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敘事視閥下的新聞編譯策略

2016-10-18 16:34姜鵬
科技視界 2016年22期
關鍵詞:貝克

姜鵬

【摘 要】本文基于夢娜·貝克的再敘事理論,分析《參考消息》的編譯文章中譯者為了抑制、強化或是修改原文中的敘事框架,如何在遵守新聞傳播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來運用具體編譯策略以達到符合國內受眾期待的譯文所。研究表明譯者采用夢娜·貝克提出的“加標記建構”、“參與者重新定位”、“選擇性建構”三種再敘事策略通過刪減、增補、重命名等手段來實現重新建構敘事框架的目的。

【關鍵詞】夢娜·貝克;再敘事;編譯

【Abstract】Based on Mona Bakers re-narration theory,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trans-edited news report in the to find out how do the trans-editors wield specific translat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suppress,underline and modify narratives embedded in the original texts and make the target texts readable without violat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news wri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editors use re-narrating strategies of“selective appropriation”, “re-positioning of participants” and“framing by labelling” proposed by Mona Baker, in which methods like omission, addition and changing name of certain elements in the text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frame narrative.

【Key words】Mona Baker; Re-narration; Trans-editing

0 前言

1989年,卡倫·斯戴汀將英文中的translating(翻譯)和editing(編輯)兩個概念融合,創造性地提出transediting(編譯)這個概念(Stetting,1989:371-382)。巴斯奈特指出:“編輯是所有新聞翻譯中關鍵的環節。不同于原文的文本大小、文體風格一般需要保留的文學翻譯,新聞翻譯中必須使用涉及到綜合、刪減手段的新聞編輯(Bassnett,2011:14)。此外,劉其中教授認為,新聞編譯是通過翻譯和編輯的手段,將用源語寫成的新聞轉化、加工成為譯語語言新聞的翻譯方法(劉其中,2009:204)。劉教授同時批評指出,很多媒體的編譯者出于政治取向的考慮,精心選取的材料通常是符合“本報”編輯方針的內容,而未曾選入的部分應該是有損國家形象、有違編輯方針的文字(劉其中,2009)。筆者認為,尊重客觀事實是新聞報道的最基本的原則,作為“二次傳播”的新聞翻譯同樣要以此原則為基礎,向國內的讀者呈現客觀的事實。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新聞媒體是各個國家、政黨的喉舌,不存在完全的客觀真實。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該國家、政黨的意識形態。Fishman對新聞的基本原則表述為“某件事如此是因為某個人說它如此?!庇纱丝闯?,新聞的原則因為權勢人物、機構的干預往往被扭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莫娜·貝克(Mona Baker)在她的著作《翻譯與沖突——敘述性闡釋》(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中將翻譯置于“敘事”的視角下研究,提出翻譯即是“再敘事”,并認為譯者能夠瓦解原文的敘事框架,并建構起譯者自己的“敘事”。

本文將以2016年5月《參考消息》對美國媒體關于中國報道的兩則新聞編譯為例,基于莫娜·貝克提出的“參與者重新定位建構”、“加標記建構”及“選擇性建構”三種主要的敘事策略,分析編譯者是如何重構原新聞故事中“西方中心主義”的霸權話語。

1 敘事及再敘事

不同于文學研究中的敘事,在新聞學中,羅伯特·恩特曼(Robert M Entman)對敘事的定義,即:設立敘事框架就是選擇、強調被認為是“事實”的部分,并使它們在用于傳播的文本中更為顯著,以此來引導受眾對某一問題的界定、因果解釋和道德評價(Entman,1993:52)。而本文中,美國媒體正是利用新聞敘事的這一特點來傳播“中國威脅論”等不利于中國形象的觀點。莫娜·貝克在她的著作《翻譯與沖突——敘述性闡釋》(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中提出了四種敘事類型:本體敘事、公共敘事、概念敘事及元敘事。公共敘事是指在社會或者大于個體的如家庭、宗教、教育機構、媒體甚至國家等組織傳播并被接受的敘事。(Somers and Gibson:1992)。美國媒體的敘事正是代表了美國社會的公共敘事,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客觀的,因為它是在美國各個組織乃至整個國家被接受的。但是,中國讀者所能接受的敘事與美國的公共敘事不一致,這就需要譯者在此時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發出自己的聲音,積極捍衛話語權而不是被動的轉述原文。貝克將翻譯視作一種敘事框架建構的重要途徑,人們可以借此可以研究編譯人員是如何強化、弱化原文的敘事特征,如何通過敘事的框架來影響社會現實的建構。她認為翻譯是一種再敘事活動,“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總是以某種形式在參與建構和傳播敘事及話語——有的是通過敘事積極地促成和平,而有的則是通過敘事挑起沖突”,并提出了選擇性建構、參與者重新定位建構、加標記建構和時空框架建構等四種策略。在本文案例當中,《參考消息》使用最多的再敘事策略是“參與者重新定位建構”、“加標記建構”及“選擇性建構”。

