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高中英語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2016-05-30 08:50王潔清
雜文月刊(學術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人文精神英語教學學生

王潔清

摘 要: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性、人格、人道為本位的知識意向、價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傳播的重要途徑,教育應充滿人文性。英語,這門基礎學科,更應將人文精神作為重要內容貫穿于其中。當前英語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教育的機械化、應試知識的常態化,人文精神沒落。因此,筆者認為英語教學應回歸到人文教育的軌道上來,積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對學生主體成長發展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英語教學;人文精神:學生;

一、人文精神的定義

“人文”一詞,《周易·上經·賁》記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說,天生有男有女,男剛女柔,剛柔交錯,這是天文,即自然。人類據此而結成了一對對夫婦,又從夫婦而化成家庭,而國家,而天下,這是人文,是文化?,F代漢語里的“人文”,實際上就是指精神文明,“包括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辭?!?,1999:864)。在西方,“人文”一詞來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公元前5世紀至4世紀,希臘文paideia一詞的理念是通過教育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賽羅將希臘文paideia翻譯為拉丁文human itas,他認為humanitas是人性的培養或心靈的教養,即教育能使人的人性和人的潛力獲得充分的發展,使人成為有人性的人,真正的人。以后,拉丁文humanitas又被譯成英語human ism,即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或人文精神。簡而言之,“人文精神”即指對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會的“態度”,也就是如何“做人”,以及人自身富有高尚的思想意識、理想情操、心理性格、價值觀念和文化修養。

二、培養人文精神是英語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

人類各民族的語言都不僅是一個符號體系或交際工具,而且是該民族認識、闡釋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因而語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作為西方民族語言之一的英語理所當然不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是民族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有其特殊的教育教養作用。外語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而且也是一種文化學習,因為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識面,增強其閱歷,從而陶冶其人文精神,提升其人生境界。

掌握英語和培養人文精神是互補的、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體,兩者必須整合發展。確定英語教育目的的決定因素是英語學科的屬性及其知識結構的體系。從形式的表層結構來看好像與人文精神無關,但從內容的深層結構來探索,人文精神卻隨著英語知識的擴展、深化而不斷發展和升華。新吸收的英語知識和內容一旦被牢固掌握并融入人腦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新舊知識聯系組成新的認知結構,就能極大地豐富、擴展、深化人的思想理念、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倫理觀和世界觀,就能更新修正和確定自己努力奮斗的方向、重新定位自己、追求更重要的目標和價值觀。

掌握英語與人文精神是辯證的統一體。英語教育既要依據掌握英語的教育規律掌握一門英語基本過關和學會學習,又要崇尚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為基點、方向和目標,使學生能掌握英語更好地為祖國、人民、為全人類的發展服務。人文精神要求在牢固掌握英語的基礎上以人文精神為價值取向,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英語教育要發揚人文精神,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尊重人的人格,肯定人的價值,發展人的個性,加強師生合作與溝通,培養學生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道德規范,以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和革命的傳統。由此可見,人文精神是英語教育的靈魂、方向、核心和根本。

三、在英語教學中尋求重構人文精神的教法

從目前英語課堂結構來看,教師依舊是主體,學生始終處在文本與教師講授的外圍被動地參與。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熱情,同時也使學生喪失了課堂這一特殊載體的樂趣。為此,我們必須在自身素質與教學方法上作相應調整,著力尋求重構人文精神的優良教法。

就人文教育而言,其過程首先應是一種“感染”,它要求教育者在課堂上能以思想點燃思想,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寬容培養寬容。其次,它還意味著要發掘誘導學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潛藏的自由精神,注重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此,可用發現法代替灌輸法,重視問題的提出和發展,積極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研究,使學生在發現中學會發現、學會研究。讓激趣法進入課堂,教師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要不斷地將學生的興趣保留,留住了學生興趣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課堂。實施平等對話法,英語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師生之間是“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過程體現為師生平等對話過程。善用激勵法,課堂上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于獨辟蹊徑,只求合理,不求一致,使學生思維始終處在自由活躍的狀態。此外,學生的差異性要求我們給不同的個性以同等的尊重,從而找到適合學生個性心理的教學機制,“因材施教”正是這個道理。這樣,學生在積極愉快的學習生活中,不僅訓練了研究問題的科學思路,同時也增強了表達的信心與能力,尤為重要的是,可使學生形成平等、對話、包容的現代理念和自尊、活潑、自由的良好心態,為他們走上社會打下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馮天瑜.人文論衡.武漢:武漢出版社.

[2]張中載.外語教育中的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

猜你喜歡
人文精神英語教學學生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語教學為例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趕不走的學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學生寫話
Long的互動假說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EGP+ESP模式的構建
尋找歷史的縫隙——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述評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