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老人的剪紙人生

2016-05-30 01:46張妮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剪紙

【摘要】: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湖北雕花剪紙則從南北朝始,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流傳至今。劉士標湖北工業剪紙的創始人,他從8歲開始學習剪紙,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授予的“新中國剪紙藝術家”等稱號,并被評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遺產項目武漢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一把小小的銀剪卻剪出了大大的世界。他用剪紙這種獨特的方式記錄著武鋼的變化以及自己生活的變化。目前,剪紙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正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無論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條件看,還是當下人們對剪紙的認識和使用的角度看,其傳承與創新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采訪時間:2015年11月9日。

采訪地點:武漢市青山區劉士標剪紙博物館。

采訪人: 張妮,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碩士研究生,下面簡稱“張”。

被采訪人:劉士標,男,1940年出生,漢族,湖北監利人。湖北工業剪紙創始人,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授予的“新中國剪紙藝術家”等稱號,并被評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遺產項目武漢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以下簡稱“劉”。

一、剪紙的簡介

剪紙是一門浸透著濃厚民族風情的民間藝術,它也因地域風情的不同而形成多種風格樣式。剪紙歷來以小品傳世,多借花鳥、蟲魚的平面變形來表達人民企盼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據考證,剪紙在宋代以前就有流傳,它和我國的華勝、皮影戲、刺繡藝術、木板年畫、木雕工藝、民間染織工藝等各種民間藝術,都有密切的關系。1949年后,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剪紙藝術得到了重視。不少美術工作者深入群眾,搜集了大量的民間剪紙,加以整理,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使剪紙藝術獲得顯著的發展與提高,在我國廣大農村、工廠、部隊、學校普及開來。

隨著國家建設的深入發展,剪紙藝術也在不斷發展。剪紙藝術不但被用在報刊、書籍、室內外裝飾以及各種工業品的圖案裝飾上,而且已經發展成剪紙美術影片、剪紙郵票和剪紙書簽等等。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與對外貿易的發展,剪紙藝術作品還大量出口深受國際友人的贊賞,成為我國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

二、傳承人學藝歷程

張:我們先談談湖北剪紙,跟其他地方的剪紙對比有什么不同。

劉: 湖北的剪紙最開始分地區,有孝感、仙桃、鄂州,這些地方的剪紙都是雕花剪紙,這些剪紙都是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湖北的剪紙屬于南方剪紙,雕刻的比較細致,同北方剪紙粗獷豪放不一樣。

張: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學做剪紙的?

劉:大概八歲那樣子,跟著鄰居學。

張:您家祖輩有剪紙的傳統嗎?

劉:沒有,我家世代是學醫的,只有我是個例外。那時候跟著我的兩戶鄰居偷學的,一戶做紙扎龍燈,一戶做古裝戲道具,都離不開剪紙。我經常去他們家玩,就漸漸的喜歡上了剪紙。

張:那您學剪紙家里人反對嗎?

劉:家里人不知道,我天天粘在兩個鄰居家,偷偷學剪紙。家里沒錢買紙,就把撿來的香煙盒子拆開,把包中藥的草紙壓平,來代替彩紙。一旦遇到有趣的東西,我都會琢磨著將其變為剪紙,蝴蝶、鯉魚等等,那時候學剪紙真的是興趣。

張:您是什么時候開始由民俗剪紙演變到工業剪紙的?

劉:我16歲那年被招進武鋼,工作之余就愛剪些窗花、鞋花、枕頭花……廠里誰家有個喜事都愛來找我。后來,工會也找上門,辦黑板報也要用我的剪紙。我是一名武鋼工人,給武鋼人看的剪紙內容不能老是花鳥蟲魚,能不能剪出高爐鐵水呢?但是,傳統的剪紙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鋸齒紋、水波紋等各樣花紋都傳了幾輩子,要突破創新并不容易。

張:您是怎么樣把傳統的漢派剪紙創新成工業剪紙的呢?

