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前的法國音樂的概述

2016-05-30 00:21楊洪月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浪漫主義法國音樂

楊洪月

【摘要】:法國的音樂從14世紀“新藝術”開始直至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注目,這不僅僅是地理位置和法國人特有的浪漫所致,重要的是法國音樂從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是世界音樂發展的中心之一。幾個世紀以來,法國音樂不僅為世界音樂寶庫積累創造了大量珍品。

【關鍵詞】:法國;音樂;浪漫主義

概述

法國音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最早居住在法國本土上的克爾特、高盧等部族的民間音樂。公元前58~前51年,羅馬人征服了高盧人,形成高盧-羅馬文化。紀元后最初幾百年,法蘭克人占領高盧,哥特人侵入法國西南部,勃艮第人侵入東南部,都帶來各自的文化。上述這些部族的音樂,成為法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

關于法國民間音樂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 9世紀的文獻。其中描述了古代的敘事樂、數字游戲歌,以及笛、風袋管、撥浪鼓和號角等樂器的使用,當時音樂在人民生活和宗教儀式中占重要地位。

法國民歌大部分都是單聲部的,多為獨唱曲,也有對唱曲。布列塔尼半島流行一種由兩個歌手輪流應答式的對唱,在每一段歌詞的末尾為重唱。多聲部歌曲主要流行在南方巴斯克和科西嘉地區。法國民歌的特點是注重歌詞的吟誦,有些古老的曲調是將言語音調初步加工成詠敘調。典型的節拍是拍,有時與拍、拍結合,也有的歌曲是拍領唱和拍疊歌連在一起。古老的民歌大都從主音到五度音的曲調進行開始。有些地區的舞蹈音樂已經成為流行各地的著名舞曲,如布列塔尼的加沃特舞曲,普羅旺斯的法朗多爾舞曲等。法國民間音樂的調式主要是大調、自然小調,古自然調式和交替調式也很普遍。

一、中世紀法國音樂發展

法國的專業音樂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的宗教音樂。直到8世紀上半葉,高盧人都是用高盧圣詠作為禮拜儀式用的音樂,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紀末,由于加洛林王朝采用羅馬教會典禮,格列高利圣詠排擠了高盧圣詠而居統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魯昂等地修道院成立圣歌學校推廣格列高利圣詠。諾曼底、利莫贊等地有了符號記譜法,并有專門從事音樂研究的理論家。9 世紀查理曼大帝國崩潰和教廷衰退時期,宗教音樂中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魯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圣加爾修道院的僧侶創造了“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這是世俗音樂對宗教音樂的滲透。利摩日城的圣馬夏爾修道院的復調音樂活動,形成了歐洲音樂史上最初的樂派。自此至15世紀末,法國成為高度發達的復調宗教音樂中心。從11世紀起,世俗音樂有了很大發展,在流浪藝人、民間歌手中普遍流傳的是抒情獨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紀,法國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詩人成為單聲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創作者。他們之中一類是出身于貴族的業余音樂愛好者,一類是出身于平民的專業作曲者。貴族出身的吟唱詩人由流浪藝人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詩人把手藝匠、市民的特點帶到這種藝術中來,所以它不僅僅是騎士的藝術。吟唱詩人演唱的多為愛情的、世態風俗的、十字軍東征的內容。體裁有田園歌、晨歌、史詩歌、對唱游戲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詩人以阿拉斯城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亞當.德拉阿爾(約1250~約1306)創作了帶有音樂的戲劇作品《羅班和馬里翁》。12世紀后半葉到13世紀,教會多聲部音樂活動的中心從利摩日轉到巴黎,出現了以萊奧南和佩羅坦為代表的巴黎圣母院樂派。這時的體裁除給格列高利圣詠曲調加上新曲調一直到4個聲部的奧加農以外,還有在圣詠曲調上加不同歌詞的新曲調的經文歌以及所有聲部的曲調都是作曲家新創作的“孔杜克圖斯”等新體裁的出現,完成了所謂“古藝術”的發展階段。

