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魯迅

2016-05-30 04:22王佳佳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敘事學現實主義魯迅

王佳佳

【摘要】:近年來,很多學者開始嘗試從“文的形式”,即敘事學角度研究魯迅小說,通過小說內在意味的把握,建立了一些分析小說的方式,這是一種方法論的突破。從敘事學理論對小說內部的切入,拓寬了魯迅研究,讓我們觸摸到了魯迅復雜的現實精神結構。本文從敘事學角度切入,簡析《阿Q正傳》,以更深刻地去理解魯迅這個著名的清醒的現實主義大家。

【關鍵詞】:魯迅;現實主義;敘事學

Lu Xun --sober realists

---On the "True Story of Ah Q" From Narrative Realism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began to try From "text" is the study of Lu Xun's novel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rough to grasp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novel, established a number of ways analysis of the novel, which is a methodological breakthrough. From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the novel cut inside to broaden the study of Lu Xun, let us touch to the complex reality of Lu Xun spiritual structure. From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Analysis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with Lu Xun to understand more deeply this famous sober realism everyone.

【Key words】: Lu Xun; realism; Narrative

作為偉大的二十世紀現實主義大師之一,魯迅以自身對社會生活獨具的洞察力,把犀利的解剖刀深入生活的里層,給予率直的描繪和無情的披露。魯迅的小說是在新文學初期中國反封建浪潮中推動而產生的,適應了中國啟蒙或曰文學革命的歷史需要,以其深刻的內容和格式的特別對社會思想意識發展進行了典型概括的現實主義?!罢摃r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類型”①是對魯迅作品現實主義特點的高度概括。無論是對現實生活的如實描述,還是思想精神上的戰斗情懷,魯迅的一生,一直與舊社會惡勢力激烈的戰斗著,他始終關注著現實生活,堅持文藝的真實性,反對“瞞和騙”,寫出現實的血與肉來,為社會解放與青年發展奔走吶喊。敘事學是以研究小說的敘事功能為主的文藝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借用西方敘事理論闡釋魯迅創作成為研究熱點之一。魯迅作為一名清醒的現實主義大家,開創了多種創作方法的源頭,但作為新文學傳統的開創者,他的現實主義及其戰斗精神是伴隨始終的。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小說敘事學研究否認內容在文本中所處的決定地位,形式的變化也反映著社會的變革,推動文學的發展。魯迅的小說“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激動著讀者的心,本文旨在從敘事學視角來簡析《阿Q正傳》這部小說,去更進一步體會魯迅作為現實主義大家的內涵及其戰斗精神的價值。

一、關于視角

西方敘事學中作者和第三人稱小說中敘述者是應該分開去理解的,作者在寫作中靠著敘述者的敘述才進入小說所展開的一個個具體情境中,但在魯迅的第三人稱小說中,我們不可以將敘述者同作者絕對對立。我們需要通過小說的敘述者去理解魯迅對小說事件及人物,情境的價值判斷及意義評定。作者與第三人稱小說中的人物有距離,作者認為其不能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依作者所要表現的現實所需方式敘述出來,小說中的人物阿Q,根本無法正確意識自己存在的環境,更不可能剖露自己的真心給別人,無法完成自己的命運敘述。魯迅使用第三人稱體現了他與小說中的事和人,在不同程度上的現實和思想感情距離,他像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一般,俯瞰眾生,全知全能。不同于第一人稱的敘述上“經驗”自我與“敘述”自我的對立,交叉,創作的沖動與強烈的情感表現,第三人稱總是一種事后的冷靜地去剖析,批判現實,展示社會歷史發展及當下環境的固態。作者與敘述者重合或大面積重合,作者通過敘述者自由表現他想表現的事實,當然也接受敘述者主體性限制,他不能把與本篇無關的生命體驗與情感帶入作品,阿Q所處的地位及其本身的文化認知是不可以因為作者的情感文化認知而隨意改變的。魯迅所塑造的人物及事件與他的敘述方式并不發生一定的矛盾,所以人物能夠做到合理化,典型化。魯迅的小說中,人物在自己的生活認知范圍內,以自己的方式對待生活,對待自己的權利,作者和讀者對其評價,也須按照其本來的樣子進行,與那些失去自我主體性的作者相比,為了屈從社會外在的力量,或者故意去討好某一些讀者,強行將自己的意志加在人物身上,這樣的人物不僅無邏輯性,而且根本沒有典型意義,無法使其完成自己肩負的任務,所以我們能感受到魯迅創作深度的現實主義原則。而且,他的《阿Q正傳》為代表的第三人稱小說更具有對現實的批判力。

