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他的書寫”到“她的書寫”——淺析五四前后女性書寫的開創性與矛盾性

2016-07-12 07:28徐布維山東師范大學濟南250358
名作欣賞 2016年29期
關鍵詞:丁玲男權日記

⊙徐布維[山東師范大學,濟南250358]

從“他的書寫”到“她的書寫”——淺析五四前后女性書寫的開創性與矛盾性

⊙徐布維[山東師范大學,濟南250358]

本文以廬隱和丁玲(早期)兩位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為例,通過對其文學文本的思考,從現代女性群體角度探究其書寫過程中隱含的性別意識變化。從兩位作家的作品入手,分別論述女性書寫的開創性與矛盾性特點,進而分析在五四運動落潮之后,現代中國社會新女性面對的現實問題和產生原因,最后以五四前后女性書寫的意義收束全文。

女性書寫 廬隱 丁玲 同性關系 五四運動

19世后半葉至20世紀初,中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劇變,風云變幻中體現著時代賦予的復雜性。一方面,傳統的農業文明日漸式微,卻并未失去它強悍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歐風美雨也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傳統的農業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如同磁鐵的兩極,在相互交織中形成強烈的磁場,重塑著現代中國。因而,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被打上了傳統與現代雜處的底色,呈現了過渡階段的典型性特征。

作為在新文化運動中獲得思想解放的新群體,以廬隱、石評梅、凌叔華等為代表的“新女性作家”開始萌發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情感訴求。我們既可以在這些女性作家身上看到她們對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的獨到看法,又能感受到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民主與自由、獨立與自強成為她們新的追求,但囿于時代背景和認識的局限性,她們在如何表達訴求和如何改變自身處境等問題上體現了明顯的自我矛盾和掙扎。筆者嘗試以廬隱和丁玲(早期)兩位女性作家的作品為例,探討五四前后女性書寫的開創性與矛盾性。

1925年7月,《海濱故人》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這是廬隱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其代表作《海濱故人》《麗石的日記》《或人的悲哀》均收錄在內。也正是由此,廬隱在現代女性文學的舞臺上嶄露頭角。

1928年10月,《在黑暗中》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發行。這是丁玲的第一本書,內收《夢珂》《阿毛姑娘》《暑假中》和《莎菲女士的日記》四篇小說,一經出版便引起轟動?!岸×帷边@個名字自此在新女性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在《海濱故人》和《在黑暗中》兩部短篇小說集中,有兩篇相同又不同的作品:廬隱的《麗石的日記》與丁玲的《暑假中》?!尔愂娜沼洝分?,青年女學生麗石試圖擺脫現實婚姻的困境,多次嘗試卻總是找不到出路;苦悶中,女友沅青成為其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妒罴僦小穭t是以武陵城的自立女學的女教師們為主要對象,圍繞嘉瑛和承淑、德珍和春芝兩對女性關系的親疏變化展開故事情節,情感上相互依戀以及身體上的相互親昵成為小說人物間表達感情的典型特征。毫無疑問,與同時期的小說相比,這兩篇小說都拋棄了傳統小說的情愛表現形式,將視角放在了青年女性身上。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解讀,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共同點:

首先,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是接受過一定教育的新女性——麗石和沅青是青年女學生,嘉瑛、承淑、德珍和春芝等人則是青年女教師。這兩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可以看作是作者眼中同時期青年女性的縮影。

其次,故事背景均被設置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麗石的日記》中,麗石和沅青在寄宿學校中朝夕相伴,關系由遠到近;《暑假中》更不必說,女教師們都身處偏僻封閉的女學中,基本只有內部交流。作者仿佛刻意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們與男性分離開來,人為地構造出一個適宜女性之間親密感情發酵的環境,因而感情的生發顯得格外水到渠成。

除此之外,兩篇作品最大的相似之處在于對女性關系的描寫和重塑。不論是《麗石的日記》中,麗石對女友沅青超乎尋常的依賴和親昵,還是《暑假中》嘉瑛和承淑、德珍和春芝之間朦朧曖昧、遠超友情的旖旎情感,都是同性間親密關系的體現。這恰恰源自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她們困惑著,思考著——理想中的男性形象究竟能否在現實中國中找到投影?當面向異性的情感寄托落空,女性對情感的訴求又該投向何處?女性能否真正在社會中獨立而非僅僅依附于男權?正是在這種情感觀和價值觀重塑與思考的過程之中,中國女性以文字書寫的方式完成了從男權社會中“‘他’字至上”到五四前后“‘她’的地位”抬升的思想轉變。

縱觀五四前后的女性書寫,其開創性是顯而易見的。一批接受過新式思想教育的女性作家嘗試以細膩的方式描寫年輕女性之間的情感變化,以反映五四運動前后女性的生存狀態。女性作家真正用現代化的眼光和女性視角察人事、觀世界。

