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論讀書》原著和王佐良的漢譯本淺析英漢在詞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2016-08-01 22:32莊婕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4期
關鍵詞:英漢對比詞法句法

莊婕

摘 要:《論讀書》句式整齊,意義深邃,聞名世界;王佐良《論讀書》譯本既能體現原文風格,又通俗易懂。本論文從詞法、句法角度出發,探討了英漢兩種語言形合與意合、被動與主動等方面的用法,希望能促進對原著和譯本的解讀。

關鍵詞:《論讀書》;英漢對比;詞法;句法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4--01

《論讀書》句式整齊,邏輯縝密,用詞得當,而王佐良先生的譯本,巧妙掌握漢英在表達上的不同,使譯文既反映原文面貌又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本論文以《論讀書》為例,從詞法、句法角度解析英漢語言的差異,以期對原作和譯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1、詞法角度

1.1英語重名詞,漢語重動詞

英漢語言的不同之一在于英語多用名詞,漢語傾向于使用動詞,特別是在正式文體中表現尤其突出,英語名詞優勢更為明顯,甚至是英語書面語區別于口語的重要標志。這可能是因為英語中每個句子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一般為了避免麻煩常用名詞形式表達,如: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長才。)

在王佐良先生的譯文中,他沒有把“delight”、 “ornament” 和“ability”翻譯成名詞形式,而是選擇了“怡情”、“傅彩”、“長才” 三個動詞取代了原文的名詞,既保留了原文風格,又特別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1.2漢語常用動詞代替英語中的介詞

英語常把介詞置于名詞之前,表達一個具體的動作,這和漢語是大相徑庭的,如:

(2)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原著中連用三個介詞“in”,強調在某些方面,簡潔意賅,但是在王佐良先生的譯本中并沒有把“in”翻譯成“在”,而是選擇了“見于”這樣的動詞表達。他熟知漢英在介詞和動詞表達方面的差異,采取了與原文不同的搭配方式,使得譯文通俗易懂又不失風格。

2、句法角度

除了詞法方面的差異以外,英語和漢語在句法方面的差異也很明顯,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的被動體現在語法上,漢語的被動則借助于特殊詞匯,甚至有時干脆不用被動。

2.1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英語是形合的語言,漢語則是意合的語言。所謂形合就是注重句子語法結構上的前后關系,靠連詞等組裝各個部分,而意合則更注重句子的邏輯關系,注重意義的表達,不在乎表面形式,例如:

(4)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 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 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

原句用了連接詞“for”,“and , “but ”, 介詞“of ”,“by”,“from”也用了三次;并用連詞“that”把前后句連接起來,緊湊而不松散。漢語譯文中僅有“雖”, “然” 和 “則” 三個連詞, 沒有用介詞。由此可見,英語更注重句子表面結構的完整,漢語造句不靠形式和結構,注重內在邏輯和意義完整。

2.2英語用語法手段表示被動,漢語用詞匯化手段表示被動

英語的被動有系統的、規范的被動語態和明確的語法規則,而漢語則沒有系統表示被動語態的語法規則,只能借助像“被”這樣的表示被動的詞語表達被動關系,例如:

(5)……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原文借助“be”構成被動句,而王佐良先生的譯文完全是用漢語的主動形式,通過詞語“以”來表達這種被動關系。

3、結語

英語和漢語在詞法句法上的差異是翻譯過程必須考慮的因素,也是翻譯的難點。本論文從詞法、 句法兩個角度比較分析了《論讀書》的原著和王佐良先生的漢譯本,以期促進對原著和譯本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 英漢互譯)(增訂本)[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2]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劉宓慶. 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6.

[4]王力. 中國語法理論[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4.

[5]王佐良. 翻譯、思考與試筆[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猜你喜歡
英漢對比詞法句法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句法二題
詩詞聯句句法梳理
應用于詞法分析器的算法分析優化
談對外漢語“詞法詞”教學
英漢名詞動用分類方法探究
英漢“左/右”空間方位詞認知對比
“火”之隱喻英漢對比的語料庫研究的目標、方法及途徑
2010年高考英語“相似”考題例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