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宇文泰諸子的小字看北魏鮮卑族名、字的漢化

2016-06-17 21:56李兆宇
西部學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漢化鮮卑姓名

摘要:宇文泰諸子名為漢名,而以鮮卑名為小字,且小字中多帶有“突”字。其名、字形式的構成與北魏政局的變遷以及該政權的漢化有著深刻的聯系。這一歷史細節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北魏鮮卑族名、字的漢化歷程。

關鍵詞:宇文泰;鮮卑;姓名;漢化

中圖分類號:K23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宇文泰是西魏政權的建立者,其統治集團的主要成員來自漢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六鎮地區,但漢化在這個統治集團中也有所體現。宇文泰諸子的名就深深地打下了漢化的烙印。史載,宇文泰共有十三子,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命運也各不相同,但他們卻有兩處共同點:一是他們都有一個漢名和一個鮮卑小字, 二是他們的鮮卑小字中都含有“突”字。明帝毓小名統萬突,武帝邕曰彌羅突,齊煬王憲曰毗賀突,宋獻公震曰彌俄突,衛刺王直曰豆羅突,趙僭王招曰豆盧突,譙孝王儉曰侯幼突,陳惑王純曰堙智突,越野王智曰立久突,代王達曰度斤突,冀康公通曰屈率突,滕文王逌曰爾固突,只有孝閔帝字陀羅尼,這或許跟佛教中的“陀羅尼”有關系。宇文泰十三子名、字的民族屬性不同,以及十二人的小字都帶有“突”字的現象確實耐人尋味。而這一現象與北魏鮮卑族的漢化過程有著重要聯系。本文擬通過對宇文泰諸子名、字形式形成原因的考察,揭示并分析北魏鮮卑族名、字的具體漢化過程。

宇文泰來自北魏的六鎮,因此大部分學者認為他是鮮卑人或者來自已經鮮卑化的其他少數民族。①鮮卑是魏晉時期崛起的一個少數民族,史書記載鮮卑拓跋部其氏的來源是“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拔,故以為姓氏?!盵1]1呂思勉先生認為此種說法是:“造作先世事實以欺人”,[2]90近年羅新先生又提出新解。②然而由于史料缺乏,我們對早期鮮卑族人名字的了解遠不如對其姓氏了解的多。早期的鮮卑歷史十分飄渺,直到六十八世時才有了成皇帝名“毛”的明確的記載,自成皇帝以下的十三世拓跋部首領都只有單名一字,事跡也已不可考,傳說直到圣武皇帝詰汾時通過九難八阻,在奇獸的引導下才“始居匈奴故地”,在今天的漠南一帶定居下來,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隨后,鮮卑部族又經歷了力微到什翼健的發展過程,逐漸從部落向早期國家轉變,各種制度也在這一階段草創,直到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時期成為了北方實力最強的少數民族國家。這一時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他們已經開始用自己鮮卑名音譯而來的漢字作為自己的名字在正式場合使用。比如恒帝和穆帝,他們分別名為猗迤、猗盧,在與中原王朝的交往中,正式用名就是他們鮮卑名的漢譯字。③

