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洪環境美學思想研究

2016-10-17 09:26張麗霞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葛洪道教

張麗霞

[摘要] 道教歷來的修煉思想中對環境有著特殊的要求,明確地將山水之好與宗教的修煉活動相聯系的,當推東晉著名的道教學者葛洪。他對修煉環境的選擇體現了以“道法自然”為原則,以“長生久視”為最終目的,以“神秘主義”為特質的環境美學思想。

[關鍵詞] 葛洪;環境美學;道教

[中圖分類號] B95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6)04—0067—05

Abstract:Selfcultivation in Taoism has long been in a special demand on environment. Ge Hong, a famous Taoist scholar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explicitly relates affection to landscape and religious selfcultivation activities. His choice of selfcultivation environment reflects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ough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mitation of nature” and “mysticism”, intending for the final purpose of “living a long life with good eyes and ears”.

Key words:Ge Ho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aoism

一引言

中國歷代,不乏愛好山水者,許多文人在失意的時候,往往縱情山水,從自然環境中尋求心靈的慰藉;還有不少高士,終生隱居于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這說明優美的自然環境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審美價值。一直以來,道教中人對名山大澤也都有著特殊的愛好,因為好的自然環境對修道者來說不僅可以陶冶身心,更是煉丹修道的最佳場所。道教中明確將山水之好與宗教的修煉活動相聯系的,當推東晉著名的道教學者葛洪。葛洪認為服食金丹是成仙的最主要途徑,其主要著作《抱樸子內篇》大量闡述了有關煉制、服用金丹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并指出煉制金丹對環境的選擇是一個十分慎重而關鍵的問題,筆者認為其對修煉環境的選擇體現了以“道法自然”為原則,以“長生久視”為最終目的,以“神秘主義”為特質的道教環境美學思想。

二“道法自然”:葛洪環境美學

思想的哲學根源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教理樞要、宗教哲學的最高范疇,根源于先秦道家。但老、莊著作中那種論“道”的抽象的哲學韻味被道教淡化了,而其中所蘊含的朦朧的范疇規定和難以捉摸的神秘色彩被道教吸收并加以強化,最終成為“神仙”的代名詞。在“道”論從道家到道教的轉化過程中,葛洪做出了卓越的理論貢獻。他在吸收借鑒先秦道家“道”論思想的同時對其進行了宗教改造,為神仙道教的理論化奠定了基礎。不僅如此,筆者認為他也為道教環境美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葛洪環境美學思想根源于先秦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觀點?!暗婪ㄗ匀弧笔恰独献印返闹匾軐W觀點?!独献印返幕舅枷胧恰暗馈?,把“道”視為超時空的天地萬物的根源,既有本體的意義,也含有規律的意義。

首先,就“道”作為本體意義上來說,“道”,“玄之又玄”,不是具體的認識對象,具有不可感知、不可把握的特點?!独献印返谝徽戮烷_宗明義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盵1](P1)說明“常道”是不能用名來稱謂的,是不可言說的?!拔岵恢涿?,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盵1](P14)“道”字并不是正式的名字,只是“字”,姑且代表“道”這個東西?!独献印氛J為作為本體的“道”是只能體會,不能言說的,并以“虛無”為其特征的?!耙曋灰娒灰?,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盵1](P7)“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說明“道”之為物,無形無象無聲無色,可知“道”不是感性知覺的對象,不是一個物體?!皬蜌w于無物”,是說“道”作為萬物的根本,實際上是“無物”,也就是“無”,所以《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1](P1)正因為“道”是無限性存在,沒有規定性,所以“道”就顯得十分奧妙,神秘。下面老子對“道”的描述更加玄妙,“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盵1](P12)《老子》這段對“道”的形容無非是想說明“道”不可把握、不可名狀的特點,但老子用“恍惚”、“窈冥”等詞,無不體現出“道”的那種變幻無窮以及朦朧的范疇規定,具有十分神秘的色彩?!肚f子》道論思想基本上承襲《老子》,但其關于“道”的描述中所蘊含的朦朧、神秘色彩卻更加明顯?!胺虻烙星橛行?,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盵2](P246-247)“道”創生天地萬物,超越于空間,無所謂“高”與“深”;超越于“時間”,無所謂“久”與“老”,神秘莫測?!肚f子》對“道”的描述更加突出了“道”博大精深、無所不包又不可言狀的“朦朧美”的特點。雖然老、莊的“道”論思想有明顯的朦朧、神秘色彩,但主要還是從哲學的角度進行闡釋。

