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高??萍紓惱斫逃F狀調查分析

2016-06-17 22:11郗芙蓉趙柔
西部學刊 2016年9期
關鍵詞:高校教育大學生

郗芙蓉 趙柔

摘要:通過對陜西5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科技倫理教育在陜西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普及程度非常低,大學生對科技倫理規范認知也亟待提升;本文就此現狀進行分析,認為陜西高校在科技倫理教育方面存在嚴重缺失的狀態。為此給出以下建議:科技倫理教育是一個交叉學科,應增加通識教育的內容;要創新教學方式,多開展學術講座、課堂討論等;要鼓勵學生創建科技社團;現代大學生應用科技倫理武裝自己、發展自己。

關鍵詞:高校教育;科技倫理;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1世紀全球進入了一個科學技術主導的時代,科技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時至今日,科技成果已經應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按理說科學技術越強大,人類的生活越安定幸福,但事實是日益強大的科技反而讓人類置身于更危險的境地。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生化危機等一系列的危險紛至沓來,如何處理科技與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使得“科技倫理”成為這個時代最急切的呼喚。

科技倫理是指與科技活動相關聯的人或活動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它產生于科學實踐活動而非科學技術知識本身,是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以消除或避免科學技術的負效應的。雖然,現階段科技倫理僅限于對科學家職業道德的約束,但是,逐步進行全民科技倫理教育,應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之意。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主力軍,是未來的科學家、工程師,是各種事件的執行者,因此,對其進行科技倫理教育,是現代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陜西作為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眾多,其中不乏在科技領域中有杰出貢獻的專業院校。本文所選取的這五所高校,分別在科技領域的不同方面有所擅長,其學生的科技倫理教育狀況在陜西范圍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調查設計

(一)研究方法及問卷說明

調查通過實地發放問卷的方式,利用Excel和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問卷共設有問題17道,全部為不定項選擇,內容包括了對科技倫理的概念理解,科技倫理規范認知和高??萍紓惱斫逃隣顩r等。

(二)研究樣本說明

主要以西安市內公立全日制大學的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分別調查了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長安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和陜西科技大學共5所高校,發放問卷330份。發放時盡量把握性別和年級比例,以及專業的多樣性。問卷發放于2015年6月,共計33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1%。在調查對象中,女生占43%,男生占57%,其中本科生占90.3%,研究生9.7%。本科生一至四年級的比例分別是23%,25%,40%,2%;研究生數量較小,三個年級共占10%。調查對象涉及二十多個專業,但基本以理工科為主,其中文科類專業占調查對象總數的14.3%。包括哲學、法學、經濟學等,而理工科占85.7%,包括機械、金屬、建筑航天、車輛工程、橋梁、計算機、制藥、環境工程等。

二、調查分析

分析發現,在陜西高??萍紓惱斫逃兄饕从吵鲆韵氯齻€問題:

(一)科技倫理課堂教育缺失

科技倫理是一門系統化、多學科交叉性的新興學科。盡管其進入高校課堂教學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但就目前調查結果顯示,科技倫理教育還遠未成為高校課堂教育內容之一。首先,就高??萍紓惱碚n程開設情況來看,幾乎98%高校在這方面的教育是空白,僅有2%的學生認為有類似的課程教育。查閱分析選樣高校的本科生培養計劃,也未發現有科技倫理課程的設置。其次,學生對科技倫理相關知識的了解十分欠缺,對基本概念的認知僅依賴自身的感性體悟,理解模糊、片面,這與高校沒有講授科技倫理課程有著直接的關系。最后,高校課堂中也未進行其他形式的科技倫理教育活動。顯然,陜西高校對于科技倫理教育幾乎沒有涉及,而這些高校沒有開設科技倫理的相關課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由上圖可知,關于沒有開課的原因,選擇學校不重視的占到26.67%,思政課和其他理工科課程中有涉及占到45.67%,另有27.6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沒必要和其他原因(如圖一)。接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學校沒有開課的原因是:“高校思政課程中已經涉及相關知識,沒必要專門開設?!狈从吵龈咝?茖W技術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的脫節??茖W技術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本應相輔相成、交融互動,但在高校的教學環節上,科學技術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所接受的倫理道德教育,在內容和方法上相比并無區別,很少體現專業特點。幾乎所有學生的科技倫理知識都來自思政課,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將科學技術教育與倫理道德結合起來,更缺乏細致的專業倫理教育。

(二)科技倫理教育方法欠妥

分析問卷時發現,大學生對科技倫理的了解主要來自思政課中德育這部分內容,而教師在講解時基本上都是對概念的灌輸,很少結合具體的實例分析。在對科技倫理概念的調查分析中發現,大學生對科技倫理的理解普遍來源于他們的感性認識。50%的學生認為科技倫理是科學技術實踐活動本身的倫理規范問題,20%的學生認為是科技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22%的學生認為是科學技術研究中的倫理規約問題,而18%的學生認為是科學技術應用中的倫理沖突問題。對選項全部認同的并未出現,顯然學生對科技倫理概念的理解均有失偏頗。