據《宋書》卷九五《索虜傳》記載北魏創建者拓跋珪,鮮卑名涉珪,明元帝拓跋嗣,鮮卑名木末,子燾字佛里代立。文成帝名睿,字烏雷。我們可以在上述北魏幾位統治者身上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同時擁有一個漢名和一個鮮卑小字。這樣的例子在史籍中不勝枚舉,姚微元先生就早已在《<宋書·索虜傳><南齊書·魏虜傳>北人姓名考證》一文中指出拓跋集團姓氏名字中所謂的字,其實都是他們的鮮卑本名。[3]周一良先生也認為“北朝人往往先取胡名,其后更取漢名,則以胡名為小字?!盵4]253從沒有漢名到有漢名,從沒有小字到有小字,伴隨著漢化的深入,鮮卑貴族的名、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也開始像漢人一樣開始稱名道字,然而,看似已經完全漢化的背后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在中國古代,名體現了“自卑而尊人”的意義?!栋谆⑼āば彰分姓f“名者,幼小卑賤之稱也”,《左傳》桓公七年解釋《春秋》時云:“七年春,谷伯、鄧侯來朝。名,賤之也?!盵5]119直接自稱名或名為別人提起均帶有貶低的意義。而關于字,顏師古有言曰:“在身自述,必皆稱名,他人褒美,則相呼字?!毕鄬τ诿?,字則更多帶有尊敬其人意思,所以《谷梁傳》莊公十四年有云:“州不如國,國不如名,名不如字”。然而,我們查閱《宋書·索虜傳》和《南齊書·魏虜傳》發現,南朝多以小字稱北魏皇帝,如《宋書》卷九五《索虜傳》記拓跋燾進兵瓜步,劉義隆下詔“購能斬佛貍伐頭者,封八千戶開國縣公,賞布絹各萬匹,金銀各百斤?!盵6]2352 又《南齊書·魏虜傳》:“佛貍夢其祖父立怒......”“佛貍破梁州、黃龍,徙其居民,大筑郭邑?!盵7]984“自佛貍至萬民(拓跋弘),世增雕飾?!盵7]986這里稱字不稱名,玩其語氣,明顯有貶低的意思。在公開場合,北魏統治者卻多用其雅名。1980年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嘎仙洞發現的太平真君四年(443)的石刻祝文就徑書“天子臣燾”[8]《魏書》卷一一二《靈征志》也記載:“其文記昭成皇帝諱“繼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凡十四字;次記太祖道武皇帝諱‘應王,載記千,凡七字;次記太宗明元皇帝諱‘長子二百二十年,凡八字;……次記皇太子諱‘昌封太山,凡五字?!?,[1]2954皇帝諱加石文之和為后面相應的數,比如“昭成皇帝諱……”一句,昭成皇帝就是什翼犍,什翼犍三字加“繼世四六……”總字數就是十四字,其他被避諱的名字就分別是珪、嗣、晃了。另外,在《吊比干碑》文上有“侍中始平王臣河南郡元勰”,元勰是孝文帝的弟弟,《宋書·索虜傳》中的“侍中尚書令安東大將軍始平王直勤渴言侯”就是他,但他在正式場合也用的是自己的漢名,而不用渴言侯。我們知道黑獺是宇文泰的小字,也是他的鮮卑名,在東西魏對峙時期,高歡常常叫罵“宇文黑獺”云云,而對于南朝梁武帝卻直呼“吳兒老翁蕭衍者”,而不是“吳兒老翁叔達者”。稱名主要發生在君主對臣子、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時。另外,在祭祀時也要自稱名,天子也不例外。④自稱名是一種自謙自卑的行為,被別人直呼其名則是一種不敬的行為,但是在面對“天地尊親師”時,被稱或自稱名卻是一種合乎禮儀的必要行為,所以,在嘎仙洞祝文中道武帝直稱“燾”,以示自卑,而高歡直呼“蕭衍”則以示對敵人的侮辱,以上都是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的名、字運用規則的。在中國古代,所謂“名不如字”,后秦邵弘曰:“為人所字則近乎見尊,為人所名則近乎見卑也”,[9]1670但如我們所見,北魏太武帝、西魏的宇文泰被稱字時明顯是帶有侮辱色彩的,并不見一絲一毫的尊敬在里面,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字本來就是鮮卑人的鮮卑名,在漢化的過程中原有的地位被漢名占據,這些鮮卑名于是淪落為類似乳名、小名,進一步的漢化后,鮮卑人艷羨漢人們的字,于是想起了自己的小名,為了圖方便,便直接將自己的鮮卑名當作小字,因此,不管是江左、還是本族內,直呼鮮卑人的小字都是一種不敬的做法,只不過在族內直呼小字更多帶有親切的意思在里面,比如宇文護在與其母的書信中就自稱稱小字“薩?!倍环Q名,以表親切,而漢人卻很少自稱字的,多自稱名以自卑。⑤《禮記·檀弓上》曰:“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字?!钡r卑族并沒有“冠字”的傳統,他們徑直將小名作為自己的字,因此它與漢族的字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是一種類似于小名的字。