葛洪吸收了先秦道家的“道”論思想并對其進行了宗教改造。葛洪以“玄”代“道”,在《抱樸子內篇》中開宗明義指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盵3](P1)葛洪將《老子》那里用作形容詞的“玄”改造成了名詞,作為他宗教哲學的核心范疇,成為一種本體性的東西?!靶北桓鸷楦脑鞛椤暗馈钡膭e稱,這就淡化了老、莊“道”的抽象的哲學韻味,強化了其中所蘊含的朦朧的范疇規定和難以捉摸的神秘色彩。這一特點在接下來葛洪對“玄”形象、生動的描述中就可窺見一斑。

眇眛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電馳?;蛸繝q而景逝,或飄滭而星流,或滉漾于淵澄,或雰霏而云浮。因兆類而為有,讬潛寂而為無?!?故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3](P1)

“眇眛”、“綿邈”、“倏爍”、“滉漾”、“雰霏”等詞對“玄”的形容,無不體現出朦朧美的特點。而這段描寫“玄”朦朧美的最后一句“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是說至高無上的“道”(也即“玄”),只能意會,不能用感官把握,只要體悟到了“道”之美,就其樂無窮。不論是老、莊的哲學之“道”還是經過葛洪改造后的道教之“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道”與生俱來的模糊性與朦朧性。從審美感知的角度來說,由于“道”朦朧性的特點,審美主體對“道”的把握自然也帶有一種審美意義上的朦朧性,這就構成了道教審美趣味的獨特性,即對于朦朧美和朦朧趣味的偏好。從道教環境美學的角度來看,修道人(審美主體)在名山大澤中修煉,不為世俗的物欲干擾,以非功利的、超凡絕俗的湛然心胸對自然山水審美,就進入了一種與自然山水互融的審美境況,從而也進入了至高的“體道”審美境界。而這種“體道”的審美境界實際上是修道者(審美主體)在對自然山水審美的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恍惚、朦朧的審美感悟。如葛洪在描述修道人在體“道”過程中的感受時云:“經乎汗漫之門,游乎窈眇之野。逍遙恍惚之中,徜徉仿佛之表。咽九華于云端,咀六氣于丹霞。徘徊茫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踐跚旋璣。此得之者也?!盵3](P2)這就將山水的自然美與修道者在體“道”過程中所產生的朦朧美趣聯系在了一起。

其次,“道”作為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來說,“道法自然”即指“道”遵照的是事物自身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大自然無疑集中體現了“道”的這一原則。而在自然環境中天地具有永恒的屬性,最能體現“道”的這一原則,所以莊子才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盵2](P735)天地之所以有“大美”,無非是“不言”、“不議”、“不說”體現出了天地按照自身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即“道法自然”的原則。按照道教美學的觀點,凡是符合自然的發展變化規律的就是美的。天地是“道”的產物,天地之美也就體現了“道”的大美。而天地之間的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金石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體現出“道”的這一原則,自然也是美的。通過分析葛洪的環境美學思想,對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對于大自然中的一切,或親近、或服食、或欣賞等無不體現出其神仙道教理論的核心思想,即要使自身像天地自然一樣永垂不朽。

三“長生久視”:葛洪環境美學

思想的宗教目的

葛洪將修煉活動的場所選為名山大岳之中,有比較深刻的現實意義。名山大岳就意味著好的自然環境,而好的自然環境意味著生態優良,不論從生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對修道者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也符合葛洪以長生久視為核心的神仙道教思想。

首先,從生理方面來看,生態優良就意味著動植物豐富,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場所。這對于作為宗教家的葛洪來說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為好的自然環境所富含的豐富的金石草木等可以供修道者服食或是作為煉制金丹的原材料,如:

桂可以蔥涕合蒸作水,可以竹瀝合餌之,亦可以先知君腦,或云龜,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死也。[3](P186)

取千歲蔂汁及礬桃汁淹丹,著不津器中,練蜜蓋其口,埋之入地三尺,百日,絞檸木赤實,取汁和而服之,令人面目鬢發皆赤,長生也。[3](P70-71)

取烏鷇之未生毛羽者,以真丹和牛肉以吞之,至長,其毛羽皆赤,乃煞之,陰干百日,并毛羽搗服一刀圭,百日得壽五百歲。[3](P72)

另外,依照現代醫學觀點,生態優良的自然環境還充滿著對人的生命有益的物質。如新鮮空氣中所富含的負氧離子,從客觀上來說也有利于人身體的健康,壽命的延長。有研究發現森林、高山、瀑布等地區所含的負氧離子的濃度最高,而高含量的負氧離子對人類來說具有強大的醫療和保健功能,負氧離子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內,可提高人的肺活量,使肺部增加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還可以鎮靜神經,使睡眠質量得到保證,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而清澈的山泉水,未受污染,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經常飲用可以增強機體活力,達到增強體質,防御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新鮮的空氣、清澈的泉水對修道者來說有凈化心靈的作用。美麗的自然風光仿佛清澈的泉水,洗滌著修道者心靈上的污垢,洗去有損健康的消極情感,這種對自然山水非功利的欣賞,就更加讓修道者強烈地體悟到生命本真的美,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其次,從心理方面來看,生態優良的自然環境,有益于人的精神健康。葛洪認為人之所以會死亡,是由各種欲望所造成的,“夫人所以死者,諸欲所損也?!盵3](P101)《抱樸子內篇·至理》開篇中就指出要想修道成功,就必須要遠離繁雜的世務,因為“榮華勢力誘其意,素顏玉膚惑其目,清商流徵亂其耳,愛惡利害擾其神,功名聲譽束其體”[3](P99)。人處在世俗社會中難免會受榮華富貴、聲名榮譽的誘惑,一旦被欲望纏身、縱欲逐利,就會“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根竭葉繁,則青青去木矣;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矣?!盵3](P99)欲望過度就會使身體疲憊不堪、神志散亂、元氣竭盡,最終導致生命流逝。為了避免勞神傷身,使壽命延長,葛洪提出應當遠離塵世,摒棄人間世務,在幽深遙遠、玄妙清凈之境韜光養晦,做到“韜鱗掩藻,遏欲視之,譴損明之色,杜思音之耳,遠亂聽之聲,滌除玄覽,守雌抱一?!盵3](P100)葛洪的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滌除玄鑒”《老子》通行本為“滌除玄覽”,馬王堆帛書本則作“滌除玄鑒”,當以“玄鑒”為是。葛洪看到的是通行本,故引作“玄覽”。。葉朗先生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指出“滌除玄鑒”在中國美學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它直接導引了審美心胸的建立?!皽斐b”有兩層含義,一是把觀照“道”作為認識的最高目的,一切觀照都要進到對于萬物的本體和根源的觀照,即進到對“道”的觀照,這就叫“玄鑒”。二是要求人們排除主觀欲念和主觀成見,保持內心的虛靜,人只有保持內心的虛靜,才能觀照到宇宙萬物的變化和本原,這就叫“滌除”。 [4](P38)對于修道者來說,在遠離人間社會的名山大澤之中靜心修煉,被優美的自然環境緊緊包圍,聽谷流清響,看鶯飛魚躍,嗅山間清凈之氣,怎不被這自然美景所愉悅。誠如葛洪描寫宛如仙境一般的美景時云:“和氣氤氳,神意并游。玉井泓邃,灌溉匪休?!描梦∥?,玄氣飄飄,玉液霏霏,金池紫房,在乎其隈?!盵3](P117)修道者由外在的感官愉悅轉化為內在的審美體驗,達到物我兩忘、與萬物融為一體的狀態,進而進入一種至高神秘朦朧的“體道”審美境界。