從思想層面看,不再是傳統體裁的志怪小說和早期言情小說、狹邪小說,也區別于同時期的其他問題小說等新文學形式,五四前后的女性書寫表現了對女性自身命運的追問和對女性主體地位的探討。廬隱成名作《海濱故人》的主人公露莎以探索人生為己任,另一作品《或人的悲哀》中,亞俠在“生命的究竟”和人生道路的追問中不斷困惑痛苦;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像鳥掙脫籠一樣渴望掙脫舊生活的軌跡。這些作品無一例外地展現了新女性在接受新思想沖擊后的思想轉變,在繼承了明清才女寫作的基礎上,開始向男權反擊。

從內容層面看,五四前后的女性書寫在人物選擇和塑造上有著明顯的集中性。小說的主人公不再是以往的帝王將相或是癡男怨女,而是青年女性;男性形象也不再是小說的主體,而是促進情節轉變的誘因或是背景。這些女作家們塑造的男性形象,一改往日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形象,他們也有淺薄自私、庸庸碌碌等人性缺點。莎菲的內心獨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同一時期知識女性對男性的新認識:“自然我不會愛他,這不會愛,很容易說明,就是在他豐儀的里面是躲著一個何等卑丑的靈魂!”①

靈活多變的體裁是其在形式上的勇敢嘗試,書信體(《或人的悲哀》)和日記體(《麗石的日記》《莎菲女士的日記》)成為應用最廣泛的形式之一。借用書信和日記體,書寫者能以筆直抒胸臆。語氣詞和標點符號的大量使用也與充沛的情感相呼應,“呵”“啊”類的語氣詞和感嘆號在日記體小說中幾乎成為標志性存在。以《麗石的日記》為例,單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日記,四段話中便有三段以感嘆號結尾:

今天因俗例的冬至節……憶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愴然下淚!

姑丈年老多病……消沉的心情,真覺老時的可憐!

午后沅青打發侍者送紅梅來……安慰這生的漂泊者呵?、?/p>

五四前后的女性書寫的另一特征便是矛盾性,這種矛盾性的產生根源是認識的局限性。在20世紀初,中國的青年不論是對于近代西方思想,還是近代中國社會的認識,都僅能看到表象,對于近代中國本質社會矛盾這一內核認識遠不夠透徹,更不必說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書寫過程中體現的矛盾性就更易理解了。20世紀開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足以撼動中華大地的政治事件接連發生,中國女性在一次次新思想的洗禮中重新思考自身命運,對長期壓迫自身的父權和夫權奮起反抗。但這種反抗是對男權社會的解構而非建構:她們認識到傳統封建禮教的黑暗與壓迫,卻又無力迅速建立起一個成熟合理的新道德秩序;她們洞悉傳統女性在舊式婚姻與家庭中的困境,卻又無法構建一種完善平等的新型兩性關系。這種情感與思想上的矛盾沖突,使新女性產生了迷茫與苦悶的心理狀態。女性書寫者將這種矛盾心理投諸筆端,誕生了描寫女性同性關系的文學作品。廬隱的《麗石的日記》與丁玲的《暑假中》便是其中的代表。

這種女性同性關系并非我們傳統定義上的“女同性戀”那樣簡單。莉蓮·弗里曼在《超越男人的愛:從文藝復興到現在的婦女之間的浪漫友誼和愛情》對“女同性戀”有相對折中的定義認識,她認為:“‘女同性戀’是形容一種以兩個女人彼此懷有極其強烈情感和依戀為基礎的關系?!鲇诒舜说南矏?,這兩個女人一起度過了她們的大部分時光,并且一起分享了她們一生中的很多方面?!雹埯愂c沅青、嘉瑛和承淑之間似乎有喜愛之情,但這種喜愛更多的是以親密接觸為載體的情感轉移。她們一邊渴望著男性的愛慕,一邊和女伴保持著親密關系。

同時,這種關系的產生背景具有特殊性。和西方女同性戀文學相比,近代中國的女性親密關系產生的契機往往是外界因素變化直接促成的,尤其是對異性愛的幻想破滅。麗石由身邊朋友失敗的婚姻和家庭產生思考,認為與男性的交往接觸會成為未來發展的束縛,于是她尋求到了新型的情感寄托,即女友沅青?!妒罴僦小吠苿有≌f情節發展的正是德珍的婚禮——德珍因為婚禮與春芝結束了親密關系,春芝也結交了新的朋友;嘉瑛和承淑本就界限不明、暗藏危機的關系也因為德珍的婚禮變得岌岌可危。這種現象并非個例,而是伴著女性作家對整個男性群體的顛覆、質疑與批評產生的。就像丁玲另一代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所言:“于是從他那卑劣的思想中所發出的更丑的誓言,又振起我的自尊心來!”“假使他把這串淺薄肉麻的情話去對別個女人說,一定是很動聽的,可以得一個所謂的愛的心吧。但他卻向我,就由這些話語的力,把我推得隔他更遠了?!雹苌茖α杓繎B度的反復以及掙扎,其實反映了現代女性在強烈批判舊封建禮教和道德、追求獨立自由甚至標榜“獨身主義”的同時,內心深處又渴望著與理想男性建立“正?!钡幕橐黾彝リP系——在這種矛盾與迷惘之中,“莎菲們”在“他”與“她”之間的性別模糊地帶找尋依賴,用同性之間天然的安全感來填充內心的空虛與無助。也因此,這種僅以情感寄托為產生前提的女性同性關系是極脆弱的。這種形式上的女性書寫實際上也并非為了討論女同性戀群體的生活狀況或是存在意義,而是借性別的邊緣對男權社會進行決絕的批判。一旦遇上強烈的異性愛,這種脆弱的關系即刻分崩瓦解,難以抵抗。歸根結底,這種類同性愛是基于異性愛基礎上的寄托性的偽同性戀。這一點從作品的走向與結局就能得以驗證:一旦有機會,這類女性群體仍然會選擇回歸傳統的婚姻模式與家庭生活,她們在內心深處,仍舊是渴望與異性結合。