漢化的雅名、鮮卑的小字,名與字的民族屬性并不相同,這是鮮卑族在漢化的路上出現的一個“特殊”現象,它們是半漢化的產物。當然,隨著漢化程度的加深,他們的小字也會像他們的名字一樣逐漸漢化,變得“文鄒鄒”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魏更多鮮卑人的姓名被漢化了,[4]310并且還出現了皇帝賜予臣子漢名的情況。源賀原名破羌,太武帝賜名賀,[1]938“長孫篙,代人也,太祖賜名焉”,[1]643吐奚愛弼被拓跋嗣賜名古弼,[1]689穆泰本名石洛,高祖賜名為泰。[1]663皇帝不但賜予大臣漢名,為皇子們也開始取漢名。

起初,鮮卑族起漢名完全沒章法,想起什么起什么,比如景穆帝拓跋晃兒子有小字為貓兒、虎頭的,又有活了一百二十歲的鮮卑人羅結為子取名阿奴、殺鬼等,[1]988還有鮮卑人叫野豬,給兒子起名虎子,[1]995后來,鮮卑貴族們在取名時不僅僅滿足于像漢化過程開始之初那樣,不管三七二十一拉來漢字就用,他們更多的開始希望子孫的名字要詞義優雅并且符合古代傳統的取名規范?!段簳肪硪晃濉冻I酵踝駛鳌罚骸霸t群臣議定皇子名,素及司徒陸麗議曰:‘古帝王之制名,其體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伏惟陛下當盛明之運,應昌發之期,誕生皇子,宜以德命。高宗從之?!盵1]375所謂“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來自于《左傳》恒公六年申濡之語。[5]115把皇子命名與國家運勢結合起來,看來北魏君臣也懂得“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名”[5]92的道理。雖然為皇子取名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卻反映出在當時,北魏君臣不但熟悉漢族經典,在日常中也會廣泛的運用經典,并會努力使自己行為更加貼近經典。然而,當漢名在北魏越來越被廣泛的運用時,也出現了其他狀況,如“長子初古拔,一曰車輅拔,本名洪祚,世祖賜名?!盵1]942薛辯本是漢人,因此其子原漢名應是洪祚,后被改為鮮卑名初古拔,《魏書》三一《于栗磾傳》:“子洛拔……世祖寵愛,因賜名焉?!盵1]737以上例證顯然是異族政權拉攏人心的一種手段。但不管怎樣,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鮮卑人的名字漢化了。

《魏書》卷四《陸俟附叡傳》:“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鑒謂所親云‘平原王才度不惡,但恨其姓名殊為重復。時高祖未改其姓?!盵1]911博陵崔在門閥中并非一流高門,非一流的門閥都以相當鄙夷態度對待鮮卑貴族的姓名,我可想而知當鮮卑人面對太原王、清河崔等一些一流門閥時該會多么窘迫,所以說,鮮卑人在與中原傳統門閥的交往中存在著很多的阻礙,其中之一就是他們鮮卑式姓與名。鮮卑人姓名的漢化潮流在孝文帝時期達到了頂峰,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其中就有改鮮卑姓為漢姓。他將拓跋氏改為了漢姓元氏,又將一些“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的鮮卑貴族之姓改為了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個漢姓,[1]2971位于元姓之下, 孝文帝以當世的官職定“四海士族”,確定了鮮卑門閥高低,盡力使鮮卑貴族與中原的文化士族融為一體以鞏固其統治。

