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轉新聞:正向引導考驗媒體智慧

2016-08-26 12:37
中國記者 2016年6期
關鍵詞:新聞媒體社交職業

本刊特約評論員

因為“勞動節”“青年節”等歷史性節慶與事件的緣故,五月份一直有“紅五月”之稱??山衲陝傄贿M入五月份,數起重大突發新聞事件讓“紅五月”平添了一些不同的感覺。

5月1日,網友披露“魏則西事件”;5月5日,合肥紙媒曝出“劉永偉失腎事件”;同一天傍晚,廣州突發“陳仲偉遇害事件”;5月8日,網絡曝出“雷洋事件”。四起新聞事件因為都與生命有關,也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又因為新聞真相的撲朔迷離。還因為新聞發布渠道的網絡化特性,其傳播過程也就帶有明顯的移動互聯網特征:隨著對新聞真相的不斷追蹤,新聞本身不時出現反轉。

的確,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不再是新聞記者的專利。有學者認為,新聞產品的生產主體已由“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專業新聞機構分化為OGC(Occupatiom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成內容)、UCK2(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成內容)三股力量。即除了媒體職業記者繼續從事新聞生產(OGC)外,還出現了互聯網用戶在社交媒體上自發地生產新聞(UGC),并且其中的一部分沒有記者證卻近乎以新聞為職業的網友自主地成為了新聞的專業生產者(PGC)。

就上述四起新聞事件而言,除“劉永偉失腎事件”是傳統媒體首發,屬于OGC外,另外三起都是網友通過互聯網首發,屬于UGC,且隨著新聞的推進,PGC特征越來越明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OGC也當仁不讓地加入進來,并引領著輿論走向。

由此可以大膽推測,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發生反轉可能成為一種常態,這也給包括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在內的新聞界提供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由于新聞的偶發性,也由于職業記者數量的局限,網友更容易捕捉到新聞信息并通過社交媒體即時發布,這也是為什么上述四起新聞事件竟有三起為網友首發的原因。

但是,一方面,網友畢竟缺少新聞職業素養,對新聞事實更多地表現為對新聞表象的感性判斷,也就難免造成事實不準確甚至失真;另一方面,網友基于“塔西佗陷阱”產生的本能反應,對官方公布的信息會提出質疑,就可能導致輿情出現偏頗甚至反轉。比如“陳仲偉遇害事件”本身是一起徹頭徹尾的刑事案件,但仍有不少網友根據成見作出了不利于陳仲偉醫生的判斷;“雷洋事件”在警方宣稱當事人有嫖娼情節后,網民迅速對嫖娼證據予以質疑,并提出當事人“罪不致死”,導致輿情更多地聚焦于公安部門的執法。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社交媒體與新聞媒體是可以交互依存的。社交媒體發布的新聞難免流于表象或出現失真。這實際上給了新聞媒體更多的機會,后者可以發揮自身所具有的影響力和權威性,對新聞事實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作出準確無誤的判斷,從而把握輿論導向。筆者通過“九派新聞熱點智能搜索分析引擎”檢索發現,以上四起新聞事件出現反轉,都是在主流媒體發聲之后。比如網絡曝光“魏則西事件”后,多家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強勢跟進,最終促成了有關方面對百度公司競價排名展開調查、對相關醫療機構進行整頓,讓網上輿論趨于平穩。

要更好她把控輿論導向,新聞主管部門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新聞采訪權、發布權更多地交給新聞媒體。比如“陳仲偉事件”發生后,當地媒體只按要求發了一個簡短的新聞通稿,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和動機語焉不詳,這種滯后的新聞管理辦法客觀上造成了輿情負向偏移。當然,新聞媒體在做深度調查時也應格外保持理性,不可先入為主,“劉永偉失腎事件”最后出現“腎萎縮”的重大反轉,是否媒體在得到線索和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就存在著結論先行的失誤呢?

總之,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反轉現象會經常發生,但如何實現正向引導,將長期考驗著新聞媒體的智慧。

猜你喜歡
新聞媒體社交職業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社交距離
職業寫作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探討網絡新聞媒體與傳統新聞媒體的整合
我愛的職業
時代召喚老區新聞媒體
新常態下的新聞媒體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