2 再敘事策略

2.1 選擇性建構

選擇性建構是“通過刪減、補充的方式來抑制、強化或者說明源語句中乃至句子所在的源文本中的敘事”(Baker 2006:112)。由此,選擇性建構是顯性的所以是最能夠被直觀的觀察到編譯者在處理文本過程的自身的積極參與。

例1:原文:Chinas Most Dangerous Enemy Is Global Public Opinion

Globally, there is a marked shift in security concerns coming from Chinas increasing economic might and willingness to exercise it. Many see Chinas accomplishments as a laudable outcome that has benefited the world. But the majority of Americans see Chinas economic rise as a threat to their countrys global stature. Europeans are less preoccupied with power politics, but share Americas worries that Beijing may try to propagate its own style of development and values. There is generally less apprehensio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but views var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proximity and colored by history.

Ironically, the Chinese people do not see the United States so negatively, with various polls showing that their sentiments include considerable admiration for American ideas, customs and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s.

(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2016年5月3日)

譯文:中國最危險的敵人是全球輿論

文章稱,從全球來看,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動用這種實力的意愿使得安全憂慮發生了明顯變化。許多人認為中國的成就是造福世界的,但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崛起對美國的全球地位構成了威脅。歐洲人不那么受到強權政治的困擾,但他們和美國人一樣擔心北京可能會試圖宣揚自己的發展方式和價值觀。

(2016年5月5日《參考消息》)

正如前文所述,編譯者會通過刪減的方式來重構原文敘事。上述例子原文劃線部分在譯文當中并未被譯出,除了考慮到中西方新聞報道風格方式差異,譯者也體現出在面對消極或敏感新聞時應當慎重處理的態度,防止被動的轉述原文。原文作者通過對比的篇章技巧試圖構建美中是一個“優秀者和平發展者”和一個“新興崛起威脅者”的關系。巧妙的使用美國民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看法以及中國民眾對美國發展的正面看法來將作者自身置于敘事之外,使報道表面上客觀。而從文章看來,作者在對中國民眾對于美國的觀點上并無依據,甚至作者可能僅僅是為了比較而憑空捏造?!秴⒖枷ⅰ返淖g者敏銳的看出原文作者的敘事,并在譯文中刪減了劃線部分。

2.2 加標記建構

加標記建構指的是“任何使用某一詞項,術語或短語來區別一個人,地點,事件以及其他在敘事中的重要成分的邏輯過程”(Baker,2006:122)。加標記建構通常以競爭命名來實現,“只要存在競爭的群體或傳統,那使用某一命名就是對于該名稱的政治、社會正統性的宣稱同時也否認了該名稱的競爭命名”(Alasdiar MacIntyre,1988:378)。簡言之,加標記建構即對同一人或物的不同的命名,重新命名是各個不同敘事的產物,同時也是建構、維系或改變特定敘事邏輯,從而建構自我和他者身份的手段。例如,對“珠穆朗瑪峰”的命名,一些西方媒體仍采用“埃佛勒斯峰”來命名,這其中隱含了西方殖民主義的思想。因此,譯者在對此類敏感人或事物的命名中要警惕起來。

例2:原文:Does this century still belong to China?

It is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century, and while until recently talk has been about booming growth in the upstart country across the ocean...... (美國《福布斯》[Forbes]2016年2月11日)

譯文:美媒認為21世紀仍將是“中國世紀”

新世紀才開始十幾年,而最近當人們言必談及大洋彼岸那個新貴國家的急速經濟增長時……(2016年2月15日《參考消息》)

在例2中,《福布斯》的新聞敘事多次出現耐人尋味的反諷敘事策略。文章中對經濟崛起的中國的一個命名“upstart country”體現了一種諷刺的效果。Upstart在英文中具有很明顯的貶義,本指“突然得勢顯得自命不凡之人,體現出一種愚蠢傲慢姿態?!边@樣一種對于中國經濟崛起的態度并不能表現出客觀事實,更加不是中國在和平崛起道路上的本質,這是原文作者出于中國“威脅論”的主觀的扭曲態度。譯者在這時采用“新貴”這樣一種中性詞瓦解了原文的敘事,并且客觀的呈現出中國經濟在當今世界的地位,即持續增長,有能力幫助他國。

2.3 參與者重新定位

貝克認為,“任何互動中的參與者都擔任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參與互動,因此對于該事件和其他參與者都處于不同的位置……”(Baker 2006:109)。在翻譯中重新定位的方式具有開放性,包括人物,語篇中特定詞句甚至時空的重新定位。所以譯者可以通過操控指示詞、表述詞等,重構譯者與讀者、譯者與其他參與者的關系,可以疏遠或拉近受眾與文本的距離。參與者重新定位的方式主要有兩張:一是,“借用外圍文本重新定位”,如新聞中的正副標題、文中注釋、新聞來源、發稿人、發稿時等,利用這一功能。二是,“利用嵌入文本進行文本內的重新定位”。

例3:TT:Does This Century Still Belong To China?