隨著漢化改革的步步推進,大多數鮮卑貴族不但擁有了漢名,連姓氏也與漢人沒有區別了。雖然姓名全部漢化,但還有一樣東西在角落里默默的提示著他們的種族,那東西就是他們鮮卑小字。因此,鮮卑族在他們姓、名、字方面所作的漢化努力的最后一步就是用漢化的小字取代鮮卑小字,完全抹去姓、名、字上的鮮卑痕跡。鮮卑族小字的漢化不像姓氏那樣一蹴而就,它的漢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也不像名字漢化那樣多的見諸于史籍,但通過檢索史料,我們仍能夠發現一些端倪?!段簳肪矶枴段某晌逋趿袀鳌罚何某傻弁匕项?,字烏雷,漢名、鮮卑小字,但其子之名都是用漢族方式命名取字,拓跋簡字叔亮、拓跋猛字季烈,拓跋若字叔儒。孝文帝五子中史書記載三子的小字分別為元道、宣德、宣仁,其小字非常儒雅?!段簳肪硭乃摹兑噎h傳》記載其父名匹知,乙環和匹知顯然都是鮮卑名,他們連小字也沒有,但其子卻名瑗,字雅珍;瑗弟諧,字遵和;諧弟琛,字仲珍。[1]992宇文福,其祖名活拔,從其父開始改用漢名,宇文福和其父有漢名而無小字,但宇文福的兒子們卻有漢名有小字,分別為宇文善,字慶孫;宇文延,字慶壽。[1]1002討論到此,大家可能會有疑惑,史書上沒有記載乙環、宇文福的小字并不代表他們沒有小字啊,可能是魏收不小心漏掉了,但是從情理角度講既然魏收連傳主之子之孫的小字都已經記錄在案,難道他會漏掉傳主的小字,因此傳主沒有小字的原因只有兩個,要么傳主本身就沒有字,要么作者諱言傳主小字。我猜想如果是第二個原因的話,那么這些人未被記錄的小字就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類似于漢族的小字,它們可能是我們之前所論的鮮卑小字,而且我們發現《魏書》中很多在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前的人物都沒有小字,比如太武帝拓跋燾,《魏書》并未記載其小字,而《宋書》、《南齊書》卻記載其字為“佛貍伐”,因此我猜測《魏書》可能存在諱言鮮卑小字的情況。到底為什么會諱言小字?是魏收在編《魏書》時避諱,還是被北魏的官方檔案在編篡時抹去,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考證。

顯然,隨著漢化的深入,至少在孝文帝改革后,洛陽地區的鮮卑族已經褪去了鮮卑印記,名、字的取法全部依照漢族傳統,而其他地區的鮮卑人雖沒有洛陽鮮卑的漢化程度高,但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孝文帝改革影響。改革后,起碼在服裝、語言、姓名等諸方面,北魏已經儼然一副中原正朔的面貌了,梁將陳慶之就感嘆:“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然而全面漢化改革的背后也醞釀著一場大危機,這危機來自北面——以六鎮為代表的北鎮邊民。那么這場導致北魏滅亡的動亂又與宇文泰諸子的小字有什么關系呢?

六鎮是北魏為了防范北方少數民族柔然而設置在邊境上的六個軍事城鎮(柔玄、撫冥、懷荒、武川、沃野、懷朔),北魏末年的動亂正是由他們引起的。北邊諸鎮在剛設立的時候多以“高門子弟”充之,當時的人們還頗為羨慕這種出路,然而情況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而發生了變化,“及太和在歷……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征鎮趨勢,但為虞候白直,一生推遷,不過軍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于是少年不得從師,長者不得游宦,獨為匪人,言者涕零……自定鼎伊洛,邊任益輕,唯底滯凡才,出為鎮將,轉相模習,專事聚斂?!盵1]429“中年以來,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役同廝養,官婚班齒,致失清流。而本宗舊類,各個顯榮,顧瞻彼此,理當憤怨?!盵10]329

錢穆先生認為:“一輩南遷的鮮卑貴族,盡是錦衣玉食,沉醉在漢化的綺夢中。而留戍北邊的,卻下同奴隸。貴賤遽分,清濁斯判。朝政漸次腐敗,遂激起邊鎮之變亂?!盵11]286陳寅恪先生說:“故自宣武以后,洛陽之漢化程度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時之代北六鎮保守胡化愈固,即反抗洛陽之漢化腐化力因隨之而愈強……其后,高歡得六鎮之民之大部,賀拔岳、宇文泰得其少數,東西兩國具以六鎮流民創業,初自表面觀察,可謂魏孝文遷都洛陽以后之漢化政策遭一大打擊,而逆轉為胡化,誠北朝政治社會之一大變也?!盵12]48唐長儒先生也認為:“在代京及其附近的拓跋部族中留住集團仍然保持著鮮卑風習,而且使那些正在融合于拓跋部族的其他部族也迅速鮮卑化。因而在這些地區里出現了這樣一種傾向,即是拓跋留住集團和若干部落鮮卑化的加強。北邊部族的漢化停頓了,甚至于少數漢人也走向鮮卑化?!盵13]167六鎮以及東西魏鮮卑的胡化與漢化歷來是學界的一大聚訟之地,但不管怎樣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六鎮的漢化水平并不高,這場改革的“春風”對北方六鎮的影響有限,六鎮居民保留著大量的“鮮卑野俗”,與伊洛中區的鮮卑人顯得格格不入,這種“鮮卑野俗”的表現之一就是他們的姓名。正如破六汗拔陵、摸折念生、萬俟丑奴等這些六鎮起義領導者的名字,在經歷孝文帝改革后洛陽鮮卑們連自己的小字都改做漢字的情況下,一部分北鎮居民的名字卻還依舊使用鮮卑語,南邊的貴族們一定會覺得他們是另類而又落后的。

