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惡搞現象的文化分析及反思

2016-05-30 14:17王林麗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亞文化后現代主義

王林麗

【摘要】:近年來,網絡惡搞已成為一種風潮。針對這種現象,本文分析了網絡惡搞類型和特征,產生的原因。在后現代主義背景下,網絡惡搞作為一種亞文化現象,我們在看到它積極的一面,還要看到它的消極一面,進行完整而深入的文化反思,對于網絡惡搞,我們既要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又要也從道德和法律的角度進行正確的引導,防止庸俗化。

【關鍵詞】:網絡惡搞;亞文化;后現代主義

一、網絡惡搞概述

惡搞一詞源自于日語KUSO,由日本游戲界傳入中國。KUSO的原意是教導游戲玩家購入一款超爛游戲時,如何玩的更開心,認真的玩爛游戲之意。①當惡搞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傳入我國,成為與主流文化相伴生的亞文化,我們可以把惡搞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

那么何謂網絡惡搞?它是網友以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手段,通過拼接、戲訪、重組的方式,以顛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無厘頭來消解取材對象的本身價值,調侃權威意義,解構主流價值觀念。

二、網絡惡搞的分類和特征

(一)網絡惡搞的分類

1、網絡文字惡搞

網絡文字惡搞可以說是最簡單也是最早出現的,它是在不改變原作的文本結構、名稱的基礎上,通過仿造、篡改等方式,使原來作品的意思發生改變。例如在網上很火的“凡客體”、“甄嬛體”,有網友利用《西游記》里面的人物關系,通過唐僧給孫悟空寫信、孫悟空給白骨精寫信、白骨精給孫悟空回信的方式,其中辛辣的語言、尖銳的沖突、強烈的現實感,充分揭示了現實中任人唯親、貪污腐敗的社會現實。

2、網絡圖片惡搞

網絡圖片惡搞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軟件對圖片進行涂改、加工、拼揍,使之變成一張具有戲謔意味的新圖片。真正意義上的惡搞在我國發展時間并不長,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和圖像技術的改進,并被大眾所掌握,掀開了“PS”的惡搞時代。例如“網絡第一PS紅人”小胖,其憨態可掬的形象迅速受到了網友的歡迎,將其頭像進行各種PS,置于不同人物、環境、動作之中,小胖這一形象也成為了換頭術中的經典。

3、網絡音頻惡搞

網絡音頻惡搞是指對人們熟知的音頻文件進行篡改,或是模仿某一位名人的聲音進行錄音,以達到娛樂化的效果。網絡音頻惡搞較常見的有以經典或者流行音樂為原始素材,對歌詞或者演唱風格進行改編,或者通過模仿名人的聲音,截取聲音片段進行重新組合,如耳熟能詳的《吉祥三寶》,其惡搞版本目前至少已有20 多個。其惡作劇的風格收到了網友的極大歡迎。

4、網絡視頻惡搞

網絡視頻惡搞是指利用網絡流行素材、剪輯技術所制作的一種以娛樂、諷刺為主的影像形式。網絡惡搞視頻的種類多樣、對技術要求較高,因為惡搞視頻往往需要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統籌兼顧。②將網絡惡搞推向高峰的是胡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人們在認識網絡惡搞的同時,開始利用各種現代傳媒技術和網絡視頻技術,對經典的、傳統的、精英的、權威的作品進行幽默的、創造性的加工,使原來的作品變得更加大眾化,滿足網民的娛樂需求。

(二)網絡惡搞的特征

1、互文性

互文性這個概念是法國文學批評家、符號學家、女權主義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提出來的。她說:“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語的馬賽克鑲嵌畫,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與轉化,構成文本的每個語言符號都與文本以外的其他符號相關聯,任何一個文學文本都不是獨立的創造,而是對過去文本的改寫、復制、模仿、轉換或拼接?!雹蹖嶋H上,互文性在惡搞文化現象中有著普遍的體現,不管是《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還是網絡紅人小胖等,在惡搞的過程中,都借助了互聯網,通過對人們所熟知的藝術作品或社會名流,進行移花接木、夸張放大、改編、模仿等手段,對原文本進行加工和再度創作, 實現原文本和創作文本之間的互相指涉和互相映射,瓦解權威的神圣性,凸顯草根色彩和娛樂性質。

