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的修辭特征賞析——以《道經》為例

2016-07-12 07:28安性栽韓國國立仁川大學韓國
名作欣賞 2016年29期
關鍵詞:借代道德經圣人

⊙安性栽[韓國國立仁川大學,韓國]

⊙李亞銘[陜西科技大學口語傳播研究中心,西安710021]

《道德經》的修辭特征賞析——以《道經》為例

⊙安性栽[韓國國立仁川大學,韓國]

⊙李亞銘[陜西科技大學口語傳播研究中心,西安710021]

《道德經》又名《老子》,傳世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后屬下篇《德經》,共計五千字左右,全書的核心主旨就是論證“道為德體,德為道用”。本文試圖從修辭學的角度剖析《道德經》,尋找其吸引力所在。由于《道德經》里所采取的修辭手法錯綜復雜,限于篇幅,本文先就《道經》展開,《德經》有待下次探討。

《老子》 《道經》 修辭法 強調 美化

眾所周知,主要的修辭手法按其特點可分為三類:一是譬喻,二是強調,三是美化。所謂的譬喻是借彼喻此,強調是以真情實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美化則是加強文章表達方式的新奇性,以免單調。老子在創作《道德經》時,也必然考慮過修辭手法(這里具體的指與西方修辭手法類似的中國傳統寫作技巧)來增強說服力。因此本文將具體分析老子《道德經》行文時所采取的修辭手法,并試圖找尋《道德經》的魅力所在。

一、譬喻

簡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運用想象力和聯想力以具體而熟悉之物象事例,用以說明或形容所描寫抽象的談話主題。

1.明喻。老子在此具體說明,雖然道像風箱一樣里面是空虛的,卻有風動無限的特點。不僅如此,老子還在第八章進行說明,道像水一樣不與他人爭論,謙讓他人,以慈愛寬待他人。

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橐龠是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橐,以牛皮制成的風袋;龠,原指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這里借喻橐的送風管,所以這句話蘊涵著“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之內涵。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關于《道德經》里出現的“水”,我們不該把它簡單理解為一種物質,而應當把它看作一種借代。例如,老子強調作為領導應以慈愛治理國家時,經常用水(的性質)來借代慈愛。此外,我們還應注意老子提到的水之另一特點——向下流。傳統的功利主義強調成功,認為人始終應向上前進,為成功可以犧牲一切。但老子的主張與此相反,老子說:“為國家以及老百姓的平安,不敢為天下先,才是真正的領導者?!保ā拔矣腥龑?,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這里的“豫”指的是“象之大者”,“猶”指的是一種猿猴。因此,本句子應該翻成“像大象在冬天過河般謹慎,像猴子不斷眺望四方般警惕”。再進一步引申本句就蘊含著作為領導者,應該保持謹慎的態度之義。

2.暗喻。暗喻比起明喻說明得不具體又不明確,也有使得讀者去再次考慮并品嘗其味的效果。老子在此利用輜重暗示鄭重與平靜是作為領導老百姓的圣人應該具有的態度。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輜重最開始是古代軍事中的用語,表示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后擴用于社會方面。這里的輜重,其主要含義是謹嚴、不輕率。因此,老子說,“鄭重是輕率的根本,平靜為躁動的主宰。因此,圣人(大同社會之領導者)絕不會丟失謹嚴、慎重之態度?!?/p>

3.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手法。因此老子在此句利用華麗的音樂和豐盛的飲食借代了讓人違背道的一些因素。

第三十五章:樂與餌,過客止。

“餌”指引誘或用來引誘人的事物,“過客”指的是匆匆而過,不該停留。老子在第35章中指出:“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也就是說,“道”不是那么吸引人的。因此,這句子里的所謂的樂與餌都是借代和泛指所有讓人喜愛,進而誘使人違背“道”的外物。

二、強調

這是為加強文章句子感染力或說服力而使用的一種描寫手法,在漢語中不是一種獨立的修辭方法。老子在《道德經》里采取的不少屬于強調法的修辭手法,使得讀者更加集中閱讀,對道的特點有所把握。

1.層遞(漸降)

第十七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說:“最理想的(統治),人民根本不感到統治者的存在,只知道有這個人。其次,人民親近他而贊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懼他。再其次的,人民輕侮他?!崩献铀非蟮睦硐肷鐣?,統治的最高境界是不讓老百姓感覺到統治者的存在,因此,他故意采取了這些漸降手法來突出其觀點。

2.反復

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反復是為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的修辭手法。老子為突出道與無名之幽深又模糊的共同特點,所以在此句中采取了這個手法。

3.頂針。頂針是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又叫頂真或聯珠。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老子在《道德經》里采取了不少頂針的修辭手法,以告訴讀者該走怎么樣的路,才可以順利達到所謂的道。