劉:傳統的漢派剪紙雖名為“剪紙”,實質上是用刀刻,紋路多為曲線,我引入了北派剪紙的剪刀技法,將各種線條進行巧妙的組合,在藝術處理上,用直線、粗線表現高爐,使其更為宏偉壯觀,用曲線、細線表現煙霧,使其更為生動自然,用斜線來表現奔騰的鋼水,使其更為歡快、流暢。還汲取了版畫、國畫、宣傳畫、漫畫的特點和表現手法,兼有柔細和粗獷的風格。

三、剪紙的發展演變

張:您剛開始剪紙剪的是什么類型的呢?

劉:剛開始就剪一些動物,比如:蝴蝶、貓、狗之類的。后來到武鋼上班,剪一些生活類的東西,窗花、鞋花這類的。有時候同事來家里玩,看到喜歡的窗花、鞋花就送給他們。就這樣我剪的東西大家都還蠻喜歡的,廠里有誰家辦喜事都找我來剪一些喜慶的東西。

張:窗花、鞋花這些東西在當時實用性還是有的,機械化的生產代替了手工,那您的剪紙又是怎么樣發展的呢?

劉:商品的市場化很多東西都可以買到,不像之前那樣緊俏。我就開始想,我的剪紙要怎么樣才能維持它的生命,讓它適應社會的發展。于是我開始關注藏書票,我開始研究各種藏書票,把它用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剪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不能丟。我剪的藏書票有十二生肖的、有各國國家的,還是有人欣賞,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張:您的剪紙是順應了市場的變化,那繼藏書票之后,您的剪紙又有什么變化發展呢?

劉:九十年代初,我們國家大力發展旅游業。武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又是長江的流經地,武漢長江大橋、黃鶴樓、古琴臺這些景點都是人們所熟知的,要是能用剪紙把他們表現出來,那一定具有意義。我就開始研究山水風景剪紙,為了剪好長江三峽風光,我還專門去采風,把重慶到武漢長江沿岸的風景都拍下來,回來后經過自己的加工,做成了長江三峽風光。我拿著我做的風景剪紙去參加展覽會,買的人還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我的剪紙,中國傳統的東西還是有市場的。

張:那您是怎么樣從山水風景剪紙轉變到工業剪紙的呢?

劉:因為我是武鋼的工人,每天都在廠里做事,看著鋼是怎么樣生產出來的,有人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我就想用剪紙記錄我的工作。當時廠里的領導還是支持我剪紙的,那時候白天背著饅頭、開水下到工礦廠區去采風體驗,晚上蹲在自己的小屋子里研究剪紙。就這樣我開創了“工業剪紙”的路。我的工業剪紙記錄了武鋼的生產過程,也記錄了武鋼的工人工作的一身,你們年輕人看這個沒多大的感謝。老一輩的工人看到這里熱淚盈眶,想著他那時候穿著厚厚的隔熱服,在生產車間里工作的場景。

四、剪紙的制作

張: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在剪紙中怎么樣選擇剪刀?

劉:剪紙最主要的工具是剪刀,剪刀的結構分為:剪口、剪尖、剪背、剪身、剪軸、剪把。

張:那在選紙方面應該怎么做呢?

劉:在選紙方面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根據你的創作來選紙。

張:剪紙構圖的方法有哪些呢?

劉:構圖上,首先對素材進行簡化,刪去與主題無關緊要的東西,不影響主題的表現,在有限的畫面上更利于突出人物,著力于人物形象的刻畫,和發揮剪紙的特長。剪紙構圖慣用平視體的章法。平視構圖使構圖單純、明朗起來,能產生很強的裝飾效果,是一種裝飾性的構圖。這種構圖在裝飾藝術中大量存在,如畫像磚、石刻、壁畫、民間年畫、挑花、浮雕及多種工藝美術裝飾中。以平視構圖為基礎,可變化出它種構圖樣式。若略帶一點仰視,基本上不會破壞平視裝飾的效果,形象會顯得高大,還可在俯視的畫面構圖中,采用近乎平視的形象,兩者結合起來。但這些變化均要嚴格按照內容的需要,以及視覺上的舒適感來定,不能盲目從事。

張:剪紙的刀法有哪些?