何德章先生認為:“北鎮地區在北魏遷洛以后,仍有學校,其上層人物仍在學習漢文典籍,并按儒教化理行事?!?,[14]287蘇小華先生也認為:“也就是說北鎮地區并非文化的荒漠,也非單純的胡化,可以觀察到北鎮也是在緩慢地漢化的過程之中”。[15]13畢竟漢化是大勢所趨,只不過在北魏,不同地區的鮮卑,他們的漢化程度也有深有淺罷了。因而,我們會很容易的發現在第一代北鎮武將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名已經漢化,而小字仍為鮮卑名。宇文泰,字黑獺,陳寅恪先生認為宇文泰的原來胡名為黑獺,后改雅名為泰,在“秦隴則去聲為入”,“泰”讀“獺”字,[16]220高歡自己雖然自稱渤海高氏后裔,但是其實深受鮮卑文化的影響,他也起了一個鮮卑味十足的小字“賀六渾”,楊忠小名奴奴,尉遲綱字婆羅,其兄尉遲迥字薄居羅,王雄字胡布頭,伊婁穆字奴干,達奚寔字什伏代。[17]314漢名、鮮卑小字,這樣的組合結構我們似乎在哪里見過,對,我們的確見過,正如前文所論,這種現象曾經在北魏的漢化過程中出現過,只不過后來隨著漢化的進一步深入,洛陽的鮮卑族不但將名改為漢名,小字也一并改為漢族樣式的雅字了。漢名、鮮卑小字是半漢化的產物,它在全盤漢化的北魏核心區域洛陽已經絕跡,但是卻在受漢化影響相對較少的北鎮地區保留了下來,而出生于北鎮的宇文泰在為自己的諸子起名時也自覺不自覺的遵循了這樣的規則。因此,當我們回頭再看宇文泰諸子名為漢字雅名,字為鮮卑名這一現象,就會發現看似極細微的小問題,但卻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它不但與北魏政權的漢化過程密切相關,其與北魏末期的六鎮之亂也有著極為深刻的聯系。

除了漢名鮮卑小子外,宇文泰諸子小字還有另一問題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為什么它們都帶“突”字。

陳寅恪、周一良兩位先生都做過考察。陳寅恪先生認為“伐或拔大概是胡人的美稱。胡字“baragatunwe”為火神、勇士之意,伐或拔或系取義于此……又《周書》卷四《明帝紀》記武帝宇文邕,‘字彌羅突?!锻ㄨb》卷一四八梁武帝天監十五年末,記柔然西擊高車,‘大破之,執其王彌俄突?!蛔只蛞嗳×x于胡字‘baragatun?!盵16]219周一良先生在《論宇文周之種族》一文中認為宇文氏非鮮卑種,乃是匈奴種,“《北史·宇文莫槐傳》稱‘其語與鮮卑頗異,當指宇文部落猶獨立時而言,至北魏末葉將近二百年,似宇文氏已不復能保存其‘與鮮卑頗異之匈奴語言矣。然一事頗可注意,赫連夏之龍升七年于奢延水之北黑水之南筑大城,名曰統萬都焉……今案趙萬里先生集《冢墓遺文》四之五四元彬墓志,四之五七元湛墓志,四之六十元舉墓志俱稱統萬突鎮大將,元保洛墓志又稱‘統萬突鎮都大將吐突一聲之轉,是本譯胡語,故或統或突,或省去突字”周一良先生聯系到了南匈奴赫連勃勃建此城,認為“統萬突”很有可能就是匈奴語。[18]251誠然,宇文部雖然可能來自于匈奴部落,但是經過二百余年的分化發展與融合,其部族已經解散并融入到了鮮卑社會之中,其也早已經被鮮卑化了,怎么可能還使用匈奴語?況且《周書》與《北史》等書中皆未提及宇文氏來自匈奴一事,周一良先生也認為“宇文周諱言其先出于匈奴”,姚微元先生更是并不認同宇文泰這一部宇文氏來自匈奴,他認為來自鮮卑的東部大人。因此,我認為宇文泰給子起名帶“突”跟其家族出于匈奴是沒有關系的。

