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民族高等院校環境教育是促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責任

2016-06-21 15:29唐池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11期
關鍵詞:環境教育教育模式社會責任

【摘要】我國民族地區大多生態安全地位突出、環境較為脆弱、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處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沿。而民族高等院校,作為培養服務于民族地區各類管理建設人才搖籃更應擔負起培養理性生態人,促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責任。由此可見,加強民族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對民族地區及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民族高等院校 環境教育 教育模式 社會責任

【基金項目】2013年度西藏民族學院一般項目(項目號:13myY03)“西藏自治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立法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19-02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突出強調要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而高等院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肩負著源源不斷向社會輸送具有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高素質社會管理與建設人才的重任。人才的素質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同時,《2016 年~2020年全國環境宣傳教育綱要》中明確要求:“提高高校環境課程教學水平。加強高等院校環境類學科專業建設,根據學校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研究型、應用型人才。加強環境類專業實踐環節和教材開發力度。鼓勵高校開設環境保護選修課,建設或選用環境保護在線開放課程。積極支持大學生開展環保社會實踐活動?!睘榧訌姼叩仍盒-h境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民族高等院校,加強環境類學科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民族地區大多生態安全地位突出、環境較為脆弱、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處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沿。而民族高等院校,其主要職能即培養服務于民族地區各類管理建設人才。因此加強民族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對民族地區及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民族高等院校環境法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我國國土面積中有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這些地區在地理環境上多數屬于我國地形的第一、第二階梯,是許多江河的發源地,草原與森林資源的分布區,生態保護屏障與生態戰略地位顯著。但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承受著經濟落后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雙重壓力,使得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更加迫切和必要。

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指出:“教育、公眾認識和培訓是使人類和社會能夠充分發揮潛力的途徑。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而承載教育的高級形式高等院校是擔負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社會責任的主體之一。目前,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處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沿,決定了民族高等院校在環境教育教學上應承擔更多責任,將環境教育尤其是環境法的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列入教學計劃。在種類多樣的環境教育中,環境法的教育應當放在首位。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系統有效的環境法律法規教育是推動環境教育普及的有利抓手。民族高等院校通過不斷加強環境教育為切入口,努力創建“綠色大學”,培養一批批具有理性法律思維的生態人,為促進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國外大學環境教育模式

(一)日本大學環境教育模式

日本大學按照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培養為建設可持續發展而行動的人。在課程設置方面,無論是國立還是私立大學都開設了與環境相關的課程。課程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全校范圍內開設的公共課,如“生命與環境”、“環境與教育”、“地球與環境”等,通過這些課程的講授,在大學內普及環境的一般性教育;另一類為根據不同專業的實際需要開設的具有專業特點的環境教育類選修課。如理工類專業開設“環境科學技術”、經濟類專業開設“環境會計”、文學院開設“環境問題與大學”、法學院開設“環境法”“國際環境法”等。同時配合課程設置,其教學科研活動也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日本政府在推進環境教育的基本方針中指出,將環境教育中“意識喚起——理解深化——態度確定——行動能力”的教學活動,置于與社會需要密切結合的過程中,以提高學生參與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1]。與社區和企業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實踐學習掌握運用環境知識、拓寬環境問題視野、培養環境行動自覺意識。而作為大學本身,通過設立環境中心、發布環境報告等環境友好自律方式,日本大學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社會建設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

(二)德國環境教育模式

在德國,高校的環境教育采用的是“多學科并進”的方式。在單一傳統的學科教學方式中,以大學豐富的教育資源為依托,把環境教育及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融入到其它學科中,作為學科的教學任務之一。這種兼容并蓄的教學方式讓生態環境科學知識很好的融入到大學的各學科中,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教學系統。據統計,德國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大學都開設了生態環境專業。此專業通過研究不同時期環境變化為基礎,整合十幾個相關知識體系,使學生全面完整的掌握環境理論知識和生態技術,解決實際環境問題。

(三)瑞典環境教育模式

人類的第一次環境會議是在1972年于瑞典召開的,瑞典政府此后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教育,可以說瑞典是當今全球在環境保護實踐上最為領先的國家,它也是“歐洲生態學校計劃”的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目前為止,瑞典已經具有高達一千余所的“生態學?!?。瑞士政府能把生態環境以及生態環境教育等領域做到世界一流的水平,這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瑞典的民間組織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和身體力行開展環境工作是分不開的[3]。瑞典高校以跨學科方式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貫穿于環境教育課程之中,不同學科的老師在教學中,注重隱性課程開發,沒有單獨設立生態環境課,沒有純理論式的灌輸和填鴨,而是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易被人忽視的自然道具,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環境與生態的重要性,接受環境教育的熏陶與洗禮。

三、我國民族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環境保護與生態意識是衡量民族文明程度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而民族高校作為培養環境保護與生態意識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還成立了環境教育中心,如西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環境教育中心等,這些教育機構對促進和完善高等院校環境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雖然,我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族高等院校中仍存在全國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環境教育問題,同時也存在具有區域特點的環境教育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環境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全面系統性