劉:剪紙的刀法中,有剪、刻、劃、切、壓和針刺等多種技法。切,就是用刀向下一按,多切出短而直的刀口,如有的鋸齒紋就是一左一右一刀刀切出的???,就是像拉鋸似的上下抽動刻刀,徐徐移動,刻曲線很方便。壓和針刺,就是用刀尖或針尖在形象的適當部位輕輕一壓或一按,僅留下凹下的印痕,并未剔下紙屑,表面皮和花、葉的脈絡式的細小點子時多用它。

張:剪紙作品的裝裱有哪些?

劉:好的剪紙作品要經過裝裱之后才能更具有價值,裝裱分為以下幾類:一、鏡框式:在裝剪紙時需要將剪紙的四周少量的白色乳膠粘連在托紙上,托紙的顏色選擇主要看剪紙的顏色,起襯托剪紙的作用。比如剪紙是重顏色時,襯紙就要選擇淺色的,剪紙是淺色或白色時,襯色就要選擇重顏色。二、紙版裝裱:紙版裝裱可分平面裝裱和立面裝裱,平面裝裱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板上即可。立體裝裱將紙版分成二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給人一種立體空間感。三、卷軸裝裱:卷軸是裝裱中國畫的一種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里很有氣魄和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的剪紙自然是上等。四、壓膠裝裱:透明樹脂膠,加進少許的凝固劑,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面,然后用木架繃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度燈光下烤干。用這種方法裝裱后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術比較復雜,如果裝裱時溫度掌握不好容易將玻璃紙烤破而失敗。這種裝裱效果近似照片過膠效果。

五、剪紙的傳承與創新

張:您的剪紙現在是武漢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那您理解的非遺是什么樣的呢?

劉:想的這個過程是非遺,真正剪出的東西不一定是非遺。非遺的果實是這樣東西,真正的非遺是思考的這個過程,應該要怎么搞?再結合剪紙的規律,掌握剪紙的特點這些再來創作。

張:現在找你買剪紙的人多嗎?

劉: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年人或者學者還有就是對這個感興趣的人。不像以前那樣有很大的需求。這個東西畢竟是手工活效益低,如果靠這個為生,那會餓死,一天下來也賺不了幾個錢。我是退休后有退休金,不擔心吃飯的問題才專心搞這個的。

張:您現在在武漢也算小有名氣,找你拜師學藝的人多嗎?

劉:以前還是多,現在年紀大了,眼睛也不行了。我以前帶的學生都基本上可以帶徒弟了,他們也是對這個感興趣,真正以這個作為事業的沒幾個。

張:您現在經常參加展覽嗎?

劉:有時間就會去,跟各個地方的剪紙藝人進行交流,互相的學習。也了解到老祖宗傳下的這門手藝正在漸漸沒落。很多年輕人的生活中幾乎看不到剪紙的影子,那些一輩子以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生活狀況都頗為窘迫。

張:那您覺得剪紙要傳承下去需要的是什么?

劉:剪紙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要讓它傳承下去首先要有市場,也就是人們要需要它,它才能活下去。

張:怎樣才能讓剪紙藝人在現代社會生存下去?

劉:這也是我思考的問題,剪紙要適應市場化的道路就必須要“轉型”。告別了工業剪紙,我將大好山河搬到了紙上世界,先后設計制作了《長江三峽風光》、《江城大武漢》、《世界風光》、《美麗青山》等一系列剪紙作品,叫好又叫座,德、法、日、韓等多個國家的博物館或藝術館都將其納入收藏。

張:怎樣讓傳統技藝走上市場化道路?

劉:剪紙可以與旅游經濟相結合,把當地的風光、古跡、名山、民俗、風情等各種文化資源做成剪紙,通過精美包裝,成為旅游產品。不僅是實惠的特色禮品,也是宣傳本地旅游資源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唐娜,馬知遙 西部苗族史詩《亞魯王》傳承人陳興華口述史[J],民族藝術,2015.

[2]耿波,地方與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當代問題[J],民族藝術,2015.

[3]牛樂,文化邊界上的道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拉卜楞唐卡藝術[J],民族藝術,2015.

猜你喜歡
剪紙
非遺剪紙傳遞共同戰“疫”正能量
剪紙欣賞
剪紙
剪紙
有趣的剪紙
大嘴蛙學剪紙
美妙的剪紙
雪花剪紙
手工剪紙
剪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