五四前后的女性書寫呈現了開創性和復雜性兩層次的特征與其時代密不可分,五四運動和文學革命更是其重要助力。

以父權和夫權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男權思想在中國女性頭頂上壓迫了數千年,在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女性始終作為“第二性”存在。女性作為“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訴求被男性以絕對強勢的地位壓抑著,甚至被扭曲。五四運動無疑為女性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契機,自由平等和新式教育將她們重新武裝,五四精神支撐著女性站到歷史舞臺上勇敢發聲。女性不再是附屬于男性的“物化”存在,而是作為社會成員構成的重要群體。她們重新找回自己的話語權,渴望實現真實的自我。像文藝復興之于中世紀的歐洲一樣,在中國,五四運動使“人”被重新發現;對于中國女性而言,五四運動使“女人”被重新發現。

然而五四運動的狂飆熱潮與落潮之后的困惑迷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覺醒后的青年們對眼前的社會問題仍無力解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讓他們失望、痛苦與矛盾,“問題小說”應運而生。青年女性面對的困境更是棘手:對傳統婚姻生活的失望已經讓她們下定決心與舊生活決裂,但長期接受的、來自社會家庭潛移默化的觀念又使她們渴慕理想的婚姻生活,自我意識覺醒后對虛無和孤獨的感受愈發明顯甚至難以獨自承受。于是她們選擇一邊逃避,一邊找尋緩解現狀的方法。女性作家構造的同性親密關系便是其中一種方式,她們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著這種關系,并非出自對女同性戀群體的客觀觀照,而是質疑——既然傳統意識和新型婚戀觀無法共存,那么拋棄男性群體將情感轉嫁到同性身上能否緩解這種矛盾帶來的痛苦。正如學者劉慧英所說:“一種心理意識上對男人的依附還遠沒有消除,女人將擇偶或者愛情看作一種尋找人生保障的根本性力量的必由之路仍然是一種文化心理積淀,也就是說,女人們憑借男人的才氣和成功來主宰自己的命運的向往仍然深深地殘存著?!雹?/p>

五四前后的女性書寫無疑為現代文學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盡管這種嘗試和轉變并非真正成熟。的確,女性作家們對于同性問題的認識還存在自身局限性,甚至某些作品在今日看來有情感過度之嫌,但從根本上而言,五四前后的女性書寫敢于不加遮掩地表露女性面對的問題和矛盾,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同時,這些文學作品也在女性群體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越來越多的婦女以決然的姿態同舊道德作斗爭,自廬隱、凌叔華后涌現了更多新女性作家,追求女性的自我解放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婦女解放在自發狀態下隨之進行,為現代婦女運動奠定了基礎。而這一時期女性書寫中涉及的道德觀念、新女性個體差異與共性等細節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多元視野中繼續探討研究。

不破不立,斬荊前行。即便蛻變的過程伴著痛苦,依舊毅然如斯。從“他的書寫”到“她的書寫”,是思想的轉變,更是女性自我的救贖。

①④王中忱編:《丁玲作品新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頁,第79頁。

②廬隱:《海濱故人》,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頁。

③邦尼·齊默爾曼:《這是前所未有的:同性戀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綜述》,選自荒林主編《中國女性主義》,廣州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頁。

⑤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23頁。

[1]廬隱.海濱故人[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2]丁玲.丁玲全集(三)[M].張炯主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胡彥.睡眠、死亡、同性戀——對丁玲早期作品中新女性生存狀況的探討[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2).

[5]王賀.在“同性戀”的表象之下——《暑假中》對早期新女性困境的變形表現[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3).

作者:徐布維,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生。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丁玲男權日記
Myth and Mechas
百姓生活(2020年12期)2020-05-06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夢一場
她同時與兩個男人同居,一生經歷四個男人,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解讀李漁《憐香伴》中的假鳳虛凰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
成長日記
從古典到西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