四“合丹當于名山之中”:葛洪環境

美學中的宗教神秘主義內涵

葛洪把煉制金丹的場所選在有山川林泉的自然環境當中,但是卻不認為大自然中所有的山川林泉都適合煉制金丹,對此,他提出了“合丹當于名山之中”的觀點。選址于名山之中是因為有“正神”居住其中,“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不但于中以合藥也。若有道者登之,則此山神必助之為福,藥必成?!盵3](P76)葛洪認為在名山大岳中煉制仙丹不單是因為可以躲避大的戰亂和災難,更是源于名山中有“正神”居住,可以獲得福祉,幫助金丹的煉成。相反,葛洪認為若選址在無名小山之中,不僅無益于煉制仙丹,反而會給修道者帶來災禍,“諸小小山,皆不可于其中作金液、神丹也。凡小山皆無正神為主,多是木石之精、千歲老物、血食之鬼。此輩皆邪炁,不念為人作福,但能作禍,善試道士,道士須當以術辟身,及將從弟子,然或能壞人藥也?!盵3](P99)因為小山不同于名山,沒有“正神”做主,大多是一些樹木和山石的精怪、千年的老妖和吸血的鬼怪,這些妖魔鬼怪有妖邪之氣,只會興災作禍,哪里還談得上煉制金丹呢?可見,在葛洪看來,同樣是山水,但是還是有等級之分的,通過其對自然山水的選擇不難看出葛洪的環境美學思想中富有深刻的宗教神秘主義特色。

葛洪“合丹當于名山之中”的觀點來源于古代山岳崇拜思想。山岳崇拜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主要表現形態之一,中國古人認為山中有神,自古以來有關山神信仰和山岳崇拜的記載就有很多。如《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至泰山封禪時,就有儒生議論稱:“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掃地而祭,席用葅稭,言其易遵也?!盵5](P1366)可知古人認為山中的草木都有神性,所以在進行封禪等宗教活動時,不得傷及山中的一草一木。在山岳崇拜思想中,越是有名的山岳,其山神的地位就越高;越是重要的神,則居住在越有名的山岳之中。以昆侖山為例,《山海經·海內西經》所記載的每一座山幾乎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以昆侖山最為出名,“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盵6](P38)《淮南子》也稱昆侖山為一座神山,“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 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盵7](P41)可知古人之所以對名山大岳崇拜是認為名山之中有“正神”居住的緣故。古代山岳崇拜還有一種觀念,即古人認為名山是借以溝通天上神仙的階梯,如古代帝王盛行在名山上進行封禪祭祀,“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5](P1355)因為古人相信這樣的宗教活動能夠達到與神靈交流的目的,祈求在天神靈的庇佑。道教繼承了自古以來的山岳崇拜的信仰,并加以發展,名山不僅是帝王借以溝通天神的階梯,同時也為修道者提供溝通神界的條件。道教創始之初,張道陵就曾學道于鶴鳴山,從此道教便與名山結下了不解之緣,賦予名山一種神秘的、有靈的、神通的性質。所以在葛洪的神仙道教理論中對環境的選擇有著特殊的要求,如他在介紹煉制金丹大法時,特地列舉了數十座可供煉丹的名山,有“華山、泰山、霍山、桓山、嵩山、少室山、長山、太白山、終南山、女幾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犢山、安丘山、潛山、青城山、娥眉山、緌山、云臺山、羅浮山、陽駕山、黃金山、鱉祖山、大小天臺山、四望山、蓋竹山、括蒼山”[3](P76)等,葛洪認為這些名山“皆是正神在其山中”,“若有道者登之,則此山神必助之為福,藥必成?!盵3](P76)對修道者 來說,更愿意在貼近神仙、類似仙境的名山大川中修煉,盡可能的接近神仙,力求得到神仙的庇佑,以達到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最終目的,而山水的自然美和神仙的神秘美,也就通過這個渠道統一起來了。

