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本課堂,于細微處見精彩

2016-09-30 10:04王燕鋒
小學教學參考(綜合) 2016年9期
關鍵詞:細微處科學教學生本課堂

王燕鋒

[摘 要]科學教學也提倡生本課堂。要切實做到以生為本,教學時就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生為本,體現在教材處理上;以生為本,體現在材料準備上;以生為本,體現在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生本課堂 科學教學 細微處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7-067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實際出發,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要做到以生為本,需要切實關注學生,充分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調控。

下面就以《空氣有重量嗎》為例,談談如何做到以生為本。

一、 以生為本,體現在教材處理上

《空氣有重量嗎》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七課,教材安排了兩個內容“空氣有重量嗎”和“整理我們的觀察結果”。其中,第一個內容包括三個活動:(1)空氣有重量嗎?制作簡易小天平并測量空氣的重量。(2)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3)用天平測量皮球的重量。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節課活動多,內容雜,信息量大,難度高,因此,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

教學時可以進行如下處理。

1.移,減少內容

第二個內容“整理我們的觀察結果”與第一個內容聯系不緊密,因而可以將它移到下節課的單元總結中,減少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自然使得學習重心轉移到第一個內容當中,學習效果將更好。

2.改,簡化思維

教材中的實驗是這樣的,小天平的一端掛筆套,另一端掛氣球,調好平衡。之后將氣球充氣,掛上去,小天平傾斜。這里學生頭腦中可能會產生的思維形式是:

由第一步可知,左邊癟氣球的重量=右邊筆套的重量,

由第二步可知,左邊充氣氣球的重量﹥右邊筆套的重量。

因為,充氣氣球的重量=癟氣球的重量+空氣的重量,

又因為,癟氣球的重量=筆套的重量,

所以,筆套的重量+空氣的重量﹥筆套的重量

所以,空氣有重量。

這個邏輯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也容易推理出來。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節課并不適合較為復雜的推理過程。因此,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可以適當進行改動,將筆套改成氣球。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個改動,但在學生的思維中含義就不一樣了。兩個式子也發生了改變:

第一步,左邊癟氣球重量=右邊癟氣球重量,

第二步,左邊充氣氣球重量﹥右邊癟氣球重量,

因為,癟氣球重量+空氣的重量﹥癟氣球重量

所以,空氣有重量。

這樣的實驗裝置一目了然,減少了筆套跟癟氣球的等量代換,學生的思維形式就簡潔多了。

3.減,降低要求

教材中要求學生制作小天平,定三點,調平衡。實際操作中,我發現學生制作小天平花時長,打結綁線的水平差,效率低下。因為小天平的制作并不是本課的重點,因此可以對小天平的制作要求進行簡化。教師準備好帶掛鉤的托架、定好三點的木條,學生只需將木條掛到托架上,一兩秒就可以安裝完畢,簡單方便。而調平衡環節對學生來說操作也很復雜,一個小天平的調節可能要用很長時間。因此,教師給學生提供了橡皮泥,讓學生在比較輕的一端用橡皮泥來調節,使調平衡的過程更為快捷。

4.加,突破難點

讓三年級的學生設計實驗并會用小天平來證明空氣是有重量的,這是非常有難度的,需要教師的指引。為此,教師需要增設多個問題,一步一步幫助學生突破這個難點。從“平時我們想知道物體的重量,可以怎么做”讓學生在回憶電子秤、彈簧秤等稱量工具中引出小天平;從“你知道小天平的用法嗎”來指導學生了解平衡的意義,并學會用橡皮泥來調節平衡;從“怎么稱空氣的重量”引出氣球,讓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從“你發現什么現象,可以說空氣有(沒有)重量”來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細微的實驗現象等。

5.換,鞏固概念

將活動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換為“再次用小天平驗證空氣是否有重量”。按照教材內容,是先要對活動一“空氣是否有重量”中各小組結果不一的實驗結果做出判斷,再進行改進。但活動一的實驗本身就是探究性實驗,因為結果不一,使得學生對于空氣是否有重量的認識不能明確,這又何談改進呢?在不確定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這樣是否會使學生的概念得不到很好的建構呢?

