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眾網絡參與政治對我國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研究

2016-06-17 15:13丁雅玲楊雙
2016年15期
關鍵詞:公共政策互聯網

丁雅玲+楊雙

摘要: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密切了公眾與政府間的聯系,公民網絡問政、網絡參與等“線上”民主政治參與形式對我國現實生活中公共政策的制定產生了重大影響,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政治參與方式。本文根據互聯網信息廣泛性、主體多元性、傳播快速性和參與匿名性等特點,分析了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現實背景下公眾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的方式對我國公共政策的制定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同時探討了消除消極影響的方案措施,為公眾通過網絡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打造一個良好的互聯網環境。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政策;網絡參與

一、引言

從農耕時代發展到工業時代再進步到信息化時代,技術力量已經成為了人類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不竭動力。自80年代我國開始發展互聯網、90年代正式啟動互聯網工程項目以來,互聯網在我國一直處于一種高速發展的態勢?;ヂ摼W激發了廣大群眾在虛擬世界中發表自己對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問題看法的積極性,緊密了公眾與政府間的聯系。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現實背景下,網絡參與成為了公民參與政治的一種新形式,同時也是影響政府管理者進行決策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公眾的網絡參與不再只是局限于大的政治事件,其中也包括一些較小的公共事件,網民就某一個熱點發表意見,從而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這種網民與政府間的互動促成了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出臺,公眾通過互聯網影響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完善的行為成為了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公眾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的方式對我國公共政策的制定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努力消除消極影響為公眾通過網絡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打造一個良好的互聯網環境將是我們未來工作的重點。

二、公眾網絡參與政治對我國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保障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民主性

網絡可以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們聚集在網絡這個虛擬環境中,通過問題的提出、思考、討論,并將達成一致的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這樣的意見和建議會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網絡的開放性降低了大眾進入網絡的門檻,在網絡上沒有階層、地位、財富之分,互聯網逐漸成為了大眾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平臺,例如,正是借助網友隨手拍乞討兒童照片并發布到網絡上的行為,不僅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兒童拐賣”事件,而且也讓被拐兒童的父母從中看到了找回孩子的希望。

2、降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成本

傳統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未能有效降低政策制定成本,而公眾通過網絡途徑可以自由瀏覽各級政府在政府網站、權威論壇等網站上定期發布的關于某項公共政策的相關信息,然后通過留言板、信箱等方式與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溝通,政策制定者通過收集各方意見,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可以總結出有益于公共政策改善的意見或建議,這種做法不僅大大降低了通過開展座談等方式征集民意帶來的花銷,而且進一步提高了政策制定的效率。

3、提高了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

在網絡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不僅政府網站中增添了許多便民、利民的模塊,而且網絡課堂、電子課件的不斷涌現都為廣大網民提供了各種學習的機會。公眾強烈的參政意識可以有效地緩解緊張的社會關系,當人們對目前存在的貧富差距、貪污腐敗等問題有看法時,就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意見表達,例如上傳一張官員奢侈手表的照片或一張機關單位高額的消費發票,會引起其他網友的熱烈討論,進而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并對涉及官員進行嚴格審查,然后及時在網上公布審查結果,這種做法一方面肯定了網友的參政行為,另一方面緩解了官民矛盾,有利于社會和諧。

(二)消極影響

1、信息的海量性增加了政府辨別真偽的難度

隨著我國網民數量的增加,公眾通過網絡途徑就自身關心的各種話題在各大論壇、聊天群中展開討論,由于網民的受教育程度、價值觀念、關注焦點的不同,這些海量的網絡信息給政府辨別信息的可信度、真實性等帶來了巨大難度,尤其是現在各種滿天飛的小道信息使得政府部門不能夠有效地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議題,降低了決策制定的效率。

2、言論表達的非理性誤導了政府的工作方向

互聯網環境的顯著特征就是虛擬性,但在虛擬的環境里發表言論要遵循一個“度”,一旦越過了這個度,以一種不負責任地態度通過匿名形式傳播各種虛假言論,那么這種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非理性言論就會干擾其他網民的視線、擾亂他人的理智思維,大大削弱民意的真實可靠性,這種民意不具有一致性和絕對的代表性,這些社會問題更多的是個體問題而非群體問題,所以這種不健全的信息往往會誤導政府決策的工作方向,甚至會背離真正的民意。

3、言論結果的放大性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海量的信息被大量的網民閱讀、討論和傳播后,其中的一些信息會被渲染,一些言論結果會被發酵甚至扭曲,特別是公眾通過網絡進行政治參與時,一些政府決策會被網民拿來討論,由于每個人對公共政策的關注點不同所以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一旦一項政策不符合某一群體的利益,他們的言論就會過于偏激而來攻擊這項政策,這種行為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因為政府所制定的每一項政策都是惠及所有大眾的,不能因為政策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否定政策的可行性,這也是不道德的行為。

三、完善公眾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措施

(一)提高政府辨別信息的能力

網絡中一些思想偏激的人會發布一些子虛烏有的虛假信息,而一些思維敏捷、判斷力強的人會發布一些真實可靠的信息,公眾通過互聯網傳播出的信息真假混雜、虛實皆有,這就考驗了政府官員的信息辨別能力。虛心聽取網絡民意是好事,但也不能被所有網絡民意所束縛,在以包容心態對待網絡輿論的基礎上,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要通過走訪調查、深入群眾等途徑,明晰網絡中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對焦點事件形成的大眾輿論要進行多次的調查取證,不斷提高自身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

(二)健全網絡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

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受法律約束監督的網絡言論會反噬整個網絡系統,規范網民的網絡行為、創造一個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就一定要有健全的網絡輿論監督機制。任何出現在網絡中的污蔑、損害他人或國家聲譽的言論都應該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所以,為了保障網絡輿論的可靠性,結合當前網絡輿論的發展形勢,明確涉及網絡安全、國家秘密或者公眾個人隱私等領域的網絡輿論必須加以規范,堅決抵制任何形式不法言論的出現,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網絡輿論監督的法律體系。

(三)提高公眾網絡參政的素質

網絡的發展為公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技術支持,在網絡中公眾可以利用虛擬的身份進行政治意愿的表達,為了減少偏激言論的傳播,公眾需要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來提高自身素質。加強網絡道德的建設;擴大網民公共視野,因為具有公共視野的網民才能夠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來;保障網絡能夠真實反映民意,不斷提升網民的道德責任感。所以,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的公眾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約翰·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6.

[2]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和權力的對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38.

[3]王金水,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與政治穩定[J],中國行政管理,2011(5):74-77.

[4]胡宗仁,網絡參與下的政府行為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10(1):68-70.

猜你喜歡
公共政策互聯網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城市設計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為選擇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勢利
公共政策主導 攜手抗擊慢病
“互聯網+”環境之下的著作權保護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中國目前開展公共政策績效審計工作的幾個難點
淺談公共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及其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