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悖謬的玄思——多恩的宗教觀念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016-07-12 07:28顏麗娟翟朋上饒師范學院江西上饒334001
名作欣賞 2016年29期
關鍵詞:罪過上饒上帝

⊙顏麗娟翟朋[上饒師范學院,江西上饒334001]

超越悖謬的玄思——多恩的宗教觀念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顏麗娟翟朋[上饒師范學院,江西上饒334001]

在宗教詩歌創作中,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改變宗教信仰的行為在文本中處處留有痕跡,本文將細讀文本以探究多恩宗教詩與其改變宗教信仰的關系及影響,主要探討多恩宗教詩中改變信仰所留下的印記。

約翰·多恩 宗教信仰 宗教詩

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期,政治斗爭遠未成熟,因此生產力發展導致的利益紛爭就首先表現在新舊宗教教派的更迭上。新的教派發展對于生產力的解放是一件好事,但對于虔信舊教的信徒來說需要面臨社會和內心的雙重震蕩。約翰·多恩身處其間,也不能免俗,不同的是:作為詩人,他有豐富的想象力;作為學者,他有足夠的理性;而作為羅馬天主教徒以及之后的新教教徒,他的想象力和理性并非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因此閱讀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更深層的沖突與寧靜。

多恩家族是羅馬天主教的忠實信徒,但就當時的社會狀況而言,這一信仰使其家族陷入了極為糟糕的處境,新教的監視與迫害使多恩家族幾乎無法在英國生存,多恩的親友中不乏出國避禍者,也不乏被迫害致死者。多恩本人在這種宗教迫害中無法正常取得大學學位,之后甚至在國王的過問下必須改變宗教信仰才能出仕于國教教會。這些現實生活的打擊使得多恩轉向內心向上帝求索答案。當時,阿奎那的神學思想較為流行,阿奎那認為雖然上帝還不能被人的理性所完全理解,但人自身能夠認識現實,并依據《圣經》指出人和上帝具有一致性。但是,加爾文與之針鋒相對,認為這種看法有損上帝的威嚴。并且,加爾文認為上帝早已預先選定了獲救贖者,與人的功罪無關,人力也無法改變。這兩種觀念是人與上帝在不同教派的“角力”,要么肯定人的理性,損傷上帝的光輝;要么尊崇上帝的威嚴,貶低人的價值。

作為富于理性、善于思考的人,多恩不得不思考這兩種宗教觀念孰是孰非。就發揮個人理性、與上帝對話的層面而言,多恩似乎傾向于支持前者,其詩文中曾多次引用阿奎那的觀點。如果遵循加爾文的觀點,那么多恩的人生將一無是處,這是多恩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多恩也沒有完全屏蔽加爾文學說的影響,似乎他也在走折中路線。在面臨改宗這一人生大事時,多恩不可免俗地陷入恐懼疑慮之中,這一狀態也呈現在他的詩歌中,如《神學冥想14》①中,他說:

理智,您在我之中的總督,本應保衛我,

卻被捕成囚,并被證明為懦弱或不忠實。

于是,多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在不斷地向上帝禱告,同時關注上帝之子耶穌的犧牲與復活。

在信上帝者看來,死亡雖然代表此生的結束,但也表示有機會獲得救贖洗去原罪,升入天堂,從而站在上帝身邊,獲得永生的幸福,只不過不同教派方法不同。新教認為,信徒只要信靠耶穌基督就能與上帝溝通,不需要通過任何天使或圣徒。而天主教則認為,人的罪惡極大,無法直接面對上帝,除了基督耶穌作為中保外,還需要加上天使以及眾圣徒的代禱。作為信上帝者,多恩渴望成為義人,渴望獲得永生的幸福。義人要做的是嚴格遵守上帝律法,以此獲得上帝給予的恩賜,順利擺脫死亡而升入天堂。如若希望獲得上帝的這一恩典,要做到:一敬信上帝,二真誠懺悔。這種懺悔不同于人類的相互祈求,而是精神上的無限臣服與皈依,“是在最高審判者面前戰栗不已……對上帝的祈禱,則只能乞求恩典”②。

懺悔是反思自己做出的行為,但是懺悔并不是要人產生思想包袱而踟躕不前,懺悔是要人對自身的有限性產生深刻理解,為錯誤擔責,并認識到盡管人生只是短暫停留之地,但仍要全力實現它的價值,找尋生命的意義,非此不能實現自我。而進行懺悔是否正確或是否道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懺悔這一行動本身。因為唯有上帝才有揀選的權利,而是否做出這一行動卻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做主的。也正因此,一個人若是想在死后獲得上帝的救贖就必須主動向善,懺悔自己的罪。在羅馬天主教,懺悔需要經過教會,需要有神父;而在新教,個人可以直接與上帝對話。就詩作而言,多恩的宗教詩中出現多次的是新教思維模式,這一特點在多恩改宗前后創作的詩歌中均有出現,如《啟應禱告》《神學冥想》等?!秵\告》一詩中說:“(既然為了承受神恩,/我們的任務有三重:祈禱、忍受和行動)/但是主啊,請聽這句禱告:主啊,請解救我們”③,“在死亡的時刻,最后審判日的前夕,請解救我們從那左道邪路上脫離”④!“主啊,當我們祈禱時,請垂聽!”⑤在《神學冥想》中多恩寫道:“您造就了我,您的作品是否將會朽壞?”⑥“主,讓我哀哭片刻,/因為,如果在這些之上,我的罪孽繁衍,/我們到了那里時,再祈求您的無量恩澤/就來不及了”⑦,“上帝,哦!用唯您才有的寶貴的鮮血/和我的淚水,造一股天國的忘川洪波,/把我的罪孽的黑色記憶淹溺在那里邊”⑧。在這兩組詩中,多恩均直接與上帝對話,向上帝祈求救贖,在《天父上帝贊》⑨中,這種祈求與懺悔更加具體深入。

