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廣播新聞編輯

2016-07-07 08:26冼茜
采寫編 2016年2期
關鍵詞:策略

冼茜

摘要:伴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移動互聯網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大數據時代來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爆炸、人人自媒使得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媒體不得不在夾縫中生存。為促進廣播新聞媒體的順利轉型,拓展一定的生存空間,本文就廣播新聞編輯進行闡述,結合新媒體發展形勢,提出自我把關、重審聽眾、編輯創新三大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形勢;廣播新聞編輯;策略

2015年5月,攜程官網和app突然癱瘓,隨之知乎上一條“當事人”貼開始以蝴蝶效應之勢席卷網絡,不到半小時回復量高達200條并開始直播,網友紛紛推波助瀾不斷擴散制造事件熱點、引爆輿論。由此,新媒體傳播優勢和傳播效果可見一斑,單從網絡傳播的互動性看,傳統廣播媒體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單向、線性傳播這一特性,就敲定了二者不只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誠然,廣播媒體因其本身的局限性在信息量、互動和速度等方面無法與新媒體抗衡,同時在新形勢下,人們對新聞節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廣播新聞節目早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挑剔且多元化的需求。面對重重挑戰,廣播新聞工作者則需要把握以下三個策略:

一、自我把關策略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詭譎多變,廣播新聞始終都是是圍繞新聞特性和有聲語言傳播為中心的。新聞作為新近發生的事實報道,就其本身而言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客觀性。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遞以文字、聲音、動畫、圖像等多種傳播形式開展,廣播新聞單聲道的播報形式似乎顯得勢單力薄,但也不能自亂陣腳,所以自我把關當屬重中之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新聞特性。時效性是新聞最基本的特性,盡管廣播新聞采編也是努力圍繞“今天”、“正在發生”、“剛剛發生”的新聞進行實時報道,但毋庸置疑,其速度始終趕不上新媒體傳播速度。不過新聞的客觀性也給廣播新聞增加了生存籌碼,電臺作為新聞節目播報的權威機構,是斷不可能出現諸如“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在洛杉磯遭到暗殺身亡”,此類名人被死亡博人眼球的假新聞。

從這一點看,廣播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昭然若揭。在時效性層面,電臺可根據自身資源情況設立一套快采、快寫、快編、快播的項目流程,新聞工作者在明確政治責任感,勵煉新聞敏銳感的同時,也可以選擇性地取精去糟將新媒體優勢納為己用。

(二)有聲語言。矛盾是對立統一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雖然有聲語言播報形式單一,但也可以孕育縱向精品。新聞工作者不應拘泥于傳統的播報方式,應抓住聲音語言的特質,聲情并茂,再現情景,增強語言的現場感。同時,編輯可以采用短評、述評、本臺評論、編后語等多種形式深化新聞主題,賦予語言感染力,并結合新聞主題帶動聽眾的想象空間。

比如,前段時間在公眾熱議的“扶老人”、“碰瓷”、“渣土車”之類的新聞事件中,新聞工作者完全可以結合時代主旋律,綜合考量價值觀進行犀利點評,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加上一針見血的思想觀念帶動個人特色,甚至形成“本臺特色”,特色即是精品。

二、重審聽眾策略

自我把關結合新媒體形勢明確了廣播新聞節目的工作屬性,重審聽眾就需要新聞工作者深入研究聽眾的實際需求。新媒體環境下,以“傳者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已然失勢,隨之而來的“以受眾為中心”才是廣播新聞工作重點。聽眾的胃口在形形色色的脫口秀、相聲節目變得越來越叼,廣播新聞編輯必須具備敏銳的聽眾感知力,并提前把控市場意識。

(一)聽眾感知力。研究聽眾喜好是把控聽眾感知力的基礎。目前廣播新聞節目缺乏新意,不注重新鮮事物,對時事新聞和當下生活方式和把控力度也不夠,于聽眾而言猶如催眠,這就阻礙了廣播新聞工作者與聽眾之間的良性循環。因此,廣播新聞工作者應該貼近生活、深入聽眾、反映聽眾,在節目中適當與聽眾互動,傳播聽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喜聞樂見講究通俗而非低俗,所以要嚴格把控文化傳播的一個度。當然這里也鼓勵輸出高雅文化,只要能做到用聽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并使之消化,也不愧為一樁美事。

