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史料教學更接“地氣”

2016-10-13 23:03楊陽
考試周刊 2016年79期
關鍵詞:大躍進學情史料

楊陽

【案例背景】

史料教學,就是將史料運用到歷史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課程標準要求“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背景下,史料教學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和運用。但是在史料教學實際操作中存在許多問題,曾有學者撰文指出,有些老師經常會忽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在中國古代史學習中選擇大量難懂的文言文,對于尚未建立文言文基礎的七年級學生而言,無異于看天書,讀不懂則不想讀,最后只能是歷史教師一邊翻譯一邊解讀,久而久之,學生對史料產生畏難情緒,而對老師產生依賴,無助于學生能力提高。我認為這種問題就屬于史料設計脫離學情,在實際教學中是一個常見問題。

脫離學情的史料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只是讓課堂教學看起來“高大上”而已,實則“假而空”,這種史料教學只剩下老師的“教”,學生的“學”淪為空談,“論從史出”無從說起。

忽視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僅僅是史料教學脫離學情的一種表現,這種關乎學生“智商”的問題已得到許多教師的重視。然而,忽視學生的生活閱歷,也是其中一種常見表現,這種關乎學生“情商”的問題還沒有引起很多教師的注意。本文以我自己的一則教學實況為例,對這種現象加以說明和反思,以期讓史料教學做到實至名歸。

【案例描述】

在設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大躍進”運動的教學環節時,我選擇引用兩份圖表數據介紹“大躍進”運動的主要表現,即工業上要求鋼產量指標翻一番,引發大煉鋼鐵,農業上對糧食產量估計嚴重浮夸,各地競相“放衛星”。我企圖利用這些離譜的數據,讓學生深刻體會“高指標”和“浮夸風”,進而了解“大躍進”運動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這節課首先在一個學生比較活躍的班級上,我設想出示這組數據時,會聽到此起彼伏的“哇”的驚嘆聲,或者“怎么可能,吹牛吧”的反駁聲。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當放映出這兩張圖片時,我請同學讀圖分析,學生的回答基本都是“煉鋼指標一年比一年高很多,各地小麥、早稻畝產量一個比一個高”,可見學生讀圖能力是有的,只是就數據論數據,而數據背后的問題完全沒有發現。結果只能是我告訴他們這些數據是不符合實際的,說明“大躍進運動”脫離實際,違背客觀經濟規律,是一次嚴重失誤。這個史料教學環節,我預計是能調動課堂氣氛,并能加深學生記憶和理解的,結果卻是我無奈地上演了一出獨角戲。

【案例分析】

我的這段教學設計是失敗的,課后我一直在反思,為什么這段教學設計無法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是我的表述引導有問題,還是這段史料有問題?我反復觀看這兩組數據許久,反問自己,如果把這兩則史料中涉及“大躍進”的信息(包括圖表標題和時間)去掉,還能看出這兩組數據的不切實際嗎?答案是不能,因為我根本不清楚當時中國鋼鐵和糧食的正常產量是多少。所以,如果只給出這些數據,也許我會將其誤認為是哪一個經濟大發展時期的真實數據。而現在我能堅定地對學生指出這組數據存在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大躍進”運動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的,我知道“高指標”和“浮夸風”是“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標志,由此反推出這些數據是不合理的。然而究竟為什么不合理,不合理到什么程度,我也不清楚。我意識到我的這種做法其實已經違背了“論從史出”的原則,犯了歷史研究的大忌。

由己及人,我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我忽略了對教學對象的分析。首先,學生和我不一樣,他們對“大躍進”這段歷史并不了解,這節課可能是他們第一次接觸這段歷史,所以他們絕不可能通過兩組數據的標題和時間軸認識到問題所在。即使部分同學經過預習可以做到這點,我想也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這種做法違背了史料教學要教會學生“論從史出”的初衷。

其次,學生和我一樣,都不了解鋼鐵和糧食的正常產量。我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80后”老師都不了解這些,更別提這些從小生活在城市,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10后”們。他們的生活經歷和經驗限制了對這組數據的認識,對于學生而言,這組數據脫離了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不夠接“地氣”,再加上沒有正常數據作比較,學生自然無法看出以上兩組數據的虛高,由此切入很好地認識“大躍進”運動問題也就成了空想。

那這兩則史料是否就該為我所棄用呢,我想,這些史料無論是從本身的科學性還是從學生閱讀難度上都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需要加以修改讓其更接“地氣”。根據以上的分析,我認為學生需要一組參考值以彌補他們生活經驗不足的問題。所以我搜集了當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實際生產能力及當時小麥水稻的實際畝產量,在原來兩組數據之下列注出來。

然后,我在另一個班級以此史料重新教授,有了參考值注釋后,學生很快發現了問題所在,七嘴八舌說地不亦樂乎,由此引導學生了解“大躍進”運動的種種表現,進而認識到“大躍進”運動的錯誤所在。

史料教學作為一種歷史教學手段,其意義在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解釋和說明歷史敘述,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史料閱讀理解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然而,就在我們努力緊跟教學潮流,設計史料教學時,似乎忘記了教學設計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學情分析,脫離學情的史料教學是不會引起學生興趣的,只會讓學生望而卻步,最后只剩下教師無奈地解釋分析史料,這種史料教學更多時候只是教師在教,而不是學生在學。

對兩則史料的資料補充,雖然看似簡單,可有可無,但是其實一個小小的注釋反映的是教師對學情的分析,包含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所以在今后史料教學設計中,應該認真分析學情,結合學情讓史料教學更接“地氣”,從而發揮史料教學應有的作用。

猜你喜歡
大躍進學情史料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針對學情,實干巧干
作業批改中如何了解學情
立足學情以點帶面
史料二則
例談數據史料的辨偽與解讀
“大躍進”運動與中國卷煙生產和消費的常態化
例說依據學情開展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藥品審批困局:從“大躍進”到“大塞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