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是每個傳統媒體人都應該考慮的事

2016-08-26 12:44張壘
中國記者 2016年6期
關鍵詞:中信企業家傳統媒體

張壘

編者按 《環球企業家》執行副主編、中信出版集團新媒體總執行人、海爾集團企業傳播總監……仇勇在媒體傳播的履歷表上有一大串頭銜。但讓他更在乎的是,離開了這些所謂的“組織身份”之后,他是誰正是抱著這一目的,他從令別人艷羨的東家“裸辭”,跑到麗江專心寫作、研究新媒體。而其研究的成果(《新媒體革命:在線時代的媒體、公關與傳播》),則以“贊賞成書”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走上了《中國記者》的“季度薦書”單?!吨袊浾摺穼υ挸鹩?,聽聽這位“古典媒體老兵、新媒體新人”談談頭銜背后的經歷、觀點背后的故事。

新媒體項目需要“為移動互聯網而生”

中國記者:請給大家講講你大概的職業脈絡?

仇勇:我是1999年大學畢業的,在《河南青年報》的“特周刊”呆了一年,剛開始每月工資750塊錢,后來變成450塊錢,我就和同學聯系,看有沒有工作機會。正好同學有位朋友在《商務周刊》,我就過去了。這是2000年的事情。對我來說,進了《商務周刊》算是正式進了財經媒體領域,在那里,我碰到一位非常好的老師,高昱。他是中國新聞學院畢業,現在在財新傳媒,《達芬奇案中案》《周永康紅與黑》,都是他帶領制作的。我在《商務周刊》呆了四年,四年后有個機會到另外一本雜志——《中國新時代》做了一年主編。2005年之后,我去了《環球企業家》,直到2013年。之后在中信出版集團,主要做新媒體項目,2015年裸辭了,在海爾集團做企業傳播總監,做了8個月。這是一個脈絡。

如果從紙媒角度來看的話,過去十五年,我們是趕上了黃金時代的末尾?,F在反過來看,其實第一波浪潮就是網絡的興起。2000年,新浪搜狐崛起了,那是一波浪潮。當時,至少從我的角度,我會覺得雜志記者的能力要求是最高的,其次是報紙記者,再次是電臺電視臺,最后才是網絡媒體。但是,十五年之后,情況反轉了,當年網站的編輯都變成主編了,變成話語權的掌握者。眼下我們迎來第二波浪潮,就是移動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的浪潮。移動互聯網是技術,新媒體是潮流,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我覺得,應該及時抓住這個洪流,這就是我職業經歷的一個變化。從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小記者,接受嚴格的商業寫作的訓練,成長為編輯、副主編、主編,到2013年的時候,我決定必須出去闖一闖。

中國記者:2013年的時候,你感受到了什么?

仇勇:2013年發生了幾件事?,F在大家看到的,新一撥的虎嗅網、鈦媒體,還有36氪,都是2013年底和2014年創辦的。從國外來說,也有幾個新型的媒體類應用在出現。在2013年,你會感覺到,新媒體的浪潮又蓬勃而來了。當時,對《環球企業家》來講,經營根本看不出什么問題,但大家都明白,必須做新媒體了。做新媒體不能只是做微博,那時還沒有微信公眾號,也想做APP,我嘗試過,也努力過。但在一個傳統媒體的架構內很難完成轉型為一個新媒體的任務。原因在于有幾個限制:

第一個限制是生產方式,假如要做一個新媒體項目,誰來生產這個東西?我們嘗試過很多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同樣一撥記者,既為紙媒寫稿,也為新媒體寫稿,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行的。原因在于紙媒的考核方式。如果對記者的考核方式還是紙媒那一套的話,那紙媒的記者只能以一種有一搭沒一搭的心態來為新媒體寫稿,這是不可持續的。第二個嘗試是什么呢,有媒體說,我干脆組建一個新媒體團隊,你會發現,這種方式仍然有問題,原因在哪兒?你是有一個專門團隊來為它寫稿了,但新媒體發稿量大,無形之中降低了發稿的標準,整個審稿的流程都有變化,這對母品牌是有傷害的。而且,它的盈利方式是根本看不到的。所以,這種方式也不行。這是我在《環球企業家》考慮做APP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更關鍵的是,缺乏互聯網基因。一個傳統媒體去做一個新媒體項目的時候,最大的矛盾是缺乏互聯網基因,就是缺乏技術基因。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內容邏輯出發的,而互聯網產品并不是為閱讀而來的,而是關乎使用體驗,UI人機界面等等。

