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交往中的符號互動分析

2016-05-30 16:59李宇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人際交往符號

李宇

【摘要】:符號互動理論是奠定社會心理學基礎的一種理論取向,是帶有社會學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它強調事物的意義、符號在社會過程及在社會心理、社會行為中的作用。在人際交往中,符號互動理論側重研究個體和他人的關系,重視人的主觀因素,強調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認為個體的自我概念是個體和他人互動的產物。符號互動理論注重對個人之間的互動過程的研究。

【關鍵詞】:符號、符號互動理論、人際交往。

符號互動理論是奠定社會心理學基礎的一種理論取向,是帶有社會學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它長期統治著微觀社會學,目的就是要解釋通過符號而完成的互動如何使人真正成為人。這一理論重點研究人們在不同符號上所賦予的意義,互動者如何把握互動情景,符號對不同的人是否具有相同的意義。

一、符號互動理論的定義及淵源:

①符號互動論創立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60~70年代曾盛行一時,至今仍是有很大影響的社會學理論流派。符號互動論一次最早見于美國社會學家布魯姆的著作《人與社會》一書中。在功能注意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他繼承和發展了米德的思想,并且聲稱要做主流社會學的“忠實的反對派”。20世紀后半葉,在互動過程領域里最具創造性的理論家是戈夫曼,他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擬劇理論。符號互動論的興起也表征著美國學者對社會學理論主題做積極貢獻的開始。

②早期的符號互動論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思想流派,也沒有一個學者曾明確的提出“符號互動論”這一名稱,然而卻有許多學者對人類社會的符號互動抱有濃厚的興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象征符號乃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通過語言、文字、手勢、表情等象征符號進行交往,達到共同理解。該理論根據三個主要假設:人對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動是以該事物對他的意義為基礎的;這些事物的意義來源于個體與他人的互動,而不存在于這些事物本身之中;當個體在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他是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與修正這些意義的。從這三個假設出發,米德重新組織其他思想家的概念,認為心智、自我與社會通過互動而產生與發展。

③米德曾在《心智、自我和社會》一文中闡明了社會行為主義者對三者及其關系的觀點。在這里,他明確地提出了符號(特別是語言)是三者形成、變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觀點。他認為:心智、自我和社會是密切關聯的三種結構和現象,它們的形成、維持和發展,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制約和關聯,都憑靠符號及符號相互作用來實現。該理論認為符號主要是指語言的意義,語言能使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使這些行為成為意義的客體。例如,甲向乙發出一刺激,即傳來一個符號,乙據此作出反應;反過來,乙的反應對甲來說也是一個刺激,即構成一個符號,甲據此也對乙作出反應,這就是所謂符號交互作用。

自我作為有別于非我的主體自己,是由主我(I)和客我(me)所組成的,主我是主動行動者,是沖動性的、創造的,是變化的源泉,客我是通過“角色采擇”設想他人所見的我,即社會我,它是規范性的,任何行為都是由主我的沖動引起的,而后受到客我的控制。前者是行為的動力,后者是行為的方向,自我就是主我和客我的相互作用。

符號交互作用理論把社會相互作用解釋為符號交換、直接溝通,人們能想象他人或群體怎樣看待自己,即個體自己能扮演他人或群體的角色,相應地解釋情境,并決定自己如何行動。具體地說,人們間是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的,這種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是通過人們創造出來的語言符號進行的;人們不僅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中,而且還生活在一個自己用語言符號創造出來的符號世界中,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反應就是對符號世界的反映,是以符號世界為立足點??傊?,人們的心理就是一切符號行為,人們之間心理上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實際上就是符號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動也就應該研究人的語言符號活動。

二、人際交往的本質

④“相遇”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與交流,而相互了解的的交往過程。人生存的基本事實是彼此關聯的人?!耙粋€人與另一個人發生聯系,這一事實決定,人無法逃避與他人的關系,“我”與“你”彼此關聯,即使這段交往是一場相互斗爭,即使在彼此的關聯中,我已不完全是我,你也已不完全是你。但也只有從這生動的關聯中,我們才能直接認識到人所持有的本性。認識到“我”是誰,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并經歷這個世界,但我們并不能孤單的形成自己,而全然忘記那些與我們有關聯的人。正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成了這個社會。