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中至今未能實施對全部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普及,環境教育缺乏全面系統性。在重視程度上,也未能將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作為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一項基礎工程來重視,這一點尤其凸顯在非環境類專業中,環境教育隨意性較大,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和規范性。多數高校認為環境教育是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的事,對非環境保護專業學生來說并不重要,在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認知上存在不足。而非環境專業的學生大約占全部民族高等院校學生總數九成以上,這些學生經過大學的專業培養走上民族地區的不同行業和部門,成為不同層次的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當他們在權衡亟待發展的經濟與環境保護過程中,很可能重蹈傳統發展模式—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的高速發展。這與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背道而馳。

(二)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與新的生態文明觀不協調

隨著民族地區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民族高等院校大學生對于存在的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過度放牧、濫砍濫挖、霧霾、酸雨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民族高校大學生仍普遍欠缺與新的生態文明觀相適應的意識、環境和資源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僅僅停留在生態破壞的表面,至于深層次生態問題是如何形成的,生態危機會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帶來哪些影響缺乏思考。同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學生們的行為習慣、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都與新的生態文明觀的要求不協調,對于生態環境的真正價值和其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提高的基礎性地位尚未真正達成有效共識。因此,為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需要,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新的生態文明觀教育,提高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促使大家能理性而友善地對待環境,尊重自然規律,謀求人類、自然和社會在動態平衡中的協調發展。

(三)教材更新建設滯后于環境教育本身

與環境教育相比,環境課程相關教材建設仍顯緩慢。課本知識明顯落后與時代發展,知識陳舊、質量不高、創新不足、數量匱乏,缺少與實踐相結合的環境教學活動,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需求。同時,民族院校大學生環境知識與所處的環境存在矛盾。例如,課堂當中一方面在講循環與再利用,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食堂里頻繁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和食品塑料袋,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環境教育知識指導學生自覺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力度大大降低。

四、加強民族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的建議

通過分析民族高等院校在實際中存在的環境教育問題,借鑒外國環境教育成功經驗,對加強民族高等院校環境教育提出如下建議:

(一)轉變固有思維定式,建立全面系統的環境教育模式

轉變過去輕視環境教育作用的固有思維定式,將環境教育融入到民族高等院校各個專業中,以提高學生環境意識作為學生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來抓。努力使民族高校畢業生在走上社會后,能成為引領環境保護風尚的理性生態人。在環境教育模式上,應借鑒德國模式,無論是環境專業還是非環境專業,一般普遍性的環境教育應當普及,這也是培養民族院校學生生態意識和環保自覺所必須的。構建系統的環境教育框架,將環境相關內容充分融入法學、社會學、商學、教育學等眾多學科,覆蓋人與環境、人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各個領域,引導學生對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二)加快環境教育教材更新,豐富教學案例與實踐活動

我國新環境法于2015年開始正式施行,民族高等院校應結合區域特色加快相關的環境法教材的及時更新。同時,在環境法教育中,結合我國環境立法新動態,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分析時事評論,補充和解析新環境法的亮點,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環境法基本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與環境糾紛的能力。在教學中綜合運用實錄形式、列舉形式和視頻案例形式,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4]。借鑒瑞典模式,注重隱形課程開發,擺脫枯燥乏味的干理論,以更加生動,潛移默化的形式,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合民族地區實際,將傳統樸素生態文明觀念融入現代環境教育

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世世代代相傳的樸素生態文明觀念和環境保護習慣,對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大的作用。這種樸素的情感引導著人們的行為自覺,如果將其引入到現代環境教育中,發揚光大,將極大的提高民族院校大學生認同感,從而進一步尊崇,這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四)推動環境友好自律,履行大學社會責任

“服務與引領社會向前發展……積極主動地應對文明社會,也是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5]。大學環境友好自律性的提高,體現在校園建設的各方面。創造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自律機制,使大學成為全社會環境保護的示范榜樣。同時,系統綜合的、可操作性強的、能切實推進環境友好和環境教育的學術理論、實踐研究,是大學服務于公眾與社會、履行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式。通過關于解決環境問題的學術思想廣泛傳播,大學既向社會傳遞了新的環境理念和價值觀,也展現了大學在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引領并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永恒魅力。

參考文獻:

[1]日本《環境保全の意欲の増進及び環境教育の推進に関し政府が実施すべき施策に関する基本的な方針》P9.

[2]葛建華. 環境行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大學的社會責任—來自日本的啟示[J]. 中國大學教學,2014(12).

[3]匡一鳴.培養理性生態人:我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D].鄭州大學,2015.

[4]魏靜.試論法學素質教育在環境法學教學方法改革中的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4,62.

[5]劉革.大學教育與社會責任解析[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作者簡介:

唐池,女,漢族,陜西藍田縣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西藏民族學院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猜你喜歡
環境教育教育模式社會責任
高校環境教育非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