此外,廣播新聞工作者還應廣泛涉獵,緊扣聽眾的獵奇、趣味傾向心理。就拿前文“攜程宕機”這一網絡事件舉例,某網友在“當事人”求救貼下回復:“聽哥一句勸,現在跑還來得及?!毕嘈哦鄶稻W友都會被這句話所營造出的趣味情景逗得不自覺一笑。雖然媒體新聞特殊的行業屬性對文稿有著簡潔、清晰、準確等框架性的要求,但并不妨礙廣播新聞工作者在運用新鮮詞匯的基礎上形成自我獨有的文字風格。不過,在寫作風格上,還是要注意避免以自我喜好為中心,明確工作作風與工作風格之間的界限。

(二)超前市場意識。在了解聽眾對信息的需求后,廣播新聞工作者還需要具備超前的市場意識。除了細分不同時間段聽眾的關注點外,還應該深入市場,與時俱進,培養突出而系統性的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編輯思維。

傳統的廣播新聞以描述事件為重,側重抒情性,而在新媒體形勢下,聽眾不僅僅停留在信息的滿足層面,更多的是追求一種釋放,這需要廣播新聞工作在深入了解市場后對事件進行深挖,還原事件酣暢淋漓之感。

新聞節目中對重大事件的常規報道當屬要事活動、領導會議。但不是所有的領導、要事新聞都具有市場價值。廣播新聞工作者需要根據市場有重點突出性地進行編輯,講究批判性思維。而對于汶川地震、北方雪災、南方洪澇等突發性事件,因其事態和現場的不確定性,廣播新聞編輯必須作好全面的文案預備,甚至還要多備幾套預案。但實際在直播突發事件的過程中,需要廣播新聞工作者減少對文案的依賴,新聞直播的核心就是即時性,無論預備文案多么完美,一旦事件發生變化當事人必須迅速作出反應。

三、編輯創新策略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不管在哪個時代創新永遠是第一競爭力。新媒體形勢下,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和更新換代的聽眾需求,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廣播新聞編輯創新勢在必行。編輯創新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創新:

(一)內容創新。內容創新是廣播新聞編輯的第一要義。內容即新聞主題,創新就是要圍繞新聞屬性和受眾需求發掘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新聞節目。在主題選擇上,平民意識、貼近民生、新鮮播報早已不是什么藍海戰略,這就需要廣播新聞工作者不斷擴大信息接收來源,從本地或者國內轉到國外,在實踐經驗中吸收借鑒新思想。同時還要注意拓展信息層次,對聽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進行歸類總結,做到有的放矢。

(二)結構創新。結構創新是廣播新聞編輯的立足點,要想迅速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不僅要有優質內容,還要學會處理重點,進行倒金字塔編輯創作,把重點信息放在前面,價值高、信息量大的新聞能夠有效吸引聽眾注意。在進行結構創新時應把信息密度、有效信息量作為考慮重點。此外,也可以進行懸念設置,增強帶入感,層層遞進,引發聽眾“駐聽”興趣。

本文主要就廣播新聞編輯策略,進行了相關的分析與探討,首先針對新媒體形勢進行了簡要的闡述,而后對廣播新聞特性和新媒體新聞特性作出對比,明確廣播新聞的優劣勢,并提出了自我把關、重審聽眾、編輯創新三大基本應對策略。最終希望通過本文的策略探討,能夠為新媒體形勢下的廣播新聞編輯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參考與建議。目前我國廣播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確實境況堪憂,但在廣播媒體探索新方法、新理念的同時,還是應該重視承擔本職工作和相應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陳曙.淺議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廣播新聞編輯[J].傳播與版權,2014(5).

2.陳毅生.淺談如何做好廣播電視新聞編輯[J].速讀(上旬),2016(4).

3.郎慧.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的生存與發展[J].科技傳播,2016,8(1).

4.韓楊.“三網融合”下的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生產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4(22).

(作者單位:湛江市廣播電視臺)

猜你喜歡
策略
我的手機在哪?
計算教學中“算用結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區材料投放策略的實踐與探索
凸顯對比策略 促進數學思考
高考數列復習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