這種互動性的交流是人生而習之的一種社會本能。作為個人,誰也不能與世隔絕,站到社會之外去。人的本質必須在一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的本質中思考,人只有在于他人交往中才能完成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構建。每個人更要通過每時每刻的人際交往來確認自己是誰,這種確認是不斷變化更新的。人們時常把他人給予的評價,把從他人那里看到的“自我”看做是對自己某種身份、地位、成就的確認。通過知人而知己,這是一種伴隨人一生的、必須的,卻又是有意無意的人際傳播。因為人無法離開他人提供的這個“交往之鏡”來認識自己,并需要通過人際交往來展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也就是特殊之處。從這個方面來說,人不可能與他人分離。否則他將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并將要到哪里去。他只能知道自己以前是誰,并一直停留在過去于他人交往時的狀態。

三、在人際交往中的符號互動

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在做戲,也不是單純地為不知道由誰而創作的“劇本”來扮演角色,它作為社會成員是在真實地參與社會活動,并和其他成員一起創造著生活并推動著歷史前進。隨著對社會發展規律的加深認識,人們也能通過參與社會變革自覺能動地去改變或選擇自己的角色地位,并主動地塑造著自己的人格。

⑤角色理論現在被廣泛地應用到許多領域,如教育、心理咨詢、解決職業訓練、家庭人際和睦等方面的行為問題。其中使用的較多的是莫利諾在1960年所創建的“角色扮演技術”,采用角色扮演技術,就是讓受影響者在一種特定的或創設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認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會對角色的期望和自己應盡的角色義務,從而有助于他們去控制或改變自己的態度與行為,以達到改善人際關系和提高工作或學習效率的目的。

符號互動論對整個教育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班級內部的優等生與差生的互動,班級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學校里各層機構之間的互動過程都是維持整個學校組織的運轉條件。教師作為文化的傳遞者和社會代表者,其言行舉止、價值觀、信念、態度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作為文化的學習者和社會的未成熟者,在其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占有權威地位的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生評價的標準。所以,教師一定要發揮正向的指導作用,使學生

獲得“鏡中我”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創設情境,通過身邊發生的事情,利用教材中所涉及的類似情況,引導學生變換角色去體驗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觀點、價值觀等。

在心理咨詢中,我們也常常用到角色理論,如在做集體治療時,我們經常會找一些人來做家庭雕塑,讓患者從中選擇一些特征與家人相似的人來扮演自己的親人,按照自己的感覺把他們以任何自己想象的位置與動作來擺好造型,讓其自由的互動,患者通過他人的互動過程感受并體察自己的感覺,達到治療的目的。

在家庭人際關系和睦中,我們需要使用角色理論,父母子女之間的互動、夫妻之間互動,都影響著家庭關系的進展。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指導性以及權威性,孩子在父母面前,有著順從性以及叛逆性,父母要通過正確的引導及密切的關注教育才能使孩子得到正確的自我認識以及自我定位,從而使得家庭教育得以順利開展。夫妻之間,丈夫和妻子各自都是家庭中的中流砥柱,并各自分工不同,良好的交流溝通以及角色輪換才能使得雙方相互理解以及包容,從而達到家庭和睦的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有換位思考的說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才能加深對對方的理解。國外有些公司為了增進同事之間互相了解,或者醫生為解除患者的疑慮,經常使用表演式職業訓練法。這種訓練法的構想主要是基于人與人之間溝通困難,故借助互相交換立場的方法,以了解對方的立場和想法。通過換位思考,你不但充分了解了對方,對方對你的職務與作用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四、符號互動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現代社區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便是鄰里間的冷淡以及漠視。這便是因為人們缺少了一種符號,一種可以讓人進行互動的符號。除了鄰里間的互動變少,社區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是老年人的問題,社區中的老年人生活并不盡如人意。老年人往往成為昏聵、遲鈍、邋遢的代名詞,無論是在自己家還是公共場所,老年人常常受到不公正待遇。符號互動理論認為人們在與人交往交流過程中獲得自我認識,人們會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判、態度來考慮自身,一旦被他人歸入某類范疇,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將自己歸入其中。同理,如果社會對老年人的評價都是消極負面的,認為老年人都是昏聵無用的,那么老年人對位自己的自我價值也將偏向于負面,老年人將因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而使得本該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蒙上厚重的陰影。