如果將活動一的實驗材料進行改進(后文有具體介紹),使得活動一的實驗現象明顯、實驗結果統一,那么學生的概念建構就會清晰簡潔。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明確的“空氣是有重量的”這個概念后,再將活動二換為驗證實驗:你還可以怎樣利用現在的實驗裝置,證明空氣是有重量的?對著桌面上傾斜的小天平,幾個學生很快就有了答案。

方案一,將剛才充的氣放掉,看天平還會不會平衡?

方案二,將另一邊的氣球也充氣,看看小天平的平衡會不會改變?

這樣的處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起到了降低坡度、鞏固知識的效果,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建構“空氣是有重量的”這個科學概念。

二、以生為本,體現在材料準備上

科學課離不開材料,材料準備得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課前要把自己當成學生來試做實驗,這樣就會有很多發現。

1.從學生角度出發,在材料準備中,教材有幾個不足之處

(1)小天平的實驗中有三個需要綁的地方,一是定好三點后綁三條細線,二是氣球充氣后要綁緊,三是將氣球綁到天平上。這看著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問題不斷。原因是如今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弱,還不太會打結,打一個結往往需要幾十秒甚至一分鐘。再者,綁的要求也不低,第二次綁要求綁嚴實,不能讓氣球漏氣,第三次綁要求綁對位置,剛才是哪里,現在綁上去還是哪里。高要求、高標準遇到學生的低操作能力,實驗效率自然不高。

(2)木條的中點用圖釘固定,使木條前后重量不一,容易后傾,影響測量。

(3)氣球充氣時用嘴吹不夠科學嚴謹,這樣的實驗做出來是不科學的。因為呼出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水汽成分較高,本身就比周圍的空氣重。這個知識點學生現在雖然不知道,但我們教師要代為考慮。

2.從生本角度出發,可以對材料進行改動

(1)巧用材料,節約時間。為了讓學生輕松解決“綁線”這個問題,可以做如下改動。第一次綁,教師事先綁好。將木條中點的圖釘去掉,直接用細線綁,為了使它不易移動,教師事先可用小刀在中點刻一圈凹槽。這樣一來,這個木條就不會前傾或后傾了。兩邊直接用圖釘,既固定了位置,又方便后面的掛氣球托的操作。第二次綁改為纏,出示塑料制的小小氣球托,演示使用方法。因為非常簡單,學生一看就會,三兩下就能搞定,時間不到五秒。第三次綁改為掛,氣球托事先打好結,學生往圖釘上一掛就行,用時一秒。

(2)改吹為充。教材中是讓學生用口吹氣球,其實是不夠嚴謹的。為此,教師可以給每一小組準備一個腳踩式充氣筒,操作簡便,充氣快速,節約時間。

(3)為了使實驗效果明顯,結果統一,可以選用又輕又細的木條,將木條的長度增長至50厘米;事先將每一個小天平的平衡調節好;實驗時要求學生將氣球充到約為足球大小。

三、以生為本,體現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在課堂中隨時關注學生,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比如在實驗過程中,教師發現有的小組小天平兩端并沒有呈現出明顯的高低現象,而且充氣的氣球飄了起來。仔細觀察一下,原來是這個小組的組員比較興奮,肢體動作幅度較大,還在氣球附近走動。于是,教師提醒學生小聲說話,不要做大幅度動作,更不要隨意走動影響實驗效果。

又比如“用天平測量皮球重量”這一環節,教師通過兩次測量得出的數據相減的方式,得出了壓縮在皮球內的空氣的重量是2克??墒菈嚎s在皮球內的空氣到底有多少呢?2克又是多少呢?三年級的學生頭腦中還無法對兩者建立起很好的聯系,于是教師出示一個足夠大的密封袋,將剛才充進去的空氣放進密封袋中,又出示了一小團2克重的橡皮泥,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這么多的空氣才跟這么小的一團橡皮泥一樣重??!

總之,要切實做到以生為本,還需要教師多加關注,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關注學生的表現和收獲、困惑和疑問,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發揮能動作用,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我們的教學愉悅而高效。

(責編 劉宇帆)

猜你喜歡
細微處科學教學生本課堂
愛在點滴細微處
Tujia Masons
小組合作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
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探討
“課堂教學結構改革”主題調研及反思
循循善誘,實施生本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
腐敗,往往由細微處開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