魯迅在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里面談到“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里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并借此而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②他如同一位冷靜客觀的觀察者,第三人稱敘述是在文本之外,它極大地靠近小說文本,但卻沒有進入其中,只是把作者和讀者都帶到了現場,給我們敘述事件發生的情景,無一貶詞,卻發奮人心。在阿Q生活的多角度敘述中,我們仿佛親眼見證了農民被剝奪至一無所有的慘狀,也更充分印證了小生產者的狹隘性。魯迅揭示的生活的真實,與深入到歷史本質的真實高度結合,通過小說宣泄著自己在現實人生中的精神苦悶,說出他對現實人生的感受和理解,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一個基于現實生活的藝術家的真誠。

二、關于反諷

反諷是西方敘事學研究中的一個常用的術語概念,在以往對魯迅小說的諷刺的藝術風格探討中,近年來,很多學者將反諷引入小說研究,擴大了諷刺的范圍,反諷與諷刺又是不同的,反諷往往具有褒義和貶義的雙重含義,由敘述者表達一種與字面之義相悖的意義。哈南的《魯迅小說的技巧》中,可視為研究魯迅小說反諷技巧的代表作,他認為反語是魯迅小說的第一個,也許是最顯著的特點。哈南在對《吶喊》和《彷徨》逐篇分析中,一一指出其反諷之處,將他們概括為三類:一是情況性反語(又稱性格反語),二是描述性反語,三是并列性反語。③目前學界認為哈南對魯迅小說的反諷分析是較為全面的。

在非第一人稱小說《阿Q正傳》中的反諷藝術也表現了一定的深度,他以反諷的手法批判阿Q的愚昧的精神勝利法,通過他生活中一幕幕的可笑的行徑,未莊人的種種可笑可鄙的作為,阿Q在衙門受審等,魯迅給予作品的一股無情的現實力量,我們看到了知縣大老爺,把總,“民政幫辦”的反動實質,看到了封建思想對人民精神的扭曲,嘆息著革命失敗的悲劇,體會到了阿Q極度困窘的物質生活悲劇,這些形喜實悲的場面背后,無不深刻揭示了赤裸裸的現實,而其諷刺,又貴在旨微而語婉,無一貶詞,卻情偽畢露。我們在笑阿Q精神勝利法時,又不能不被殘酷的現實所刺痛,不能不被底層人民的愚昧而悲嘆。在30多歲依然孤苦,孑然一人的阿Q身上,中國人奉之為國民劣根性的典型,這個典型人物所在的典型環境,又以反諷方式表現出來。阿Q沒能像“正史”中的有自己傳記的人物那樣光榮,他的一生可笑又可悲,他的精神勝利法表現了表現了人物實際行為與觀念表象的矛盾,我們讀來似一種令人含淚的發笑。阿Q對革命的態度,以及莫名走向死亡的過程,也正寄寓了作家強烈的反諷意識。在《阿Q正傳》這篇小說的研究中,這種揭示“主題”的反諷,使魯迅小說現實內涵進一步深化,對其社會政治和歷史現實的意義有了新的發現。

