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閩南錦歌的繼承和發展

2016-07-30 00:20何巧忠
博覽群書·教育 2016年5期
關鍵詞:精神文明繼承發展

何巧忠

摘 要:曲藝歷來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形式,在群眾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們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擺在我們目前的一個緊迫任務是:如何在繼承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引導曲藝創作跟上時代步伐,反映人民心聲、不斷推陳出新、形成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的繁榮局面。這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繁榮群眾文化事業,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流行于漳州地區的錦歌就是祖國曲藝百花圈里的一朵奇葩,本文想就它的繼承和發展問題作個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繼承;發展;錦歌;精神文明

漳州地區的錦歌是一種閩南方言演唱,曲琵琶、洞簫、月琴、二胡四項主要樂器伴奏的座唱形式的演唱藝術,有的是老藝人用琵琶自彈自唱,演唱的人數較多時,也增加了檀板、碰鈴等進行伴奏。錦歌的演唱曲目比較豐富、主要有:“四大柱”、“八小折”、四大雜咀。大部是把民間傳說故事音樂化了,以敘述演唱為特點。演唱的長篇故事有《陳三五娘》、《山伯英臺》、《呂蒙正》、《孟姜女》、《鄭元和》、《火燒樓》、《井邊會》等一百多種。其中所演唱的曲牌有委婉抒情的《四腔仔》、《五腔仔》,還有善于表現閩南方言音韻節奏的《雜念仔》、《雜咀仔》,有的拖腔悠怨動人,有的唱念詼諧風趣。在曲調上適應當地群眾的語言表述特點和敘事方式,在演唱的內容上大部份是反映人民反抗封建壓迫剝削、追求婚姻自主,宣揚勸善的倫理道德,訴說了人們的美好理想追求。因此,很受群眾歡迎,一個曲目往往通宵達旦演唱,聆聽群眾始終不散。

錦歌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龍??h志》記載: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就有弦歌堂樂社,清光緒年間,錦歌發展或為“亭”、“堂”兩大流派;至民國初期,各地聘請錦歌老藝人開館授徒,僅漳州、龍溪、海澄一帶就開設了70多個弦樂館,并逐步流傳到東南亞、南洋群島諸國的華僑聚居地區,明末清初,隨鄭成功東渡臺灣的漳州義民也把錦歌帶到臺灣,在演唱中和當地的民間歌謠融會貫通,在表演形式上從座唱發展到登臺演戲,逐步形成了目前溝通閩臺兩岸的歌仔戲。建國初期,黨和政府對錦歌藝術的傳承非常重視,關心和支持錦歌老藝人林庭、王棕簑、王炳南等繼續開館授徒、組織記錄整理錦歌的曲牌和唱段:林庭演唱的錦歌還灌制了唱片,遠銷到東南亞一帶。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部門采取積極的措施把錦歌老藝人的主要唱段錄音保存,多次組織舉辦錦歌會唱,表彰熱心傳藝授徒的老藝人和學有成效的錦歌新手、使錦歌得以傳承保留下來。但也應該看到、隨看形勢的發展 ,錦歌藝術的傳承、創新和發展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面臨著困境,從與周邊兄弟地區的比較來看,長期以來、漳州的錦歌與泉州的南音可以說是閩南說唱文藝的一對姐妹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音的普及和發展猶如枯木逢春,欣欣向榮、波及東南亞及海外僑胞,年年舉辦規模較大的國際南音藝術節,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激發了海外赤子的愛國思鄉之情,大大地弘揚了祖國的民族優秀文化,相比之下,錦歌就顯得有點停滯不前,這種強烈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必須探取切實有力的措施來繼承和發展錦歌藝術。

從目前情況來看,要繼承和發展錦歌藝術、首先必須對錦歌藝術要有個正確的認識。一段時間以來、有人片面地認為錦歌藝術是“民間技藝”不宜登“大雅之堂”;有的人則熱衷于流引歌星、卡拉OK等外來文化,把錦歌藝術當成“下里巴人”不屑一顧;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有的人不理解海外僑胞的愛國思鄉之情,忽視了錦歌藝術所有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其實我們從錦歌藝術發展的悠久歷史,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影響范圍的廣泛,可以清楚地看出錦歌藝術所具有的人民性。這種人民性正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弘揚這種民族文化,才能振奮民族精神,錦歌藝術同其他各種曲藝形成一樣。是勞動人民(通過演唱藝人)根據各自所處的民族地域特點、歷史文化傳統積淀、群眾的審美理想追求和當地的風土人情、語言特點而創造的各具特色、多種多樣的曲藝形式,聚看群眾集體創造的智慧結晶,具有鮮明的、為其它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藝術個性,即民族性,正是由于眾多的各具民族、地方特色的不同藝術形成才構成了有百花盛開的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只有這種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才能在世界藝術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正是從民間音樂中受到了啟發,并吸收群眾歡迎的不巧的傳世之作。從群眾文化活動的規律看,只有通過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才能吸引廣大群眾參與活動,繁榮社會主演的群眾文化事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中,更應該注意繼承和發展錦歌藝術,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學習外來文化的長處,做到“外為中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那種認為錦歌是“民間技藝”、“下里巴人”的觀點都是不對的。我們只有從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高度來重新認識錦歌藝術的社會價值,肩負起繼承和發展錦歌藝術的歷史重任,形成認識,增強合力,才能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關心,支持搞好這一工作。

