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早期診斷的生化指標檢測

2016-08-19 11:48劉曼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2期
關鍵詞:生化指標早期診斷檢測

劉曼

【摘要】 目的 探討腸脂肪酸結合蛋白(I-FABP)表達水平對早期診斷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的意義。方法 58例NEC患兒作為實驗組, 58例非NEC患兒作為對照組, 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測定患兒血清中I-FABP表達水平, 并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實驗組入院第1天Ⅰ、Ⅱ、Ⅲ級患兒血清中I-FABP水平(169.81±22.38)、(238.42±21.40)、(317.44±26.88)U/L及治療第7天(52.01±7.81)、(58.23±8.88)、(68.83±8.89)U/L明顯高于對照組(68.88±20.61)、(46.97±7.80)U/L (P<0.05);且隨著級別越高, 患兒I-FABP水平越高(P<0.05)。結論 I-FABP可作為早期診斷NEC較準確的生物學指標。

【關鍵詞】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早期診斷;生化指標;檢測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04

Detection of biochemical index for early diagnosis of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LIU Man. Qingdao City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ignificance by expression level of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 for early diagnosis of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Methods There were 58 infants with NEC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8 infants without NEC as control group. 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 was applied to detect expression level of serum I-FABP for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fants in grades Ⅰ, Ⅱ, Ⅲ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erum I-FABP as (169.81±22.38), (238.42±21.40), (317.44±26.88) U/L in the 1st day of admission and (52.01±7.81), (58.23±8.88), (68.83±8.89) U/L in the 7th day of treatment, and those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68.88±20.61) and (46.97±7.80) U/L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Higher grade led to higher I-FABP level in infant patients (P<0.05). Conclusion I-FABP can be taken as an accurate biochemical index for early diagnosis of NEC.

【Key words】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Early diagnosis; Biochemical index; Detection

多發傷是指機體在單一機械損傷因素作用下, 同時或相繼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解剖部位的損傷, 其中之一即使單獨存在創傷也可能危及生命或肢體。多發傷損傷機制復雜, 不同受累器官之間相互影響, 加重損傷反應, 且病情變化快, 合并癥發生率較高, 此類患者入院后往往進入ICU進行綜合治療[1]。而腹瀉是ICU患者的一個常見并發癥, 腹瀉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延誤病程, 增加患者在ICU住院天數, 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入住ICU多發傷患者腹瀉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不適當的腸內營養、腸道感染、廣譜抗生素應用、胃腸動力性藥物應用、機械通氣等。益生菌是定植于人體腸壁黏膜上皮, 能產生較確切健康功效的有益的活的微生物的總體。大量動物實驗表明益生菌具有調節腸道菌群、減弱腸壁通透性、減少細菌移位和增加機體免疫力等作用[2], 因此可以緩解實驗動物腹瀉癥狀。但目前益生菌對緩解危重患者腹瀉發生率的報道較少。本文觀察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蠟樣芽孢桿菌后對入住ICU多發傷患者腹瀉發生率的影響, 同時觀察對照組患者發生腹瀉后隨機給予蠟樣芽孢桿菌、蒙脫石散、蠟樣芽孢桿菌+蒙脫石散治療的效果, 為指導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臨床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為2013年9月~2015年5月入住ICU的符合入選標準的320例患者。入選標準:①依據《多發傷救治學》診斷標準, 根據病史、體征、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診斷為多發傷;②使用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Ⅱ)[3], 對全部入住ICU多發傷患者進行評分后, 得分在10~20分之間;③住院前2周未服用抗生素、胃腸動力藥, 無感染, 入院第1天無腹瀉, 大便鏡檢未見紅白細胞。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內及第7天均進行大便常規+潛血實驗。32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37例和治療組183例。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機械通氣、治療原發病、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預防感染、對癥支持、防止并發癥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蠟樣芽孢桿菌, 2粒/次, 3次/d。對照組患者治療5 d未出院的腹瀉患者給予不同治療, 隨機分為蒙脫石散組、蠟樣芽孢桿菌組、蒙脫石散+蠟樣芽孢桿菌組(聯合治療組)。

1. 3 判定標準 根據腹瀉指數判斷標準對患者進行評分。見表1。 腹瀉指數評分標準參照Kelly (1990)提供的方法進行, 中度腹瀉和嚴重腹瀉為腹瀉陽性者, 正常與輕微腹瀉定義為腹瀉陰性者, 總腹瀉率=(中度腹瀉+嚴重腹瀉)/總例數×100%。觀察腹瀉患者治療前后大便次數及形狀。顯效:大便次數減少至<2次/d, 大便外觀成形或基本成形;有效:大便次數減少為原來的1/2, 大便外觀基本成形, 或由原來的水樣便變成糊狀便;無效:大便次數或形狀在治療前后無變化或改變不明顯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腹瀉指數比較 治療5 d后, 治療組腹瀉指數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腹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5 d后, 治療組總腹瀉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2.0671, P<0.05)。見表3。