三、關于敘事文本

根據西方敘事學家的觀念,所有語言都有隱喻和轉喻兩種形式的組合,隱喻是以主體及其比喻式的代用詞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的,而轉喻以接近或相繼的聯想為基礎的。轉喻描寫以“鄰近”性為基礎,這種描寫被認為在現實主義作品中十分普遍,現實主義作品大多根據轉喻原則來組織文本。因為 現實主義創作重視摹仿,重視與客觀世界的對應關系,重視閱讀中的逼真感,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在文本中就必須強調上下文的聯絡關系,以期構成一個與客觀經驗相適應的藝術客體。④

《阿Q正傳》的表層敘事是用轉喻為基礎來編織文本的,小說的基本線索也是沿著轉喻的軸線發展的,它的聯系不是基于“相似”,而是基于“鄰近”,是以因果關系和事件進展趨勢進行線性排列的情節敘事。阿Q很窮,又很自尊,他的一次次優勝記及越加口無遮攔的出口罵人,遭到一次次暴打。在戀愛的悲劇中,因為他總是“勝利”,沒有對手,沒有朋友,自己總是孤單一個人,摸了小尼姑的臉,想自己該有個女人了,繼而調戲吳媽,丟了飯碗……這一連串在歷時性向度上展開的句段,為了去適應魯迅對當時國民愚昧的現實的反映的需要,重視與客觀現實的聯系,有一種一氣呵成的富有邏輯性的逼真感。而在深層敘事中暗示著國民性,革命的不徹底,封建社會的黑暗等意義,讀者很容易聯想到那些深受毒害的底層勞苦大眾,都與阿Q一般,也就是在這時,《阿Q正傳》的敘事才有了深刻的現實意義。原來靜止的,冰冷的現實畫面在深層現實精神促動下,活生生的順理成章地被剖析開來繼而展現在讀者面前。小說對現實生活中細節的一個接一個的捕捉與描寫顯得那樣真實又常見,而這種細節的真實和連貫又十分助于人物的典型塑造,使其更富于現實色彩。

近年來,很多學者開始嘗試從“文的形式”,即敘事學角度研究魯迅小說,通過小說內在意味的把握,建立了一些分析小說的方式,這是一種方法論的突破。從敘事學理論對小說內部的切入,拓寬了魯迅研究,讓我們觸摸到了魯迅復雜的現實精神結構。眾所周知,魯迅是懷著排遣苦悶的朦朧沖動和夾雜著社會啟蒙的意識開始小說創作的,從專業者對他的小說的內部分析及讀者的外部閱讀,從敘事方式到敘事文本的分析,再到將文本看做一種確定的結構進行符碼閱讀的接受,提出問題,然后逐一解碼,將虛構的藝術世界還原表現“生活的真實”,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魯迅是有自己的人生使命的,他不在于當一個“強聒不舍”的啟蒙者,而在做一個批判現實的悲憤深刻的小說家。魯迅在阿Q身上開掘出的現實主義,不僅有時代的意義,更有復雜的精神價值,他篤信這現實主義,這是作家自身的生活態度,也是他將這一創作方法逐漸深化做出的大膽嘗試。

魯迅的現實主義及其精神結構是復雜又豐富的,這種從內部思想結構格式對社會思想意識發展進行典型概括的現實主義探尋,讓我們對魯迅思想及創作有了更進一步理解,也為魯迅研究的方法拓展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①魯迅:《偽自由書·前記》,見《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②王希禮:《阿Q正傳——俄文版魯迅短篇小說集》[M],列寧格勒激浪出版社1929年版

③哈南:《魯迅小說的技巧》[M],《國外魯迅研究論集》

④羅鋼:《敘事學導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⑤參看汪暉《反抗絕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歡
敘事學現實主義魯迅
一部女性成長與救贖的見證錄——《證言》的女性主義敘事學闡釋
自然科學與“現代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再闡釋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新法律現實主義
敘事學經典/后經典劃分爭議20年考辨:后經典敘事學存在合法性論略
魯迅《自嘲》句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敘述結構和聚焦多重性——讓·埃什諾茲《我走了》和《一年》的敘事學解讀
新敘事學,復數的敘事學,還是復數的后經典敘事學?——也從《新敘事學》的譯名說起
新現實主義巨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