要繼承和發展錦歌藝術、必須堅持走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道路。錦歌藝術同其他各種民間曲藝。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一樣,它的演唱內容和表演形式往往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和人民文化心理的反映,它所表現的藝術形式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審美理想追求,有著一定歷史的局限性。人類的歷史是發展的,不進則退。任何藝術也必須隨看歷史的發展而有所創新,適應群眾不斷提高的審美理想追求而不斷賦于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許多民間藝術正是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得到揚棄、充實。自我完善而提高了藝術水平的。錦歌藝術產生很形成天黑暗的封建社會,錦歌老藝人通過演唱民間的故事來訴說群眾對封建統治的反抗心情,渲泄了解群眾對黑暗社會的不滿情緒,抒發了群眾在舊社會郁積的哀怨心聲,從中得到了他們處于被奴役的底層所能得到的愉悅和審美情趣;表現在音樂、唱腔曲調上,突出了那種節奏緩慢、冗長委婉哀怨的拖腔,以抒發宣泄群眾被壓抑的悲憤之情。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生活起了翻天變地的變化,大家過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特別是年青一代處于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進程,充滿著自重,自信、自強,顯然,在演唱過去那種內容很形式的錦歌已不能適應當今青年的審美情趣,近幾年來錦歌藝術之所以停滯不前。主要癥結在與我們只注意了“繼承”忽視了創新,沒能拿出富有時代氣息,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錦歌新作品來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任何一種事物或民間藝術形式的生存與發展,首先決定于自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有社會價值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有生存發展的基礎,文學藝術的社會價值在于它作為精神產品的審美價值。因此當務之急,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反映當代人民的心聲,努力創作出優美動聽的新錦歌無數事實說明,任何一種藝術只有反映人民的心聲,打動人民的心弦才能獲取群眾的共鳴,實現應有的社會效益。我們說的“創新 ”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種繼承不是原版照翻的繼承,而是要對錦歌藝術的發展歷史、演唱特點,藝術規律進行認真、科學、深入的研究探索,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掌握運用錦歌藝術的演唱手法,反映社會主義時代新人新事新風尚的創作道路,這種創新色括三個方面:在題材上要突出主旋律,反映人民心聲;在演唱過程中要加快敘事的音樂節奏;在表演形式上要適應當前青年一代的活動特點很審美情趣。優秀傳統曲目和新作并舉,溶唱、念、做于一體的新的藝術表演形式,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觀眾的審美情趣。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擴大年變一代的聽從,取得廣大群眾的認可和共鳴。才能使錦歌藝術的繼承很發展獲得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肥沃土埌。

繼承和發展錦歌藝術是一項事關精神文明建設社會系統工程。關鍵在于取得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關心、支持,作為文化主要部門要把振興錦歌藝術列入議事日程,有計劃地組織、培養一支具有一定文化藝術素質,熱心發展錦歌藝術事業的理論研究隊伍和創作隊伍,定期舉辦錦歌藝術理論研討會,錦歌作品演唱交流會和錦歌新秀的演唱評比觀摩活動,通過電視、廣播等現代的傳播手段。擴大錦歌藝術的社會影響,普及錦歌藝術的基礎知識、要扶持錦歌流行地壓的鄉 (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老人活動中心恢復和建立錦歌演唱活動小組,鼓勵業余作者創作更多更好為群眾所聞樂見的錦歌新作品,關心和支持錦歌老藝人搞好傳、幫、帶,積極培養和壯大錦歌演唱的新生隊伍,為繁榮社會主義的錦歌藝術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歡
精神文明繼承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淺談杜審言、杜甫的祖孫關系:推崇、繼承、發展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學校育人環境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淺談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
藝術教育在精神文明構建中的作用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