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理解常道,就無所不包容;無所不包容,就能公正無私;公正無私,就能當君主;能當君主,就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理解大道;理解大道,就能長久。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無為。

4.列舉。列舉是將與要旨有關的詞匯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容全體的一種修辭手法。老子在《道德經》里經常使用這些列舉手法,一方面是為把道的內容說明得更加具體,另一方面是講究句式上的排比。

第二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所以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生成,長和短互相生成,高和低互相靠近,音和聲互相和諧,前和后互相隨順。

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因此,圣人之治理政事,要凈化人民的心思,滿足人民的安飽,減損人民的心志,增強人民的體魄。

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過于豐盛的飲食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放蕩,稀有的財貨使人行為不軌。

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所以圣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夸耀,反能立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長久。

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自逞己見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為是的,反而不得彰顯;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立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長久。

三、美化

這一方面是為加強文章句子的變化,另一方面是為避免平淡無味而采取的一種手法。在漢語中不是一種修辭方法。如上所說,老子所注重的道不是那么喧嘩、吸引人的,反而更接近于平淡無味。從中可見,老子為何常用美化來努力說明道。

1.設問。這種手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眾所周知,有人說明一些道理時,光憑一般陳述的方法,就得不到眾多人的注意。因此老子就采取了這些設問的方法來,努力克服其缺點。

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第七章: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正是由于它不自私的緣故嗎?所以能成就自己。

第二十六章: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身為大國的君主,怎么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動就失去了地位。

2.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關于這一點,舉下面的兩句用以說明。假如老子說明這些道理時,直接表述為“天地不管萬物,圣人不管百姓”,或“我獨頑強,而俗人皆有以”,那讀者會有什么樣的反響?這就不言而喻吧。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是無私的,它沒有偏頗,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是無私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老子通過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就是自然無為,而所謂的自然無為就蘊含著任憑人們自作自息,不用嚴格的制度來管制,使得老百姓隨著天性而生活之義。所以老子用芻狗來正話反說了。

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獨我一人昏昏昧昧的樣子。世人都精明靈巧,唯獨我一人無所識別的樣子。眾人都好像很有作為,唯獨我一人愚昧而笨拙。表面上看,好像老子一人不能融合于世人,被淘汰的樣子。但事實上這也是正話反說,所以老子在第20章的末端陳述了這一句:“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蔽液褪廊瞬煌?,我重視忠于根本的態度。

四、總結

與其他先秦諸子學一樣,老子的《道德經》與其說屬于修身之哲學,還不如說屬于政治學范疇。特別是它強調作為領導人應當具有的思想和實踐態度。因此老子《道德經》之寫作意圖中很大的部分屬于“理解”和“說服”,而這正是修辭學研究范疇。因此筆者試圖以修辭學來接近、分析《道德經》,通過四年多的努力,大致取得了一些成果。對老子來說,其最高境界是“無為”,而“無為”與“自然”其實是同樣的概念。老子激烈反對以嚴格的制度、法律來管制老百姓的生活,而要讓他們按照其天性生活,也就是說要“順其自然”。老子首先表明:為國家以及民眾的平安,像水歸下流一樣不敢為天下先,才是真正的領導者。接著老子提出了領導者應該保持謹慎的態度。另外,他還強調了領導者應該具有包容一切的心懷以及公正無私、簡約的態度。不僅如此,除了上述內容之外,老子還主張身為領導者應當不斷努力、貫徹到底、不改初衷,用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來使得全體民眾都和諧共處。他進一步以芻狗來比喻,作為統治者要像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這句話本身就蘊含著所謂的自然無為。此外,老子還說明了道之基本特征:平淡無味,無形,無聲,無色。

在筆者看來老子既是一位哲學家,又是一名非常善于運用修辭手法的文學家。他純熟地運用了譬喻、強調、美化這三種修辭手法,以試圖說明道之本質,努力說服著我們也像他一樣理解并實踐道。當然老子有時也會感到孤獨,甚至彷徨不已。盡管如此,老子還是頑強地保守初心與紛紛亂世永不妥協。

注:①本文引用文獻根據安性栽著:《重組老子》,語文學社

(韓國)2012年版。

②本論文得到仁川國立大學2014年度校內研究經費贊助

[1]馮達甫.老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

[4]左丘明著,李維琦注.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1.

[5]安性栽.老子,叫醒政治[J].語文學社(韓國),2012.

作者:安性栽,韓國國立仁川大學教育大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修辭學;李亞銘,陜西科技大學口語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口語修辭。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歡
借代道德經圣人
不貪為贏
為什么要跟《道德經》學領導力?
說借代
華子龍先生告訴你:被譽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講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經》
關于比喻、借代區別的一點研究
官場圣人范仲淹
官場圣人范仲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