第三個問題,涉及機制和組織。我當時是主編,我想做一件事情,我拉來了投資,項目的啟動資金也有了,但這個事兒做成了跟我卻幾乎毫無關系。對我來說,其實是增加我的工作量,我每月的薪酬是一分錢不增加的。如果我的投資方來評價我,說我做主編,做了一年很成功,它肯定還是回到紙媒的邏輯:雜志有沒有定時出版啊,封面故事有沒有影響力啊。

這三種都是機制的問題。我們看到今天有些新媒體項目有了突破,它們都有一些類似特點:第一、與紙媒完全“不搭界”;第二,它的投資方是多元化的;第三,它的成員都是有期權的。他們叫合伙人。在他們的團隊里邊一半人都是做技術的。走到現在,現在這些項目都是解決了這三個問題的,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所以,我現在的看法就是: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這件事情,實際上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不會說,有本《環球企業家》的雜志,在新媒體時代,同樣一個品牌又重生了,這件事實際上太難了。而只能像今天的澎湃、界面這樣的項目一樣,born inmobile,就是為移動互聯網而生的,完全不基于原來的邏輯,而是新的項目,新的公司,新的團隊,新的生產方式。出資方可能還是傳統媒體,項目是個新媒體項目,這樣才能成。

傳播的轉型和業務邏輯的變化是有關系的

中國記者:你可以再講講后來到中信的情況。中信比較有代表性,因為它本身是一個出版商業經管類暢銷書比較有名的出版社,但它又是一個典型的傳統“生產力”,你在其中又做新媒體項目。

仇勇:剛才講這么多,其實第一是怎么解釋過去這十五年,第二,我為什么從傳統媒體離開。當時《環球企業家》還處于落日的余暉中,那時還感覺不到凄涼。我去中信的最大原因,就是要做新媒體。

首先,這特別取決于當家人。中信出版集團的總經理是個非常具有創業精神的人。中信出版社沒有任何先天優勢,根本沒有作者資源。2000年的時候,中信出版集團抓住了海外引進版權書的市場縫隙,把經管類這個單獨的分支做大,成功地在新三板上市。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當時他為什么想做新媒體呢,他也是看準了這個浪潮,他看準了兩個方向,一個是新媒體,一個是電子書。

前一個方向,我做的新媒體沒有成功。那為什么要做這個決策呢?這就是出版業的毛病,它和傳統媒體的毛病是一樣的,生產出來的東西,不知道讀者是誰?書賣完就賣完了,和讀者的聯系是非常脆弱的,和作者的聯系也特別脆弱。作者出這本書,突然威名了,成名了之后,作者再去拍個電影啊,去干個什么事兒啊,那塊收入和出版商沒關系了。出版業在IP(知識產權)的鏈條中,只切取了非常小的一塊。你會發現,出版業產業鏈條的毛病和傳統媒體是一樣的。但是,該怎么定義出版?它其實是一個知識服務,是給讀者提供知識的,只不過過去是把知識印在書上,但事實上,在移動互聯網上,讀者需要的知識服務有很多種,我們說微信號是知識服務,羅輯思維也是知識服務,這也是我說為什么中信想去做新媒體和電子書的原因。

在這個時代下,首先你提供的是知識服務而不是出版書,而提供知識服務的形式又很多樣,所以就要做新媒體和電子書。然后,兩條路,做新媒體這條,和我一拍即合,但做了一年就CLOSE掉了。原因呢,我覺得值得總結和反思的很多。這個事兒沒什么可羞愧的,做新媒體成功才是少數,大部分都是失敗的。

