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度思考

2016-10-14 19:07張辰宇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8期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思考

張辰宇

摘 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七年有余,如今,全球經濟籠罩在一片濃重的陰霾之中,身陷囹圄,無法自拔,2016年新年伊始,股市熔斷上演速度與激情,觀影者唏噓感嘆;做空大頭索羅斯連續發表對于針對中國經濟處于危機之中的言論,發動對人民幣的戰爭,匯市烽火狼煙;之后銀行票據市場再起風云,筆者認為,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每一次大的金融危機到來,只是在尋求一個資源配置的平衡點,是原有的經濟和金融結構模式不再適應時代發展,而新的經濟要素渴望發展,之后經濟和金融面臨的諸多風險和挑戰,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思考

至今為止全球已經發生了幾次金融危機,這已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經濟的日益不景氣也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思考,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我國應該從以下六個方面加以應對才能更好地發展經濟。

一、把握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平衡

和美國發達的金融體系相比,目前我國金融創新尚處于較低層次,金融產品單一,金融體系運作效率較低,運營體制和監管模式落后,還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對金融巨大而多樣化的需求,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以國際化、市場化、系統化為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創新,在創新中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時,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特別是對表外資產的監管,加強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風險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須根植和服務于實體經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推動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因此,金融必須根植于實體經濟并服務于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其價值創造必須源于實體經濟的真實價值,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這次危機已經證明,金融一旦脫離實體經濟這個元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虛擬的金融資產就會迅速膨脹,最終在肥皂泡破滅的同時,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要著眼于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動重點產業振興,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稅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別是當前形勢下,要著力把金融資源配置到真正能夠創造財富的行業,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長價值的企業,配置到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用的領域,立足于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的“實體基礎”。

三、宏觀調控必須加強國際協調,重建國際金融體系

這次金融危機擴散迅速超越國界,影響到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面對危機的肆虐,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國必須聯起手來,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穩定國際金融市場。這次危機充分暴露了現行世界金融體系和治理結構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體系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改變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形成的由不受約束的美元所主導的金融體系,建立一個新的世界金融體系,把美元發行置于國際監管之下,促進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向多極化發展。提高金融市場運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動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四、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并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以確保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集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明顯加大,為此,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家庭補貼和救助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反周期調節和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重要作用,保持銀行體系充裕流動性,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五、要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可以看作是對美國巨額雙赤字、新興市場國家巨額雙順差所導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調整,隨著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的逐漸開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復雜,當前,要抓住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調契機,加快進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國的 戰略要素儲備體系;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技術、人才從發達國家大量溢出的機遇,加快引進我國亟須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要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六、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經濟體系中積累的問題在中國經濟體系中得到反映,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趨嚴重,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導致的內部失衡與國際收支盈余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導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國經濟宏觀失衡的基本特征,這種失衡和美國經濟的內外失衡方向相反、互為補充,共同構成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要素邊際收益的下降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強化,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的抗波動性。

綜上所述,危機是挑戰,也是機遇。發展中國家發展本國經濟必須辯證看待經濟金融的關系,應該認識到,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服務于經濟。國際金融危機帶給我們許多思考,以后面對類似的挑戰,我們應該能更好的趨利避害,最好能防患于未然,使我國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學東. 國際金融危機與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反思. 經濟研究導刊 ,2009(35)

[2] 李 成 馬凌霄:金融危機理論研究及其給我國金融安全的啟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6,4

猜你喜歡
國際金融危機思考
對影子銀行加強監管的國際金融法制改革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語用”環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地方財經高校開設財會類方向國際班初探
如何認識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
北歐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民生建設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20世紀以來的金融危機成因比較和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