其次,便是社區內的青年問題。社區里有事業有成的70后,堅持奮斗的80后,不想長大的90后以及正在長大的00后,這些青年有的被工作和生活逼出了各式各樣的病癥,有的沉溺于網絡世界不可自拔。通過調查許多年輕人反應他們的社區內并沒有提供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場所,抑或是某些場所宣傳力度不夠,并不為人所知。通過符號互動論來分析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社區內缺少人與人交流溝通的符號,符號是社會的基礎,人們通過各種符號進行互動,人們可以借助各種符號了解他人行為。也可以借此評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人的行動時具有社會意義的,人們之間的各種互動也是根據各種符號作為介質進行的。從這個理論來看,社區存在的這幾個問題,其根源就是符號不清抑或是符號缺失造成的,那么只要提供適當的合理的溝通符號,這些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一、在解決社區老年人的這個問題中,第一步需要解決的便是消除老年人的消極標簽,幫助老年人削減對生活和環境無助及無力的感覺,有計劃的、合理的安排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讓他們有機會發揮余熱,讓他們感覺到價值感和存在感,通過人們的積極評價,重新明確對自己價值的認識。真正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教。

從現在的社會事實來看,老年人依舊是社會中的豐富生產力之一,老年人所掌握的社會資源可能已經逐漸減少,學習創新能力不及年輕人高,但是他們盡其一生所掌握的知識以及工作經驗缺失年輕人無法企及的,根據符號互動理論,可以有很多方式讓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重新得到社會的認可及尊重。

首先,在社區舉辦知識經驗交流會,請掌握了相關技能的老年人作為嘉賓,對后輩進行理論以及經驗指導,使得一些優秀的技能以及經驗能夠得到傳承,也讓年輕人認識到與老年人存在的差距,從而產生尊敬以及認同。

其次,還可以開展各式各樣的老年趣味競賽,鼓勵老年人參與,這樣做一來可以消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獨感以及乏味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活動也是向社會傳遞著一個積極向上的信號,同時讓年輕人解除對老年人的偏見,比如脆弱、無能、無趣等消極映像。更是讓老年人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潛力,從而樹立信心,提升自我認識,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安然的度過晚年。

二、如何利用符號互動理論解決社區青年所存在的問題。首先,青年人在社會中屬于中流砥柱,更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與基石。在這么沉重的社會責任以及社會使命面前,釋放壓力便是社區青年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在社區開展多元化的戶外活動,當今青年因為工作或者學業的原因,對于自身的鍛煉都略有欠缺,給年輕人提供戶外活動的機會,第一可以解決青年互相之間的陌生感,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自然,彼此間不再冷漠。其次戶外活動鍛煉了青年人的身體,讓青年可以以更飽滿的精神投身到學習工作中。

其次,開辟興趣集合地,收集社區內青年的興趣愛好方向,并分類組合整理,成立興趣愛好聯盟,讓興趣相投的年輕人工作學習之余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發泄壓力,放松心情,娛樂自身。并通過興趣愛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使得社區和諧文化建設更好的進行。

第三,對主流文化的宣傳與傳播,當今社會正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從網絡、媒體上獲得的信息都各不相同,且信息量巨大,容易造成個體間的極端差異,也容易導致偏激現象的產生,社區組織主流文化的宣傳,將有利于青年人對主流文化的認知以及縮小彼此間的認識差距,從而能夠更好的交流、溝通。對于社區的穩定安全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候鈞生主編 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第三版)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0

[2]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7

[3][美]喬治·赫伯特·米德.心智、自我和社會[M]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

[4]賈啟艾.際溝通[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4

[5]章志光,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歡
人際交往符號
學符號,比多少
“+”“-”符號的由來
變符號
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被人情綁架的鄉村酒席——記憶鄉村文化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倍圖的全符號點控制數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pqr階Cayley圖的符號星控制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