《天父上帝贊》可分三個部分:首先是從始祖亞當開始追思人類的原罪,第二部分懺悔自身曾犯過的罪孽,最后則再次懺悔過往對上帝犯下的疑慮之罪。層層遞進,逐步深究。詩人在第一部分即追問:“您會饒恕那罪過嗎?”這里的“您”即指上帝,“那罪過”就是亞當偷食禁果的原罪。亞當因“那罪過”被逐出伊甸園,也因“那罪過”而繁衍子嗣,衍生出包括詩人在內的人類群體。從另一角度看,亞當及其后人也都因“那罪過”而成了罪人。世人皆罪人,“我”也不例外,都面臨著上帝的揀選?!拔摇币蚨鵁o時無刻不在悔過,但還是時時刻刻處在疑慮之中,表現出來就是不時向上帝發問以便確認罪孽是否被饒恕。第二部分,詩人繼續追問:“您會饒恕那罪過嗎?”這個罪過就不單單是指亞當流傳下來的原罪,因為作為個體的“我”也有自己犯的罪。在詩中,多恩說:“我曾經借它誘勸/別的人去犯罪,且以我的罪為楷模?!倍喽髟谇皟刹糠种袕娬{了“我”曾在一兩年中避免犯罪,卻又沉浸其中二十多年。在第三部分中,多恩表達了“我”因為亞當和自身的雙重罪孽而帶來的恐懼。于是“我”祈求:“以您自身起誓,您的兒子在我死前/將一如既往普照,將普照一如此刻”——他祈禱上帝的慈悲能使自己免于領略地獄的黑暗。

多恩的宗教詩顯然受到了新教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在詩中直接抒發人類以及自身的不足、不完美,并且深感不安甚至恐懼,這種疑慮和恐懼使他不時地向上帝呼告,希望通過這樣的懺悔對話,使上帝接受他的悔罪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擺脫罪孽、升入天堂。就像新教觀念所認可的一樣,多恩勇敢地選擇了懺悔,除了向上帝禱告,他還向耶穌祈禱,如《敬神十四行詩》《基督贊,作于最后一次旅德行前》等。組詩《敬神十四行詩》⑩中記述了耶穌的生平,并反復論及上帝之子的犧牲對人的重要意義。他寫到耶穌是“不可能犯罪,卻必須負擔一切罪者,/不可能死,卻除死之外別無選擇的人”,正是耶穌的死洗刷了人的罪行,這一神圣的生命獻祭使多恩獲得了生命的力量,超越了對原罪和死亡的恐懼。馬丁·路德從保羅《羅馬書》中因信稱義的觀點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上帝而直接成為義人,不再受功德律的支配;信徒可通過自己的信仰與基督建立新的關系;信徒憑借虔誠信仰就可直接獲得上帝的恩賜,獲得靈魂的拯救,而不必借助于教會的工作以及煩瑣的宗教禮儀。多恩對于能否獲得拯救的擔憂通過上述理念得到解除,他在患病期間寫下了詩歌《病中贊頌上帝,我的上帝》①:

既然我就要來到那神圣的殿堂里,

在那里與您的圣徒唱詩班永遠相伴,

我就將被造成您的音樂;臨來之時,

我在這里,在這門前調理絲弦,

此刻事先考慮,到時該怎樣表演。

詩人雖身體有恙,救贖的信念卻極為堅定。虔誠而漫長的懺悔,使多恩對于自己靈魂的救贖充滿信心,他在病中仍確信上帝與自己同在,他最終能夠升入天堂并與圣徒們結伴。多恩這種精神上的救贖得來不易,關于死亡的思考貫穿其人生的不同階段,最終他確信自己死后將得到上帝的諒宥與拯救。終其一生,多恩已憑借懺悔與詩歌超越了死亡,獲得了救贖與新生。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英]約翰·但恩:《英國玄學詩鼻祖約翰·但恩詩集》,傅浩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頁,第255頁,第258頁,第259頁,第231頁,第237頁,第239頁,第267頁,第224頁,第265頁。

②[英]海倫·加德納:《宗教與文學》,江先春、沈弘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頁。

[1]胡家巒.圣經、大自然與自我——簡論17世紀英國宗教[J].國外文學,2000(4).

[2]晏奎.生命的禮贊:多恩“靈魂三部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海倫·加德納.宗教與文學[M].江先春,沈弘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金麗.圣經與西方文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顏麗娟.改宗與救贖——約翰·多恩宗教詩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作者:顏麗娟,文學碩士,上饒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翟朋,文學博士,上饒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與文化。

編輯:趙斌E-mail:948746558@qq.com

上饒師范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 416)

猜你喜歡
罪過上饒上帝
上饒集中營名勝區
不會被打敗
120秒的“上帝”
行止
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請你自己打開一扇窗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請你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在上饒集中營女生分隊的日子
上帝打翻了顏料盤
濫用職權罪主觀罪過探析
世上幾人“不差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