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雪峰文藝評論中的魯迅批評

2016-05-30 04:56趙振芳
西江文藝 2016年6期
關鍵詞:馮雪峰

趙振芳

【摘要】:在20世紀中國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馮雪峰有著特殊的地位,其以人民大眾為本位的文學理論影響深遠,尤其對于魯迅地位的評價以及對魯迅雜文、小說創作的分析更為后來學術界研究魯迅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因其在魯迅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其魯迅批評更具真實性,更接近魯迅創作的本意,其選擇魯迅作為其文論批評的重要部分以及對魯迅創作進行持續關注的熱情和根源,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擬對馮雪峰文論中的魯迅批評進行大致分析,并以馮雪峰的《論<阿Q正傳>》為切入點,分析魯迅思想的深刻,進而探討馮雪峰文學理論批評與其魯迅精神內核之間的承續關系。

【關鍵詞】:馮雪峰;現實主義理論;魯迅批評

馮雪峰作為一個評論家,是兼有著革命家應具備的現實品格和詩人所特有的激情的,所以他的政論色彩非常明顯,這也促成了他不同于別的批評家的一大特色。這可能與他出生于農民家庭的生活體認和階級意識以及后來受馬列主義理論影響是分不開的。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較早而又系統地翻譯馬克思、列寧、普列漢諾夫等人的文藝理論著作的翻譯家之一。他是相當有理論準備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長期以來民主主義革命的社會現實、作為共產黨員的革命實踐、還有作為愛好文藝的知識分子所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意識等,都促成了他的文藝批評現實主義觀,并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種自覺。他的作家作品批評,對現實主義理論的探索,尤其對魯迅及其著作的批評,都突出地體現了他對文學與生活與政治等關系的深刻思考。

在馮雪峰的文學理論批評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強調文藝的階級性,認為知識分子應該參與到革命文學的創作中去,為反帝、反封建斗爭服務;另一方面認為文藝應該走向大眾,應該聯系實際生活,注重文學藝術典型的塑造,中國的民族文學應該有其自身獨特的個性。在此,馮雪峰的現實主義理論就非常具有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產生、留有那個時間段歷史印記的時代特色。而這正不可避免地構成了與魯迅思想一脈相承的現實基礎。在《革命與知識階級》中,馮雪峰指出:“在‘五四‘五卅期間,知識階級中,以個人論,做工做得最好的是魯迅”“在藝術上魯迅抓著了攻擊國民性與人間的普遍的‘黑暗方面,在文化批評方面,魯迅不遺余力攻擊傳統思想”可以說,對魯迅思想藝術的分析還是很抓住了要害的。而這正是基于魯迅先生“掊物質而張靈明”的“立人”思想和“啟蒙”視角下“揭出疾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改造國民性”思想指導下的影響的結果;也是當時知識分子面對幾千年來封建統治和殘酷的外來壓迫的中國這樣的的時代背景所賦予的歷史使命所必須做出抉擇的結果。顯然不同于傳統的知識分子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與“學而優則仕”,馮雪峰抓住了以魯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最大的特點在于敢于反叛傳統,同時也不忘對其筆下的民眾寄予深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內在熱忱和外在冷峻的特征,進一步以此為內核,在給予魯迅以高度評價的同時,去佐證了他的現實主義理論。在《諷刺文學與社會改革》中,“魯迅先生是將阿Q這病態的國民性集合物諷刺了,但這是因為他看見了健全的國民,并希望他在中國存在的”[];在《論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中,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魯迅“那最不妥協的斗爭精神”,高度評價了魯迅小說和雜文的地位及其現實主義精神?!白鳛槲覀儸F實主義文學的開山祖和大師的魯迅先生,無論他的小說、雜文,那光輝掩過了中國三千年來的文學史,就因為這是他將文學當作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武器,在為民主主義而戰斗的思想斗爭中,創造了戰斗的現實主義。他的小說是思想革命的工具和表現;尤其他的雜文是專為此而特創出來的解剖刀,匕首和投槍。他的藝術,尤其他的思想性的政論性的雜文,達到了世界藝術的高峰”。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魯迅研究既是馮雪峰理論批評的自覺選擇,但也構成了馮雪峰現實主義理論的重要佐證。