2. 3 對照組未出院患者給予不同治療方案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5 d后未出院的腹瀉患者80例, 蒙脫石散組26例患者經治療總有效率為69.2%, 蠟樣芽孢桿菌組28例患者經治療總有效率為64.3%, 聯合治療組26例患者經治療總有效率為92.3%, 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蒙脫石散組及蠟樣芽孢桿菌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4571、6.1248, P<0.05), 蒙脫石散組與蠟樣芽孢桿菌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84, P>0.05)。見表4。

3 討論

多發傷患者入院后經綜合治療后常常出現腹瀉, 導致腹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入住ICU的多發傷患者病情危重, 機體免疫力下降, 入院后給予腸內營養制劑可以縮短患者的分解代謝期以及增加腸道血流, 較少因低氧血癥和再灌注等因素對腸道的損傷, 防止腸源性感染及多臟器衰竭, 降低病死率[4]。但由于多發傷患者胃腸蠕動功能下降、內營養液滲透壓高、脂肪含量過高、腸腔內脂肪酶缺乏、脂肪吸收障礙等原因, 造成使用腸內營養后出現腹瀉。②多發傷患者感染機會增加, 增大抗生素使用及聯合使用頻率??股卦斐赡c道正常微生物受到破壞, 菌群失調, 益生菌數量明顯下降, 條件致病菌數量異常增多, 腸道黏膜屏障損傷, 消化吸收代謝受到影響, 導致腹瀉發生;抗生素的使用使多糖發酵成短鏈脂肪酸減少, 未經發酵的多糖不易吸收, 滯留于腸內引起滲透性腹瀉;抗生素所致的變態反應、毒性作用可直接引起腸黏膜損傷和腸上皮纖毛萎縮, 引起細胞內酶的活性降低, 從而導致吸收障礙性腹瀉[5]。③多發傷多使用機械通氣, 機械通氣的正壓阻礙胃腸道血液回流和膽汁排泄, 同時機械通氣后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 抗生素使用再次加大了腹瀉發生的可能。同時入住ICU的多發傷患者的低蛋白血癥、應激性胃腸損傷、侵襲性操作增多等因素也導致腹瀉發生的幾率增加。

腸道屏障是有機械、化學、免疫及生物學屏障共同組成的。腸道正常菌群是腸道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益生菌能競爭性抑制病原微生物, 減弱病原微生物誘導腸上皮通透性改變, 調節腸上皮基因表達及細胞凋亡, 調節抗微生物肽和粘液蛋白分泌等機制來維護和加強腸黏膜屏障防御功能。蠟樣芽孢桿菌可以直接補充有益的正常生理性細菌, 拮抗有害菌群過度生長, 扶持腸道厭氧菌, 抑制需氧菌生長。益生菌通過吸附于腸黏膜上皮來提高腸道益生菌的數目, 競爭性抑制及排斥非腸道寄生菌對腸上皮細胞的粘附。蠟樣芽孢桿菌與腸黏膜上皮通過磷脂酸相互結合后占據腸黏膜表面位置, 并形成一層生物屏障, 起到對腸壁的保護作用, 并能夠阻止有害細菌的入侵及定植。腹瀉在危重患者中發生率較高, 為減少腹瀉的發生, 應盡早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 盡早處理。在綜合治療基礎上預防性應用蠟樣芽孢桿菌可降低多發傷患者腹瀉發生率, 蒙脫石散及蠟樣芽孢桿菌聯合使用在治療腹瀉時效果較為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岳茂興. 重視和加強多發傷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救治.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3, 12(9):581-583.

[2] Vinderola G, Matar C, Perdigon G. Role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n immune effects mediated by gram-positive probiotic bacteria: involvement of toll-like receptors.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5, 12(9):1075-1084.

[3] Knaus WA, Draper EA, Wagner DP, et al. APACHE Ⅱ: a severity of disea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Crit Care Med, 1985, 13(10):818-829.

[4] Braga M, Gianotti L, Gentilini O, et al. Early post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improves gut oxygenation and reduces costs compared with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Crit Care Med, 2001, 29(2):242-248.

[5] Quévrain E, Seksik P. Intestinal microbiota: from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to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Presse Med, 2013, 42(1):45-51.

[收稿日期:2016-04-12]

猜你喜歡
生化指標早期診斷檢測
必修二 Modules 1—6綜合檢測題
奶牛乳房炎發病機理及血清生化指標的研究進展
B超診斷早期宮外孕患者30例的臨床分析
早期血漿置換對重癥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的生化指標及預后的影響
“整式的加減”檢測題
“整式”檢測題
CRP和PCT在醫院獲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血液標本存放時間對生化檢驗結果影響的分析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新生兒窒息與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及并發癥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