14世紀是所謂“新藝術”時期。法國是“新藝術”的發祥地,它已經表現出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教規束縛,文藝復興初期的世界觀和美學觀,音樂表現手法大大豐富了(見彩圖[法國14世紀的音樂狂歡節(繪畫)])。這個時期的經文歌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等節奏型,即固定歌調和其他聲部用同一節奏型反復,大大加強了樂曲結構的統一性。維特里在他的理論名著《新藝術》(約1320)中探討了有量記譜法以及節拍等問題,他稱這種新型音樂為“新藝術”?!靶滤囆g”的大師為馬紹,他從事世俗音樂和宗教音樂兩方面的創作。他所作的巴拉德、回旋歌多為兩三件樂器伴奏的獨唱曲,他所作的4聲部彌撒曲《圣母彌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獨立完成的大型復調音樂。

15世紀,勃艮第公國的政治、經濟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榮,勃艮第樂派躍居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前列。這個樂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費和G.班舒瓦,這個樂派主要從事復調音樂風格的探索和實驗,因而大型復調音樂體裁得到發展。這個時期標志著從“新藝術”向文藝復興風格的過渡。

二、法國古典主義發展

16世紀,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法國音樂得到繁榮發展。代表法國人文主義精神的音樂體裁是世俗的歌謠曲。歌謠曲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好,確立了法國音樂的民族性,有意識地不再模仿后期尼德蘭樂派的繁瑣的復調技法,向主調音樂演變,并恢復了法國式的簡潔流暢和描繪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內坎。他的著名作品有《馬里昂戰役》、《狩獵》、《鳥之歌》、《巴黎的喧嘩聲》等。歌謠曲流行全歐,后來意大利以它改編的器樂曲稱作“法國坎佐納”,是巴羅克時代飛躍發展的器樂的萌芽。這時的主要樂器是琉特、六弦維奧爾琴等,當時小提琴還是純民間樂器,它在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成為主要樂器,這過程反映了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的尖銳斗爭。17~18世紀上半葉,法國史學家稱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史上稱為巴羅克風格時期,此時盛行代表法國宮廷審美趣味的洛可可風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專制下,宮廷音樂興盛起來。同時,由于與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數次聯姻,也帶來強大的意大利影響。1659年,上演了R.康貝爾(約1627~1677)的宮廷歌劇──田園劇《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園劇《波莫娜》,在第1座法國宮廷歌劇院的開幕式上演出佛羅倫薩人JB.呂利是法國民族歌劇的奠基人。他的歌劇《阿爾米達》、《忒修斯》取材于古希臘的神話和歷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劇的特色。有許多舞蹈與合唱場面,戲劇性的獨白──朗誦調吸收了法國古典悲劇的朗誦特點,從而表現出法語詩歌的韻律。呂利還設計了由慢、快、慢 3部分組成的“法國序曲”形式,對歐洲器樂發展有很大影響。呂利以后,法國歌劇向娛樂方向發展,抒情悲劇變成了嬉游演出。

18世紀中葉,JP.拉莫的田園詩般的牧歌式風格的歌劇問世。他的歌劇顯然是受到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是《嫵媚的異鄉》、《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拉莫還創立了關于和弦、和弦轉位、基本和聲功能的學說。他和F.庫普蘭是法國哈普西科德學派的完成者,這個學派的風格以優美、典雅、運用民間舞曲素材、描繪日常生活情景、富于裝飾音而著稱。他們創造了舞曲性組曲和標題小品,并預示了近代鋼琴的織體手法。洛可可音樂是巴洛克音樂后期產生的一個重要分支,她預示了歐洲早期古典主義音樂的萌芽,是西方音樂史上一段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歷史階段。音樂中的洛可可來源于裝飾藝術領域的啟發,她一般是指十八世紀的法國音樂。洛可可音樂崇尚清新、華麗、典雅、輕快的風格,音樂作品的創作上運用了裝飾性、不對稱的手法,形成了新的風貌,與巴洛克夸張和冗長的藝術特點形成對比。