舉個例子,從大學生密切接觸的網絡來了解其對科技倫理的認識。首先從大學生對網絡倫理獲得的途徑來看。

根據SPSS分析中的多選項二分法可見(圖二),對于上網應該遵循怎樣的道德規范,被調查者中25.7%的人獲知網絡道德的途徑是學校課堂教育,26.5%的人選擇的是學校的實踐活動,41.1%來自網絡途徑。說明學生們的網絡倫理道德規范大多來自外界,其中網絡是高校學生獲得科技倫理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其次,從對網絡倫理學習的效果來看,學生是瀏覽網絡信息,還是通過科技實踐活動學習,都表明學生在學習中更容易接受自主的學習方式。學校在主觀方面還是希望能夠使學生學習到科技倫理的知識,但是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沒有將課堂教育與實踐相結合。

(三)科技倫理教育效果甚微

愛因斯坦曾告誡他的學生說,應保證用他們所學的科學思想的成果造福人類而不是成為禍害??梢娺@位大科學家對其學生科技倫理教育的重視。而據調查發現,陜西高校學生大多缺少科技倫理的基本素質。對于科技與倫理的關系,19%的學生認同“技術上能做的一定是倫理學上應該做的”這個觀點,32%的學生反對這樣的觀點。另外,49%的學生則對科技與倫理的關系不能有明確判斷。技術上能做的一定是倫理學上應該做的,這句話從因果聯系上來講是毫無根據的,科學發現與技術應用本身就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倫理既是人類生活中必須遵循的規則,就必然會對科技應用產生一些約束,比如克隆技術的應用,直至今天依然是科技界爭議的話題。從選擇結果來看,學生所受到的科技倫理知識并不能使他們理解科技與倫理的關系,無論學生是從什么途徑接受的科技倫理教育,只能說從問卷上看,效果甚微。

近年來,學術造假問題時有發生,為了了解大學生對于學術倫理的態度,問卷設置了這樣一道問題“你認為科技工作者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從選擇的結果來看,同時選擇不抄襲不造假不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的人將近80%,說明對于科技工作者本身,學生認為其應具備起碼的學術道德,尊重科技求真的本質,對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比較了解。15.4%的人選擇了不因為個人利益接受或拒絕任何科學知識,說明被調查學生對科技工作者利與義的認知還是比較模糊,大部分學生對學術腐敗的態度表現出一種寬容的態度。保持一種懷疑的態度是科學工作者必備的素質,卻被選中的比率最小,說明在現代教育中缺少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的大學生對科學創新天然的缺乏一種探索的精神。從大學生對于學術倫理的態度可以看出,學??萍紓惱斫逃龑W生思想觀念的影響較小,學生對學術倫理持有一種隨大流的心態。

三、總結與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被調查的陜西高校在科技倫理教育方面統一顯示出嚴重缺失的狀態。窺斑見豹,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高校教育中科技倫理教育的缺失。我國自古以來都注重科技與道德的關系,先秦時期就有關于“道”與“技”關系的探討。更何況世界已進入了以科技為主導的新紀元,科技倫理教育應當成為當代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從現實來講,科技倫理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對于現在高??萍紓惱斫逃媾R的問題,我們應該正確看待。盡管我國的科技倫理教育發展比較晚,然而也有了一定發展。對于陜西高??萍紓惱斫逃蟹从吵龅膯栴},筆者提出了以下幾條建議,希望能夠對整個高??萍紓惱斫逃鸬揭欢ǖ拇龠M作用。

首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由于科技倫理是一個交叉的學科,在教育過程中也應該有一個寬闊的思路,對學生的教育除了必須的專業倫理教育之外,應增加通識教育的內容。尤其對理工科的學生,學校應該提供一些倫理學、技術史相關的課程,提高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其次,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應該增強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多開展如學術講座,課堂討論,在線課堂等學習方式,提倡“服務學習”將教學方法與社區服務緊密融合,化理論為實踐,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科技倫理。再次,鼓勵學生創建科技社團,擴大科技倫理教育的影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學生自發的進行科技實踐,在不斷運用科技知識的同時,科技倫理的影響也會不斷深入學生內心,長此以往,學生必能將其內化為個人素質從而達到全面發展。最后,現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后備力量,應主動學習科技倫理知識用科技倫理觀武裝自己,發展自己,為我國的科技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郗芙蓉,李昊.科技倫理教育的三重維度[J].中國高??萍?,2014(12).

[2]陳彬.科技倫理問題研究:一種論域劃界的多維審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王前.科技倫理意識養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陳曉英,鄒雨希.對大學生科技倫理觀的培養研究[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

[5]張豈之.論科技倫理教育[J].現代大學教育,2001(2).

作者簡介:郗芙蓉(1969-),女,甘肅人,陜西科技大學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理論。

趙柔,女,陜西人,陜西科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責任編輯:李直)

猜你喜歡
高校教育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高中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策略
高校人文社科類實驗室發展現狀分析
高校設計教育網絡平臺的服務系統設計研究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高校體育開展拓展訓練課程教學思考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