首先,我覺得那個項目停掉是對的,它是一個商業性的決定?!靶蓬?汀笔且粋€資訊類的APP,那個時候“今日頭條”還沒火,我設計的那個東西就類似“今日頭條”,就是一個資訊類服務。它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它不叫《中國企業家》、不叫《環球企業家》,雖然它是出版業出身的,但它所要運用的是互聯網的資訊來源,差別在這兒。它并不依賴從中信的部分轉化(資源)。這就和傳統媒體做新媒體的APP是不一樣的邏輯。它犯的一些錯誤,比較重要的是,第一個,也許不應該選擇APP。APP是手機上的一個應用程序,它容易成為一個信息的孤島,尤其是對做資訊類產品來說,根本就獲得不了那么大的流量。比如咱們現在所在的凱德MALL,挨著長安街,有一定人流。但如果把它開在密云,或者深山溝里去,那它有客流量嗎?它沒有。它就變成一個信息孤島了,而且,我們又不像一個工具類應用,有大量的活躍度,再開公眾號,就能夠被分發出去,能夠被看到。在APP上推廣成本,或者說“擴客成本”都非常高。我覺得這是第一個比較重要的錯誤。還有錯誤是,你要做一個所謂的精選閱讀,前提是先得有一個內容的海洋,先得有海洋,才能取一瓢水飲。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你這個量是不夠的。

對我來說,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一個寶貴的經驗——踏到河里面了。去游泳了嘛,嗆兩口水收獲還蠻大的。這是我在中信兩年的故事。之后,2015年的時候,第一,過去的經歷讓我了解了傳統媒體的毛病。第二,又有新媒體的實踐,又和李岷、吳曉波等等聊了一圈之后,寫了這本書(《新媒體革命》)。

中國記者:你在中信做的這款產品和中信的核心優勢有一個什么樣的對接呢?

仇勇:我們反觀,中信為什么適合做這件事情?或者有能力做這個事情?一個出版社的核心資源是什么?兩個。一個是IP,就是書的著作權,知識產權,第二是作者資源。作者是誰?都是大師嘛。從這個核心資源來延伸做幾件事。比如,我提到,第一,把他們(作者)變成“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成為這些大師的“經濟人”,不光是中文版權幫作者做了,作者來中國講學,去做培訓咨詢,都幫他包辦,給他安排行程。第二,是游學。能不能把書變成一個移動課堂?我們帶著一些企業家去國外旅行,在旅行中學到知識。這兩件事,我在中信的時候都干了。2013年,“信??汀表椖客5糁?,2014年,我參與的一個項目叫“中信書院”,這是一個新成立的機構,就是想把IP資源和作者資源轉化成知識服務。比如,2014年最火的一本書叫《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蒂來中國五天的行程全部都是我們組織和包辦的。我們安排他到各地演講,參與各種活動和采訪。我們還做了一個項目,叫“開啟羅馬之路”。我們有一套書叫《羅馬人的故事》,一個叫鹽野七生的日本人寫的,講述了羅馬帝國和羅馬共和國的故事。由這套書研發了一條旅游線路,回到羅馬的古戰場:它們城市的下水道是怎么建設的,凱撒怎么帶著兵打仗。我們帶著國內的一些企業家,20多個人,每個人20多萬(費用),不是去參觀,不是去購物,而是回到歷史情景中,到那個地方給企業家上課。誰上課呢?第一,作者本人,鹽野七生。出發之前,我們請作者鹽野七生來北京,她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和這些學員們見個面,講課。到羅馬之后,是王石帶隊。樊綱是結課導師。導師中既有國內研究羅馬歷史的老師,也有羅馬當地的老師。我們把它組織成一堂課,不是某個旅行社開發一個參觀線路。這兩件事都和一個出版社怎么轉化是非常有關系的,不是說只是為了獲得一個媒體的熱鬧。

中國記者:后來為什么要到海爾去?海爾提出不和“硬廣”做朋友了,傳播信息主要依靠它的微信公眾號和自媒體。你到海爾之后,對這個變化感受深嗎?這個變化會對海爾和媒體之間的關系帶來什么影響?