《明帝紀》記載:“明皇帝小名統萬突,太祖臨夏州,生帝于統萬城,因以為名” 而統萬城又名“統萬突”,因此宇文泰為他起名“統萬突”,他是諸子中小字帶“突”的第一人。以地方名稱為子孫命名在當時并不罕見,比如李弼之子李椿字牽屯,[19]牽屯即牽屯山,⑥北魏末年爾朱天光率賀拔岳、悅在牽屯山大敗萬俟道洛[1]675 。宇文泰也曾在牽屯山大敗侯莫陳悅。[17]9以上兩件與牽屯山有關的事件李弼全部參與,并且他曾經擔任秦州和原州刺史,秦州即今天甘肅天水,原州就在今天的固原,所以李弼一定是因山為子取小字牽屯。而為什么宇文泰的其他幾子也帶有“突”字呢? 周一良先生發現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中出現這種幾子胡名或小子同帶一字現象并不在少數,“羌人以都為名”條載:“《晉書》卷一一八姚興載記下載,興遣姚成王率騎八千往援與劉裕相攻之司馬休之,又言‘姚成王至于南陽?!段簳啡咚抉R休之傳、《通鑒》一一七亦作成王,而《十六國春秋輯補》五四后秦錄兩處皆作成都。姚興載記下在記此事之前亦有‘平陽太守姚成都來朝的記載,姚泓載記亦見姚成都之名。疑‘都為羌語,而‘王其譯意,故可互見。姚氏大將多以都為名者,如姚壽都、姚廣都、姚平都、姚洛都、姚周都、姚和都、姚軍都。當是美稱,故多取以為名也?!庇滞瑫皠@弟亢泥”條載“疑劉顯弟諸弟具以泥為名,猶羌人姚氏名下多綴都字,北周宇文氏小名多綴突字,當自有其含義,惜今不可得其解矣?!盵20]115

古人常常把兄弟比作“雁行”或“雁序”,是指他們出行如大雁一樣排列有序。古人給同輩兄弟其名也往往會追求“雁行”,突出一定的次序,一般同輩兄弟都會有一字共名表示輩份,有一字殊名以表個人,比如王安石兄弟七人分別為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和安上七兄弟,若取單名的話,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蘇渙、蘇洵兄弟,名中都帶水,蘇軾和蘇轍兄弟,名中都帶車。周裕鍇先生認為“大抵在晉以前,同輩兄弟名之間字面上并無多少聯系。然而至遲到南北朝,其名便大有規律可尋?!盵19]的確,我們發現在宇文泰生活的時代,“雁行”起名的方式比較流行,除了周一良先生所羅列的幾例外,比如北魏的平原王陸叡,其子均以希字為第一字,其長子希道之子又都以士字為第一字[1]915。又比如高歡其子名高澄、高洋、高湛、高演,名中均代水字,高洋有一子名高殷外,其余名為紹德、紹義、紹仁和紹廉,高演七子除百年太子外,均以彥字為首字。高澄除延宗和紹信外第一字都為孝字。這一時期不但名講究“雁行”,字也一樣。賀拔勝字破胡,但他的弟兄賀拔允與賀拔岳則一個字阿鞠泥,一個字阿斗泥,其字都以泥后綴,而《宋書·索虜傳》記載拓跋燾的從弟高粱王也叫阿斗泥,阿斗泥可能是鮮卑人普遍使用的名字。侯莫陳順有三個弟弟分別字尚樂、世樂、敬樂,都以樂字綴后。高湛十三個兒子的小字均有仁字。盡管宇文氏第二代還以鮮卑名作為小字,但到第三代時名、字已經完全漢化,并且繼承第二代的傳統,在小字方面很注重兄弟“雁行”,都以“乾”作為小字的第一字,而且“雁行”適用范圍從親兄弟之間也擴展到了從兄弟之間。

