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史若干問題思考

2016-05-30 17:59徐東杰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移民

徐東杰

【摘要】: 秦漢時期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政治和文化遺產,對比西歐中世紀封建社會,秦漢社會性質和秦漢王朝的滅亡原因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不了解秦漢史,就無以了解以后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了解了秦漢史,才能深刻理解秦漢時期在整個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秦漢時期;封建制;移民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時代,對以后的中國歷史影響深遠。這一時期歷史的很多方面的的問題,吸引著我們去分析探究。

一、秦漢時期社會性質問題

傳統觀點認為,中國自戰國時代進入封建社會,秦漢時期屬于封建社會早期階段。封建社會本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國家的社會形態。國家的所有土地屬于國王所有,國王把土地分封給大封建主,同時大封建主再把土地分封給小封建主,大小封建主之間有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封建主的土地由農奴耕種,農奴對封建主承擔各種勞役義務,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上享有行政和司法等權利。這種土地層層分封的制度稱為封建制度,社會勞動的主要承擔者是依附于封建主、不能自由遷移的農奴。

中國周代的封建制和西歐封建制比較接近,也實行層層分封,土地人民均歸領主所有。但是到秦漢時期,封建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秦代不行分封,漢代雖然分封諸侯,但武帝之后,諸侯只能衣食租稅,實際上不能領有土地人民,主要的所有制形式是土地歸地主所有。大多數人是直接受國家統治的編戶齊民而不是像西歐那樣的依附農奴。東漢中后期,雖然豪強地主的勢力興起,控制了越來越多的依附農民,但這些豪強地主是通過各種手段兼并土地,并不是由君主所分封,而且也并不擁有行政和司法等權力。

在政治體制方面,秦漢時期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政權機構。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劃分為郡縣,由中央委派流官治理,君主的權力延伸至全國各地,國家權力深入到基層的鄉里。西歐并沒有這樣的行政體系,君主只能直接統治直屬的小塊地方,大部分地區通過各級封建主進行間接統治,大部分人民依附于封建主。

綜上所述,秦漢時期的土地所有制以及整個社會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都與西歐封建社會有著根本的不同。土地主要屬于地主,同時存在大量的自耕農,而地主和農民都是列入國家戶籍的自由民,其區別主要是占有土地數量多少的不同。同時秦漢王朝擁有一整套嚴密的行政體系,君主通過官僚對整個國家進行嚴密的中央集權統治。這種社會形態迥異于占人口多數的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的西歐封建社會,具體該怎樣定義,還有待解決。

二、秦漢時期的政治和文化遺產

秦漢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長達四百多年的穩定統治帶給后世豐厚的政治遺產。

秦漢時期開始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秦漢王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各司其職管理國家。其中丞相及其僚屬演變為后來的三省、內閣等國家中樞機構,御史大夫及其僚屬演變為后世的監察機構,太尉及其僚屬演變為后世的樞密院、大都督府等軍事機構。六卿及其僚屬則演變為六部等中央政府各個部門。秦漢王朝將地方劃分為郡縣,設置郡守、縣令等官吏進行直接統治,這種統治方式為后來各個朝代所沿襲。

秦漢時期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的基礎。秦漢王朝多開疆拓土,今日中國的漢族區域,除吉、黑兩省外,都在秦漢王朝的版圖之內。以后唐、明等王朝也曾開拓疆域,但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就喪失了。其原因在于,秦漢王朝的疆土不分內地邊疆,一律設置郡縣,由中央委派流官實行直接統治。而后世王朝對邊疆地區多實行羈縻統治,設置土司,無法遏制邊疆地區的離心傾向。

