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文本,給小學語文課堂搭建解讀支點

2016-10-09 18:11張榮秋
關鍵詞:文本課文文章

張榮秋

文本解讀是小學閱讀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教學必須立足文本,從解剖文本開始,搭建一個解讀的支點作為抓手,才能深入文本中去。然而,要通過這樣的解讀支點還需要我們采取相應的策略。但是無論怎樣的策略,都離不開從文本開始,然后深入其中。這樣,才能達到解讀文本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因此,立足文本與搭建解讀支點是我們閱讀教學的抓手。

一、熟讀文本,整體把握文本

一篇課文其實就是一個有序的系統,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因此,把握文章主旨就成了解讀整篇文章的重要突破口。很多時候,學生們都會把課文拆解了進行分析,這樣其實不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解答文章。同時,若是在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教師干涉過多,也會對學生們自主解讀文章的能力造成影響。之前的一段時間里,課改還出現了一系列個性化閱讀的改革,目的是在于為學生們提供自己想讀的東西,但這樣改革的效果也是可見一斑,并沒有達到預期所想的狀況。因為學生作為個體,每個人的審美,認知能力,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在解答文中的時候,他們注重的文章重點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所以會常常出現誤讀文章的狀況。那么,到底該如何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呢?首先,作為教師,必須激發學生們自主閱讀的興趣。先結合作者的生平事例,來結合文章分析一下作者寫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現實的生活經歷有沒有什么出入等等。例如,在學習課文《梅花魂》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們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展示出了老人愛梅的細節。學生們通過反復通讀課文,找出文章中的蛛絲馬跡,很快就能理解課文所表達的主旨了。這樣,就能更好地能夠了解作者寫文的目的和意向。

二、激發興趣,創造自主探究閱讀條件

語文閱讀的教學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教師不能僅僅是一味地進行知識傳授,而要注意多教會學生一些實用的閱讀方法,從而避免學生因為覺得無從下手而心生挫敗感,轉而樂于去進行閱讀,逐漸建立起學好語文的自信心,這樣就創造出了自主探究的閱讀條件。例如:在教學《春到梅花山》時,就放棄過去的傳統教學方法而嘗試新的套路,設置出如下的情境,讓學生們好好回想一下,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片段,要求是用每個人自己的方法,獨立完成也行,和他人合作完成亦可,之后再進行匯報。喜歡用自己的語言把春天的景色寫下來的同學,不妨在交流匯報前自己上網尋閱有關春季的圖片以及資料,而熱愛朗誦的同學,則可以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把課文讀出來,其他同學有自己的想法的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辦法去做,每個人都積極自主地行動起來。片刻之后,有的學生在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自己心中春天的美麗景色,有的學生發揮自己的繪畫才能,在畫紙上展現了春天的桃紅柳綠,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對春天的想法和印象,教師應當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這是自主探究的一個前提。

三、細讀文本,深入體悟文本

所謂的細讀文本,就是要球學生一改往日粗略涉獵的習慣,采取一字一句仔細推敲仔細思考品味閱讀的方式,徹底把文章吃透理解深刻的一種閱讀方式。閱讀就如同做湯,要把握住“大火煮,小火燉”的技巧進行。所謂的小火燉就是重視文章中出現的關鍵字句,例如:在課文《愛如茉莉》中,文本中的“一個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別的叮囑,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帶到醫院去。當我推開病房的門,不禁被跳入眼簾的情景驚住了:媽媽睡在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边@段話中“探”字用的就很精妙,將投入的陽光比喻成子女一樣,側面反映出了子女對于母親的關愛之情。其實文字也帶有人的感情和溫度,很多時候一些精妙的文字就能夠恰到好處地將內心的想法完全表達出來。教師對于文本的分析,一定意義上就影響了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因為學生們所學習的技巧,基本都來源于老師上課時所傳授的知識和方法。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改良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四、精讀文本,初步體驗文本

古人云:“誦讀詩書,與古人居,與古人謀”,這充分說明了閱讀文本的重要性是解答文章問題的關鍵因素。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斷章取義地解答文本是要不得的。只有透徹地分析全文,將每一段的大意都梳理起來,才能真正做到解讀文章,充分達到閱讀理解的效果。例如,在學習課文《江雪》的過程當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時,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在寒冬中,又頂著如此大的風雪,為什么漁翁要出來釣魚呢?對此,學生們的解答可謂是五花八門,各有不同,有人覺得漁翁出來是為了維持生計,有的是覺得漁夫釣魚純粹是為了興趣愛好所以風雨無阻等等。其實這些答案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也并沒有錯。但是根據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發生背景而言,這樣的回答是不符合文意的。其實,是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作者被貶官到了永州,內心孤獨寂寞,又無人問津,從而寫下了這篇文章,表達了柳宗元內心孤寂愁苦的感情。如此分析,才是真正做到了通讀全文。再此基礎上再結合文本的背景知識,解答到了這一層面,才是充分做到了理解文章主旨的效果。

五、挖掘文本,提升文本價值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諾在認知學習理論中說:“個體的認知結構的建立需要通過刺激——反映的過程,然后學習者才能建立認知結構的過程?!钡?,很多時候我們教給學生的是學習的信息接受方式。學生在閱讀中只關注文本信息為解答服務,很少去關注文本的價值。這不能算得上是真正具備了閱讀理解的能力。特別是對于古詩而言,解讀古詩,不能單單停留在表面功夫,不是解釋了詩句的意思就完事了。而是要通過全詩的內容,挖掘出作者寫詩的目的,體味詩人所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從而與作者進行神交,才是真正算得上是解讀文本了。例如:在教學李白的《靜夜思》時,學生們熟悉了這首詩,他們多讀幾遍便能明白該詩表達了什么樣的一個場景。但是,很少有學生能進一步理解為什么作者要寫這首詩,作者想借月光表達一個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再者對于柳宗元的《江雪》而言,柳宗元詩句中的垂釣,真的是為了釣魚而釣魚嗎?這樣的例子說明,學生并沒有挖掘文本的價值。通過教師的引導,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解讀文本的深意就不難發現,其實只是他緩解內心寂寞的一種方式罷了。這不就是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嗎?

解讀文本,其實就是發掘文章主旨的過程。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文本的解讀是需要多元化的方式來支持的,但是作為教師和學生一定不能進度多元化解讀的誤區,而是應當一起去找出解答問題的突破口,把握住方向,從而才能一步一步披荊斬棘,最終到達想要的真實層面。

猜你喜歡
文本課文文章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節的來歷
背課文
小排經“點化”大文章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7期)2008-12-19
腹中兩次取出金屬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