如果說馮雪峰的文藝理論批評往往離不開他一以貫之的革命政治眼光和身份、早年的現實主義理論批評與魯迅批評的結合分析過于機械化、一定程度上稍顯功利色彩的話,那么后面的微調算是完成了一次理論的轉換。一方面源于馮雪峰現實主義理論的深化,一方面源于過往與魯迅交往的密切以及對魯迅思想了解的深刻。馮雪峰50年代對魯迅批評的一個貢獻,就是對魯迅生平及其思想發展梗概和《阿Q正傳》等魯迅作品作出了簡明精辟的解讀和分析,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馮雪峰的現實主義理論與魯迅批評的結合并不是機械化的,而是伴隨著要求文學深入生活、深入歷史、深入人民大眾而發展著的,這也是他的現實主義理論的獨特之處。他認為,“一切作品的深刻意蘊總一定要跟著生活的連肉帶血的形象,才能構成社會的詩的真實”,故而“從社會和生活的基礎上,從斗爭的發展上,去寫人”“從一個一個我們看多了人身上,看到個性,看到共性”,這些是馮雪峰從藝術的特殊規律上去把握文藝的真實性,把握現實主義典型論以及深究魯迅批評的關鍵。馮雪峰的關注現實的階級斗爭的熱情與魯迅在“最不妥協的斗爭精神”下欲以呼喚民眾的覺醒的吶喊是相契合的,是《論〈阿Q正傳>》產生的基礎。如果說以往馮雪峰關于魯迅批評側重于對魯迅思想的概論,而相對缺乏對其創作的藝術論析,是對魯迅的有意拔高、稍顯空泛的話,馮的《論〈阿 Q 正傳〉》就相對彌補了這一缺陷,在《阿 Q 正傳》和魯迅同時期的雜文之間建立某種互文性,細致地藝術性地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魯迅這一現實主義大師是如何在一個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村流浪雇農身上,寄植和集合了各階級的各色各樣的阿 Q 主義,從而達到思想的深刻。

同樣是阿Q主義的雙重根源和雙重表現,相對于《魯迅論》論述重點是民眾的奴隸主義,馮雪峰的《論〈阿Q正傳〉》則分析得更加透徹,馮雪峰一針見血地指出統治階級用以自欺欺人的“奴隸的失敗主義與投降主義”才是“最標本的精神勝利法”,而這也更加豐富了魯迅關于國民劣根性的深刻內涵。

這突出表現在阿Q的革命態度中,阿Q幻想著,革命造反后,“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留幾條么?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阿Q與小D、王胡同屬于被壓迫者,卻又有統治階者的身份幻想,一反我們原來意識中農民式的阿Q,又有著吞噬他人的危險。阿Q的革命態度是介于農民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的變體,這種多重身份的幻化,使得阿Q及其所代表的阿Q主義也成為了魯迅所發見的吃人與被人吃這張網絡中的一顆棋子,而這正是人民身上“必須首先加以批判和抨擊的”。將統治階級的阿Q主義也概括在阿Q身上,可以說是馮雪峰在魯迅詩學探索上的一個拓展。

在某種意義上說,馮雪峰關于魯迅的詩學探索,奠定魯迅在世界文學史的地位,是其從事魯迅批評的終極目的,而這與馮雪峰自身的現實主義理論熱情是分不開的。在《魯迅論》中,馮雪峰就曾談到,魯迅“對世界的影響,就和中國民族的地位一樣,正要我們去爭取”?!墩摗窗正傳〉》的寫作,可以說是馮雪峰對十四年前一個夙愿的完成。

馮雪峰作為一個受魯迅影響又影響魯迅的理論批評家,我們固然能感受到馮雪峰的理論批評有著文藝與政治結合的自覺,但同時,也看到了馮雪峰深厚的理論修養和藝術家敏銳的感受力。所以,他不止一次地稱魯迅為“二十世紀現實主義的世界大師之一”是有根據的??梢哉f,馮雪峰是“魯迅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的闡述著和發展者”,為后來的魯迅研究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注釋:

①②馮雪峰:《馮雪峰論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頁,第32頁。

③馮雪峰:《馮雪峰選集論文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頁。

④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經典1917—201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頁。

⑤彭小苓:《阿Q70年》,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頁。

參考文獻:

[1]吳長華.馮雪峰的傳奇人生[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11.

[2]馮雪峰.馮雪峰論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6.

[3]馮雪峰.馮雪峰選集 論文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6.

[4]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0.

[5]許道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新編[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1.

[6]彭小苓.阿Q70年[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

[7]王麗麗.重評魯迅闡釋史上的一件往事——耿庸的《〈阿Q正傳〉研究》對馮雪峰《論〈阿Q正傳〉》的批評[J]. 魯迅研究月刊,2011.

猜你喜歡
馮雪峰
走過長征路的詩人馮雪峰
孤獨
“地攤”與民生
彼之師,己之友
丁玲無限遺憾
“筆桿子”馮雪峰的革命實踐
大秦嶺·國寶朱鹮
西安年 · 最中國
走進馮雪峰世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