三、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音樂

18世紀中葉,意大利趣歌劇傳入法國,在音樂界引起激烈爭論,史稱“丑角論戰”。實際上它是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的平民知識界與貴族藝術代表之間、平民美學觀點與貴族美學觀點之間的斗爭,結果產生了法國歌劇的新體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盧梭的《鄉村卜者》。劇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對白代替朗誦調。1702年巴黎建立意大利喜歌劇院,經常上演法國喜歌劇。從18世紀后半葉到19世紀,一直到H.柏遼茲以前,法國民族音樂處于衰落時期,在法國樂壇上起主導作用的都是外國作曲家,如C.W.格魯克、L.凱魯比尼、G.斯蓬蒂尼、G.羅西尼、G.邁耶貝爾等,他們長期居住在法國,許多作品都在法國創作和上演。格魯克的歌劇改革是以意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為基礎的,特別是他在巴黎時期創作的歌劇《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它的抒情場面和世態風俗的場面,顯然是借鑒了法國的歌劇傳統。他的歌劇也影響了法國歌劇創作。

法國大革命前夕,出現了一種嚴肅喜歌劇。它宣揚人的高貴與卑賤不取決于它的出身,而取決于個人的品質,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拯救歌劇”作了準備。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時人A.-E.-M.格雷特里。他善于運用交響性的描繪手法,采用了后來稱為主導動機的手法。他的著名作品是《獅心王理查》。

1797~1814,法國音樂處于停滯狀態。表面上慷慨激昂、富麗堂皇,實質上裝腔作勢、華而不實的所謂“帝國風格”的作品充斥歌劇舞臺。只有斯蓬蒂尼的《貞潔的修女》能夠保持格魯克歌劇的傳統。他運用音樂的交響發展手法,著重刻劃人物的激情和戲劇矛盾的沖突,為法國大歌劇,尤其是邁耶貝爾的創作開辟了道路,對柏遼茲的創作也有所影響。

四、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音樂

19世紀10~20年代法國喜歌劇開始浪漫主義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爾迪厄。他的喜歌劇《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當時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運用了富于色彩的管弦樂手法(如采用了豎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蘇格蘭的音樂語言,從而使這部歌劇面目一新。19世紀30~40年代,在D.F.E.奧貝爾、A.亞當、E.L.阿萊維等人的喜歌劇中加強了抒情因素,運用了民歌素材。奧貝爾的喜歌劇《弗拉?迪亞沃洛》、《黑斗篷》、《青銅馬》等,犀利機智,充滿了法國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劇《波蒂奇的啞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義為題材,配合了當時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它在布魯塞爾的首演(1830),激發了比利時人反抗荷蘭人的起義。19世紀30年代,法國音樂進入繁榮期在歌劇創作方面有阿萊維的大歌劇《猶太女郎》,亞當的舞劇《吉賽爾》,以及創立了法國浪漫主義歌劇藝術的邁耶貝爾,他的代表作有《惡魔羅貝爾》、《胡格諾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樂方面,作曲家H.柏遼茲對法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創立了標題交響曲。柏遼茲的交響音樂的特點表現在突出其舞臺效果和標題性;他發展了拉莫、格魯克、勒絮爾、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并把維吉爾、莎士比亞、拜倫、歌德等古典文學大師筆下的人物形象帶到音樂中來,恢復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群眾性、民主性的藝術傳統。柏遼茲是配器領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樂隊具有了現代的編制和表現力,著有《配器法》。

法國抒情歌劇的現實主義手法,在比才的歌劇《卡門》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可說是19世紀法國歌劇藝術的頂峰。它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逼真而生動,戲劇結構嚴整緊湊;世態風俗場面的音樂色彩豐富。但是比才的現實主義成就在以后的法國歌劇中沒有得到發展。由于意大利真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創作出現了自然主義的傾向。

參考文獻:

[1] 張文坤.淺析西方室內音樂發展的四個重要階段[J].科學中國人. 2015(06)

[1] 張馳.巴洛克時期小提琴音樂演奏的主要特征[D].南昌大學 2015

[2] 吳晶晶.J.C.巴赫鍵盤奏鳴曲的體裁特征及對古典時期作品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 2015

[3] 許琳琳.巴洛克繪畫的戲劇性形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 2015

猜你喜歡
浪漫主義法國音樂
漫談詩的革命浪漫主義
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大師
論浪漫主義對新詩功能的影響
法國(三)
法國(一)
法國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國型男
音樂
法式浪漫主義音樂會登陸杭州
法國浪漫之旅(二)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