既然山中有神靈,修道者欲進山修煉,求得神靈保佑,不受鬼魅禍害,就要具備“入山之術”。葛洪說:“凡為道合藥,及避亂隱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禍害。故諺有之曰,太華之下,白骨狼藉。皆謂偏知一事,不能博備,雖有求生之志,而反強死也。山無大小,皆有神靈,山大則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無術,必有患害?!盵3](P229)修道之人進入深山修煉,勢必會遇到來自諸如猛獸、毒蟲、疾病等各個方面的危害,若修道之人在進山之前沒有充分的準備,就“不可輕入山也”。對此,《抱樸子內篇》中專門有《登涉》一章來解決這一難題。葛洪先是分析了修道者在山中修煉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危險,如“或被疾病及傷刺,及驚怖不安;或見光影,或聞異聲;或令大木不風而自摧折,巖石無故而自墮落,打擊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墮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蟲犯人,不可輕入山也?!盵3](P299)倘若修道者不能防御這些危害,生命尚且沒有保障,更何談煉制金丹,修道成仙呢?所以,葛洪在《登涉》一章中為修道者提供了較多的宗教性的避難方法,如“擇吉日佳時”、“帶符佩鏡”、“行遁甲之術”、“禁咒蛟龍法”等。此外,葛洪還為入山修道者提供了多種“入山符”,可以用之避免山中鬼魅和猛獸的傷害。修道者甘愿冒如此多、如此大的風險去“登涉”,顯然不是出于非功利的審美的需求,而是有著十分強烈的功利目的,即長生成仙。

選擇在絕跡幽隱的名山大川中修煉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為了符合道教秘傳的原則和神秘主義的美學觀。葛洪在闡述有關煉制、服用金丹的理論和禁忌時,特別強調對金丹的秘方以及煉制過程的保密?!白魉幷呷舨唤^跡幽僻之地,令俗閑愚人得經過聞見之,則諸神便責備作藥者之不遵承經戒,致令惡人有謗毀之言,則不復佑助人,而邪氣得進,藥不成也?!盵3](P75)煉制金丹的修道者選址幽靜僻遠之地,是為了避免讓那些不相信道術的世俗人看見、聽見后有誹謗、詆毀的言論,導致邪氣乘虛而入使得金丹不能煉制成功。并且煉丹所用的金石藥物都是十分昂貴,非一般人所能負擔,所以選址在幽靜僻遠、世俗人難以到達的地方,相對而言是比較安全保險的。從審美角度上來說,無非是“想讓此事的過程和氛圍盡可能地與‘金丹大藥的神圣、神秘、神奇合拍,試圖用虔誠信仰的力量排除世俗的一切干擾,最終通過‘金丹達到至美的神仙境界?!盵8](P143)金丹越是神秘,就越是美妙,修道人就越是向往;修道越是困難重重,修道者越是要克服艱險,去追求長生成仙的理想。這種神秘主義的美學觀為傳統的自然審美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宗教內涵。

五小結

葛洪環境美學思想是建立在其神仙道教理論基礎上的,體現了以“道法自然”為原則,以“長生久視”為目的,以“神秘主義”為特質的環境美學思想。從宗教方面來看,葛洪對自然山水的選擇和鑒賞是以“金丹大道”的煉成為最終目的的,有著濃厚的宗教特點,從現實意義來看,修道者在生態優良的自然環境中修煉,對自然山水的審美體驗,不論從生理還是心理方面對修道者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傊?,葛洪的環境美學思想是山水之自然美與修道之神秘美的統一,為傳統的自然審美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宗教內涵。

[參考文獻]

[1](魏)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上海:上海書店,1986.

[2](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

[3]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漢)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書店,1986.

[6]袁珂.山海經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7](漢)劉安等編著,(漢)高誘注. 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潘顯一等.道教美學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猜你喜歡
葛洪道教
淺述葛洪及其醫藥學
葛洪《神仙傳》修仙與養生保健
《醫心方》引錄《葛氏方》探析
道生萬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地方特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初探
道家道教研究
全國首次道教刊物座談會在延安召開
中國道教學院將于2001年改建教學樓
道教門派介紹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