正如周一良先生所說:“北周宇文氏小名多綴突字,當自有其含義,惜今不可得其解矣”,雖然我們對其含義無法作出最終考訂,但我們卻了解到宇文泰曾經為夏州刺史,宇文毓就是在其在夏州任上時所生,而夏州治所又在統萬城,統萬城原名叫統萬突,所以宇文泰就地為兒子起名“統萬突”,而這一時期“雁行”的起名方式又十分流行,宇文泰一定在該風尚的影響下才會給宇文毓以下諸子的小字相繼以突后綴。也許宇文泰其諸子小字都帶“突”字這一現象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神秘,正如漢族宗族中的某某字輩,為了整齊方便,顯示出家族的傳承,也同時是一種特殊的家族“印記”。

注釋:

① 周一良先生考證宇文泰之族為南匈奴種非鮮卑種,參看周一良:《魏晉南北朝

史論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頁;“宇文氏為匈奴種,而所統

之東部則鮮卑……宇文氏之祖乃檀石槐時代鮮卑東部四大人之一”;參看姚微

元:《北朝胡姓考》中華書局2007年版,卷四第166頁;呂思勉先生則認為宇

文氏是雜種鮮卑,參看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第834頁。

② 可以肯定,拓跋這個長期作為部族名稱并進而成為部族核心家庭姓氏的名詞,

原本不過是作為官號與官稱相結合的一組復合詞,即很可能本來只是該部落某

一首領所擔任的職務的名號(這種名號包含官號與官稱兩個部分),后來竟然

凝固而成為部族名稱和家族姓氏?!_新:《論拓跋鮮卑之得名》,《歷史

研究》,2006年第6期。

③ 西晉末年為了對抗匈奴劉淵之眾,司馬騰在并州,乞師于代北的匈奴首領猗迤、

猗盧兄弟,企圖藉拓跋部力量從北面對匈奴進行牽制?!端螘肪砭盼濉端魈?/p>

傳》記載晉惠帝光熙元年(306)立碑頌恒帝猗迤協同劉琨進攻劉淵等事跡,

羅振玉《石交錄》卷二也載代王猗盧墓碑殘石存五個大字“王猗盧之碑”等等。

④ 《禮記·曲禮下》云“踐祚,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⑤ 如:曹丕的《與吳質書》:“二月三日,丕白”;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康白”;歐陽修的《與高司諫書》:“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蘇軾:《答

秦太虛書》:“軾啟”,以上參看陳霞村,李國鋒注析:《古代書信精選》,三

晉出版社,2008。

⑥ 關于牽屯山的準確位置學界有爭議,但大致可以確定為今寧夏南部固原附近,

屬六盤山系。參看蘇忠深:《牽屯山的區位問題——《牽屯山考》讀后感》,

《寧夏史志》2003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北齊)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姚薇元.《宋書·索虜傳》《南齊書·魏虜傳》北人姓名考證[J].清華學報,1933,8,(2).

[4]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楊伯俊.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8]米文平.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J].文物,1981(2).

[9](宋)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0](唐)李百藥等.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1]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2]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3]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何德章.漢文字與拓跋鮮卑漢化[A]//學人(第3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

[15]蘇小華.北鎮勢力與北朝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

[16]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17](唐)令狐德棻等.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18]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桑紹華.西安東郊隋李椿夫婦墓清簡報[J].考古與文物,1986(3).

[20]周裕鍇.談名道字——中國古人名字中的語言文化現象考察[J].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作者簡介:李兆宇,男,陜西渭南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楊立民)

猜你喜歡
漢化鮮卑姓名
老年人口腔健康自我效能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檢驗
基于語料庫的清末民初日源外來詞漢化研究
梁潮印箋·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類集
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早期鮮卑生計方式探討
姓名的『姓』字為什么是『女』旁?
遼西地區慕容鮮卑漢化的考古學觀察
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鮮卑興起的原因分析
鮮卑神話考實
論金世宗時期漢化與舊俗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