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流通產業轉型升級與

2016-06-06 04:18韓朝亮
中國市場 2016年19期
關鍵詞:流通產業轉型升級

韓朝亮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從消費需求、市場競爭特點看,中國經濟發展將面臨新的階段性特征,流通產業面對的外部環境和發展動力將發生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流通產業進入動力重構和發展方式轉換的關鍵時期。以流通規模合理化、流通結構優化和流通效率提升為重點,促進流通產業轉型升級,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關鍵詞]經濟發展新常態;流通產業;轉型升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32

1關于流通產業轉型升級與流通規模、結構、效率協同優化研究的文獻綜述11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特征及對流通產業的客觀要求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系統的提出并論述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提出,必然對流通業改革發展提出客觀要求。宋則(2014)指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消費主導型的經濟新格局將基本確立;趙萍(2014)認為消費模式新常態下,流通產業應以消費便利化、消費成本、消費安全為著眼點保障和驅動消費增長;向欣(2014)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流通業的發展與創新,更好發揮消費新引擎作用;馬光遠(2014)、劉偉(2014)、蘇劍(2014)、裴長洪(2014)、陳建中(2014)等分別從風險、產生原因、動力、機制、引擎等方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進行了系統論述。

2關于流通產業轉型升級與流通產業改革、重構

目前國外研究中尚沒有關于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直接研究,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領域的渠道沖突(Bowman,1997;Osterwalder,2007)、效率缺失(Chesbrough,2006;Schindehutte,2003)、社會福利(AkshayRao,2010;Boyd,2003)等方面。國內學者對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究主要表現在:①關于流通地位作用的再認識。劉國光(1999)提出流通產業的先導產業論,并指出流通產業的先導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 引導生產、促進消費和產業關聯;黃國雄(2005)提出流通基礎產業論,認為流通的綜合能力將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基本標志,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經濟運行的效益和效率;高覺民(2003)、柳思維(2004)、莊尚文(2008)、王曉東(2009)、紀寶成(2010)、李曉慧(2012)、夏春玉(2012)分別從流通產業的媒介作用、降低成本、支撐生產、提升競爭力、產業關聯性和價值鏈等角度對流通產業的地位進行闡述。②關于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研究。郭國榮(2003)認為運用電子商務技術改造傳統的流通企業,建立和發展一批新型的網絡組織,有利于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王曉東(2011)認為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培育一批具備競爭實力的國有商業企業,使之成為流通宏觀管理機制的傳導主體;紀寶成(2010)認為應通過制度、體制和機制創新,促進商品的自由流通、統一市場的形成和流通產業升級;夏春玉(2012)、宋則(2013)、徐從才(2013)從物流管理效率、農產品流通現代化、轉變零售盈利模式等角度闡釋了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③關于流通產業改革與重構研究。高覺民(2003)認為流通產業調整的目標是要使新的流通產業結構具有資源配置高效率并且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媒介性產業體系;宋則(2013)認為應從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角度重新審視當前的流通理論、政策和體制,牢固樹立動態化的新財富觀,對流通產業進行重構;谷克鑒(2012)從應借助動態分析方法,按照外部因素內生化的基本觀點,改革與重構流通政策。

3關于流通規模、結構、效率協同優化的相關研究

①關于流通規模問題研究。馬克思在論述商業資本時,總是強調它的必要比例和要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內,這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商品流通規模要適度;王傳維(2003)認為流通規模的大小應與社會經濟發展規模及生產規模、消費規模相適應;紀良綱(2003)認為商業投資的擴大受到社會需求和投資品供給的雙重制約,必須與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規模相適應;郭娜(2009)、丁婧(2009)分別從制度創新、系統機制角度論述了流通規模擴展與協調。②關于流通效率問題的研究。高鐵生(2012)認為完善優化市場匹配能力與機制有助于提升商品流通效率;俞彤暉、郭守亭(2012)認為出現流通效率區域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場化程度、市場集中度、城市化程度、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的差異;張巖(2007)認為價值鏈的上下游企業間構建網絡化互聯模式,實現以“以信息代替庫存”,可有效提高流通效率;紀良綱(2003)、晏維龍(2003)、黃漫宇(2007)、祝合良(2011)、徐從才(2011)、王旭東(2012)、洪濤(2012)、陳建中(2013)分別從市場集中度、物流業、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度成本、交易費用、技術創新、市場體系等角度闡釋了提高流通效率的理論與途徑。③關于流通結構問題研究。高覺民(2003)認為我國流通產業結構向高級化轉換離不開高效的市場機制;郭國榮(2003)認為先導型的物流網絡是構建我國先導型商品流通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柳思維(2004)認為城市商貿流通結構合理化是結構的均衡問題,在商貿流通結構上的反映主要體現在商貿流通業內部比例的協調問題以及商貿流通與外部環境的相適應問題。④關于流通規模、結構、效率的互動關系研究。文啟湘(2004)認為商貿流通主體建立長期性交易關系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實現流通規模擴張。王曉東(2011)認為流通的體系模式創新趕不上流通的體量增長速度,在結構層面也就表現出了流通規模與流通效率之間的矛盾。

