美的傳統。

《伊豆的舞女》就像日本作家鈐木彥次郎所言:“是山間流出的清泉水,這是在清冽和新鮮中奔流向前的泉水,它也極大限度地包容了伴隨著泉水流淌的浮想聯翩的感覺?!蓖ㄟ^分析,我們看到浸潤那些美麗感覺的就是川端孜孜以求的日本文學傳統的審美精華??v觀川端一生的創作,幾乎都在延續著《伊豆的舞女》所開創的表現日本傳統美這支血脈??梢钥隙ǖ卣f,川端康成是純日本風格的作家,那富有日本傳統之美的審美意識在主導著他的作品,這使他的作品既是世界的,又是東方的、日本的。他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吸收西方文學所長,把西方文學的技巧和日本的審美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文學宮苑里,培育出了朵朵暗香襲人的奇葩。

參考文獻:

[1] 許會榮.《千只鶴》中的人性荒原[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5(06)

[2] 茍海燕,田景春.論川端康成文學的儒家中和之美[J].文山學院學報. 2016(01)

[3] 杜靜波.美的心路 美的錯誤——語篇視闕下川端康成《花未眠》分析[J].語文建設.2016(02)

猜你喜歡
物哀自然美審美意識
以悲為美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
談高中美術教學滲透健康審美意識之優化策略
世紀末的贊歌——比亞茲萊插畫藝術風格分析
淺論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傾向
淺談《雪國》中的物哀美
于堅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意識價值體現
淺析自然界的審美現象
淺談蘇軾作品的審美意趣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