2、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后現代主義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即社會成員對國家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疏離意識及由此產生的偏離或背離社會主流規范的行為。去中心化形成的過程是個體國家認同意識逐漸弱化的過程,是個體對社會制度和主流價值觀的否定、質疑的過程。惡搞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對精英文化、權威者、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強調,以反抗、瓦解中心為核心追求,在荒誕、戲謔的氛圍中顛覆現行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結構。

3、集群性

對于網絡惡搞行為,它具有典型的集群性特點。網絡惡搞通常是草根階層自發的一種網絡狂歡,是草根文化對精英文化的沖擊和反思,涉及人數眾多、無組織性、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由于互聯網的方便和快捷,網民在進行惡搞的時候,在同一時間可以引起眾多網民的關注,并自發的做出相同的無理性、變化無常的惡搞行為,同時這些惡搞的網民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感染。

三、網絡惡搞現象的文化成因

1、后現代主義文化背景

網絡惡搞是一種亞文化現象,它的出現和流行,同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密不可分。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后現代主義開始引入中國,它是一種社會大背景下作為個體之人在整個大環境下的一種扭曲和變形,以一種嬉笑怒罵、諷刺、調侃的姿態加以應對,來化解內心與社會的對抗。特別是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精神世界呈現出焦慮、孤獨的情緒,當代人跌入到了虛無的困境,當生活中的壓力積聚在心中無處宣泄時,網絡惡搞儼然成為極為有效而安全的消遣渠道。網絡惡搞從某種意義上充分體現了后現代人對現行制度限制以及權威的反抗,對傳統的反叛、蔑視和惡意的創新。時至今日,網絡惡搞成為了我國文化語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自娛自樂的文化心理

網絡惡搞在短時間內能迅速浮出水面并被多數網友所認同,離不開人們自娛自樂并且娛人的文化心理。后現代語境下,娛樂性成為了各種流行文化的基本取向,網絡惡搞它恰恰根植于人們內心深處對于快樂的本能追求和對于創新意識的欣賞。特別是對于網絡青年群體而言,他們沒有浸泡在沉重的政治包袱里面,而是呼吸著多元世界的自由空氣,不愿接受僵硬的大一統話語的束縛,對于社會教條有自覺警惕和反抗意識,惡搞已經成為他們一種普遍的心態,一種自我調侃、釋放壓力的生活方式,并奉行弗洛伊德所言的“快樂原則”,隨意解構、顛覆或反叛傳統、權威、經典、精英以至一切主流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并將其作為一種最過癮的放松方式。

四、網絡惡搞現象的文化反思

網絡惡搞作為一種亞文化自然有其存在價值和理由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它是一種基于娛樂化基礎上的網民民意訴求,大多帶有較為鮮明的現實指向,既能讓人在欣賞惡搞作品的過程中獲得幽默、酣暢的體驗,又能夠借此尖銳的諷刺社會、批判丑惡現象,有效的緩解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矛盾。但是,它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它從一種單純的自娛自樂的自發行為變成了商家賺錢的渠道,很多惡搞短片被植入了廣告,商業因素的介入使得惡搞短片失去了那份銳利,而顯得深度不足,從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網民精神世界的空虛。同時,很多名人名著、紅色經典等也被網民惡搞,網友們通過惡搞來解構精英文化和權威意識,這種行為遭到了主流意識形態強有力的圍剿。

所以,對于網絡惡搞文化的興起和傳播,我們既要看到其對傳達草根民眾心態、追求話語權、構建自由平等空間的重要意義,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正視它、研究它,又要加強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培養網絡上的道德意識,防止網絡惡搞跌入道德失范和違反法律的誤區。

注釋:

[1][2]龍其林.大眾狂歡: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透析[M].浙江古籍出版.2014年6月第一版,第2頁.

[3]董小英.再登巴別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M].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第 8頁.

猜你喜歡
亞文化后現代主義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里裝
從后現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
元藝術與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解構性特點解析——以我國影視作品為例
后現代主義的幻想
玩具變“潮” 已成為一種亞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亞文化
小區域內亞文化區劃分路徑研究——以重慶市區域內亞文化分區研究為例
“腐敗亞文化”何以揮之難去
淺談后現代主義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