仇勇:去海爾是個契機,也很寶貴。我覺得和媒體人轉型也有一定關系。媒體行業的變化,其實是傳播的變化,它改變了什么行業?最主要的就是“公關”。企業不知道怎么去傳播了?咱們很多媒體人,站在媒體的角度去看公關,其實你不知道企業的痛苦,它的痛處、癢處。對我來說,去企業就像去上課一樣——下放鍛煉。

海爾之所以提出不做硬廣告,原因在于它本身正在轉型。跟它的業務邏輯是有關系的,不只是喊一個口號。它的業務邏輯是什么?傳統制造企業的邏輯是什么?我把我的產品賣得越多越好,根本不管是多少消費者買,但現在它要求,賣產品不重要,重要的是獲得用戶資源。換句話說,我以前究竟把貨賣給誰了,我不知道,現在我知道,我認識某某了,我再把東西賣給你。這就是它的業務邏輯的轉型。那我們可以想象,它的目的是要用戶資源,那么什么途徑和手段可以獲得用戶資源?顯然,新媒體是一種手段。你可以和你的消費者直接打交道。所以,這個傳播的轉型和業務邏輯的變化是有關系的。我們回想說,廣告能起到這個作用嗎?你知道誰在看你的廣告嗎?根本不知道。廣告不是獲得用戶資源的一個很好的手段。那么靠什么?開個微信公眾號都管用。別人關注你了,至少可以和他互動吧,可以和他交流,這就叫獲得用戶資源。這就帶來它對公關和對媒介關系的重新認識。這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

傳統媒體人轉型,第一件事就是打造自己的標簽

中國記者:你和你的朋友們本身在傳統媒體時代就做得相當出色,所以轉型也有很多優勢,那么,有沒有人其實不太適合去做這樣一個創業,而適合重新回到一個媒體機構里去?

仇勇:肯定所有人都需要轉型,這是個新時代,你必須適應。我們說鼓勵傳統媒體人轉型并不意味著鼓勵大家辭職。所有人都應該完成新媒體的轉型。你還是這家報紙的主編,但問題是,你不能像以前那樣管理記者了,你沒有離職,但你要以新媒體的方式擬標題,跟記者討論選題,審稿,傳播,生產方式改變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從剛入行的年輕人,到上了年紀的主編,每個人都應該轉型,以新的方式適應新媒體。我最近有一個思考,與其是說我們如何做新媒體,不如說我們探討的是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工作的問題。新媒體下,我們生產什么,怎么去采集信息,怎么核實信息,怎么寫稿,怎么擬標題,等等等等,這所有一切不都是怎么工作嗎?這是問題的根本。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然每個人都要轉型。

中國記者:就你個人的經歷來說,你從一個財經記者、一個財經觀察家到一個媒體的觀察家,你怎么會有這樣一個轉變?

仇勇:我覺得我在傳統媒體工作那么多年,其實是沒有標簽的。2013年,我離開《環球企業家》的時候,在你眼中,或者在其他人眼中,我是誰?別人只會說,你是前資深媒體人,或者前《環球企業家》主編。這是個什么身份?這是個組織身份。換句話說,我們都生活在某個單位中,但其實你是沒有個人標簽的。有些媒體人原來跑垂直的領域和行業,就特別容易轉型。比如他跑投資、跑基金,跑IT互聯網,大家都會說他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我當時當上主編了,看起來啥都懂,啥都管,其實是沒有那個標簽的。但在新媒體領域,其實每個人都特別需要一個標簽。這有點像歌唱界的聲音的辨識度,如果大家唱歌都跟劉歡一樣,劉歡就不出眾了。你看很多模仿秀,為什么大家很喜歡模仿劉歡、楊琨、騰格爾、阿杜、張宇?因為他們的聲音辨識度太高了?;氐竭@個話題,就是我那時候缺乏這個標簽,而新媒體時代特別需要個人標簽。換句話說,你的專長是什么?我覺得,我對新媒體非常有興趣,我就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新媒體的研究者的角色,所以才去寫書。所有這些事情,它不是計劃的,也不是偶然的,我寫這本書,確實也有助于我繼續思考,有助于我強化自己這個標簽?,F在我坐在別人面前,別人就不會說,他是一個前資深媒體人,而會說他是一個新媒體的研究者,這就是一個更具個性化的標簽。

這就是我從一個財經媒體記者轉變成媒體觀察家的原因。我這個啟示意味著所有人,特別是傳統媒體人要轉型,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造自己的標簽。就是你讓別人怎么重新認識你。

猜你喜歡
中信企業家傳統媒體
中信大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傳統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閩籍女企業家共話“轉折” :善良、堅持、靈動
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突圍
五問傳統媒體:你以為熬過寒冬就是春天嗎?
中信特鋼研究院暨中信特鋼研究院上大分院正式揭牌
傳統媒體
環保企業家發展前景光明
從打工妹到女企業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