2新常態下流通產業轉型升級與流通規模、結構、效率協同優化的整體思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新的階段性特征,尤其是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模式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模式轉變的背景下,流通產業發展正在進入一個增長動力重構和發展方式轉換的新階段。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流通產業轉型升級應以流通產業規模、結構、效率協同優化為基礎,通過流通產業轉型升級來引導、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應從微觀、中觀、宏觀視角系統審視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與作用,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通過系統分析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征,理清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流通產業的客觀要求,在此基礎上結合現階段流通產業發展出現的突出問題,堅持底線思維,構建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框架。從規模、結構、效率視角出發,進一步剖析流通產業的深層次矛盾,實現流通規模合理化、流通結構高級化與流通效率提升。最后從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出發,推進市場體系與法制化營商環境建設,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形成法制化、規范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從根本上保證流通產業轉型升級。

3新常態下流通產業轉型升級與流通規模、結構、效率協同優化的主要內容 1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流通產業地位的再認識

流通業作為經濟制高點的地位長期被忽視,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提升經濟發展效率和消費模式轉換被放到首要位置,有必要對流通產業的地位進行再認識。從整體看,應從流通自身、產業視角、宏觀經濟層面對經濟新常態下流通產業的地位與作用進行系統分析,確立流通產業先導性、基礎性地位。流通產業先導性、基礎性地位的發揮,將使得流通產業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核心與重點。

2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流通產業的客觀要求

系統梳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特征、思路,在消費模式、有效供給、市場競爭、創新驅動等角度,經濟發展新常態均對流通產業提出了客觀要求。通過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將有效促進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模式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模式轉變,將從整體上降低全社會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與經濟運行效率。以期通過流通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滿足消費主導的經濟新格局,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實現有效供給。

3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與框架

在分析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流通產業的地位及其客觀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應樹立大流通思維與新財富觀,堅持底線思維,以市場體系建設為依托,以法制化營商環境為保障,以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與供應鏈、連鎖經營為核心,調控流通規模,促進商品流通規模合理化;優化流通結構,實現先導型商品流通結構;提升流通效能,降低社會流通成本;突出流通產業對全局的戰略意義,充分發展流通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

4流通規模、結構、效率協同優化

在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總體框架下,通過構建流通規模監控預警體系,流通結構系統分析框架、流通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找出制約流通規模合理化、結構優化、效率提升的關鍵與共性問題,通過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與供應鏈、連鎖經營、產業融合,促進現代流通、智慧流通、綠色流通發展,實現流通產業發展方式轉變與結構調整。在流通規模監控預警體系構建時,著重考慮產業發展、居民消費與商業規模的適應性,重點解決批發市場、商業綜合體等網點過度建設問題,總體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的階段特征。在流通結構系統分析框架中,應著重分析流通的城鄉結構、業態結構、虛實結構、組織結構等,通過結構優化促進流通產業轉型升級。流通效率提升是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著重解決物流與供應鏈、連鎖經營、產業融合等限制流通效率提升的瓶頸,不斷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與效益。

35市場體系與法制化營商環境建設

最后通過市場體系與法制化營商環境建設,為流通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市場與制度保障,實現經濟發展新常態。市場體系建設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也是保障流通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法制化營商環境是流通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市場秩序、知識產權保護、信用體系建設、商品安全管理,對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均起到制度保障的作用。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形成法制化、規范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將從根本上保證流通產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宋則收入倍增、消費變革與流通體制改革[J].商業時代,2013(7).

[2]劉偉“新常態”下的中國宏觀調控[J].經濟科學,2014(4).

[3]徐從才,盛朝迅大型零售商主導產業鏈: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新方向 [J].財貿經濟,2012(1).

猜你喜歡
流通產業轉型升級
鄉村傳統財會工作轉型升級的思考
關于支持小微企業轉型升級路徑的思考
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升級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