秦漢王朝的移民政策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發展穩定。秦代人口政策中最為后世矚目的是它的移民政策。始皇三十二年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后徙民實之。三十三年略取嶺南后又遷移數十萬人移居南越。大量移民進入嶺南,使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嶺南成為中國疆土的有效組成部分。漢代在漢武帝時期也有移民實邊的行動,但力度不如秦朝,武帝以后的移民則鮮有所聞。事實證明,邊疆地區如果沒有大量移民存在,不僅經濟文化很難得到快速發展,而且中原王朝的統治只能是無根浮萍,強大時能夠保持控制,衰落時只能任其自立。后世唐朝東平高句麗,西滅突厥,但沒有徙民實邊,其對邊疆的統治只能是曇花一現。明代前期控制了東北廣大地區,但沒有移民,沒有設置郡縣,其在邊疆的統治只能是過眼云煙,最終導致女真的再度崛起,自取其禍。

秦漢王朝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多次北擊匈奴,迫使匈奴遠走西方,匯入歐洲歷史的滾滾洪流,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在對外交往方面如開拓西域、開辟絲綢之路等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和冒險精神。張騫和班超等人在西域的活動,頗有近代西方冒險家的風采。秦漢王朝的強大影響及于西方,以致西方各國一直以秦(China)稱呼中國,漢則成為華夏民族的永久名稱。

秦漢時期在文化上取得了突出成就。文學上漢賦和漢樂府承前啟后,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史學上產生了司馬遷和班固兩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創立了紀傳體的正統史學體裁,奠定了以后兩千年中國史學發展的基礎??茖W技術方面則出現了張衡、蔡倫、華佗和張仲景等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經學的創立和發展對后世影響尤為深刻。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學遂蓬勃發展起來。董仲舒等人對儒學的改造使儒學更加適應專制統治的要求,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經歷多次斗爭,最終融為一體。從此,經學遂發揚光大,歷兩千年不衰。

秦漢王朝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治國理念和統治方式,為后世王朝所效法。秦朝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汲取秦朝教訓,先行黃老之術,之后儒法兼用。外儒內法的統治理念,加強君權、削弱相權,加強中央權力、分散地方權力的措施為后世王朝繼承。

三、秦漢王朝滅亡原因淺析

自秦朝統一,中國歷代王朝就陷入了一個治亂循環的怪圈。王朝初建時,往往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此后統治逐漸腐朽殘暴,征斂無度,土地兼并日趨激烈,最終民怨沸騰,天下大亂,政權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中被淹沒。元元黎民,飽受亂世之苦。等到大亂平息,重歸一統時,往往人口死亡大半,整個社會損失慘重。其他地區例如現代文明的發源地西歐,并沒有出現中國這樣的治亂循環,這說明其原因還得從中國的社會結構本身去探究。

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下,國家的權力非常分散,所有封建主都在自己的領地內行使統治權,一個封建主的統治限于癱瘓,不會影響其他封建主的領地。同時,貴族與奴隸、農奴尊卑鮮明,等級森嚴,不可改變。這樣的社會結構,雖然不平等,但客觀上有利于統治穩定,君主的昏庸和國家政權的腐朽不會對整個社會產生決定性的破壞作用,不易出現席卷全國的大亂。但是在中國,秦漢時期及以后,國家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權力則集中于君主。國家興盛與否系于君主一身,社會秩序全靠國家政權維持。出現昏庸的君主,整個國家就走向衰亡;國家政權趨于腐朽瓦解,整個社會秩序就蕩然無存,整個國家陷入混亂。隨著周代封建制的逐漸瓦解,整個社會大多數人在身份上都成為自由民,身份地位不再是不可改變的,人人都可能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陳勝吳廣起義時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這正是當時人心態的寫照。這種現象雖然反映了時代的進步,但在古代的社會條件下,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秦漢王朝因殘暴腐朽而亡,這是普遍的看法,但是原因也許并沒有這么簡單。只靠君主和官僚機構維持的脆弱的、不穩定的社會結構或許是一個重要原因。相比西歐較為松散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形態,由于秦漢王朝的君主的絕對權力和高度中央集權,昏庸的君主對國家的危害和中央政權瓦解后整個社會的分崩離析都是顯而易見的。

猜你喜歡
移民
移民男孩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移民火星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12項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內陸移民(外二首)
移民征遷安置
遼代“斡魯朵”內的渤海人移民
簽證移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