(美國《福布斯》[Forbes]2016年2月11日)

ST:美媒認為21世紀仍將是“中國世紀”

(2016年2月15日《參考消息》)

例4:原文:Opinion polls show that most Americans worry about Chinas increasing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ink China is untrustworthy.

(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2016年5月3日)

譯文:文章稱,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對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感到擔憂,認為中國不值得信任。

(2016年5月5日《參考消息》)

上述兩個例子中的譯文中都分別增加了“美媒”,“文章稱”,這樣的顯性文本強調了譯者與原文作者,讀者和原文本的關系。一方面,譯者能夠客觀的傳達原文的內容;另一方面,譯者也能將自己置身敘事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強調該敘事是原文作者的敘事,能夠留給讀者更多理性的思考空間。編譯者能使自己處于敘事之外來引導讀者對原文的理解,重新定義敘事者與讀者的關。

例5:原文:Diamond too small?Chinese marriage proposals are SO

over the top.

Since he wasnt hurt, he went through with the proposal. When he finally went down on one knee, Gou rejected him. People were divided over the stunt being romantic or vulgar.

(美國《今日美國報》[USA Today]2016年5月31日)

譯文:中國男性正采取“花樣求婚”浪漫還是庸俗?

當他終于單膝跪下時,卻遭拒。該男子此舉是浪漫抑或庸俗,人們莫衷一是。(2016年5月31日《參考消息》)

例5譯文采用的是文本內重新定位,內嵌文本使敘事保持連貫和流暢,能減少干擾讀者的閱讀。新聞文本的“嵌入文本”主要是通過詞匯、語域及時態變化來重新定位參與者之間、參與者與敘事間的關系。譯文中劃線詞stunt的意思是“旨在引人注意的噱頭”屬于特技舞臺的語域。而譯文劃線部分“此舉”是中文中常用的詞語,無明顯的語域特征,屬于中性詞,沒有太多的感情色彩的參雜。很明顯原文是想透過各類語域不對稱的詞語用在求婚這樣神圣的舉動中,以達到諷刺現在中國年輕人的輕浮、草率?!秴⒖枷ⅰ返淖g者通過自己創造性的編譯手段,利用合理的重構敘事策略客觀的傳達出原文的意思,使得讀者與原文的關系并不蘊含武斷批判關系,留給受眾來接受。

3 結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聞傳播已經成為各國間信息傳遞的重要媒介,而新聞編譯就屬于其中重要的橋梁。新聞編譯者此時不僅承擔了傳播信息的責任,還肩負著穩定、維系國內信息的客觀、公正的責任,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對國外媒體報道的風格有一定的了解,更應該熟悉其敘事風格,這樣才能做到不被外媒“牽鼻子走”,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基于《參考消息》對西方新聞媒體的實例分析,不難看出編譯者在編譯過程中能夠參與到事實的建構中,而不是一味的屈服與國外媒體的霸權話語。但不難看出譯者在有些方面還有欠缺,筆者在對各大國外媒體發表的涉華新聞分析后發現,《參考消息》編譯者在抵抗異質聲音時,對于某些尖銳的話題,涉及到政治經濟的敏感話題采用的是完全回避的態度,不可否認在話題選擇方面也體現著敘事的建構,但是作為一個包容的大國,中國及其民眾可以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斷。因此,譯者不用刻意回避某些熱點話題但又涉及到對中國不公正批評的報道,這更能體現出新聞的客觀性。

【參考文獻】

[1]劉其中.漢英新聞編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Stetting,K. Transediting--A New Term for Coping with the Grey Area between Editing and Translating[C].In:Caie,G.et al.eds. Proceedings from the Fourth Nordic Conference for English Studies.Copenhagen:University of Copenhagen,Department of English,1989:371-382.

[3]Bassnet,S.Bring the News Back Home:Strategies of Acculturation and Foreignisation [J].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5,6(2):120-130.

[4]Baker,M.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M]. New York:Routledge,2006.

[5]Fishman,M.Manufacturing the New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

[6]Entman,R.M. 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3(4):51-58.

[7]Somers,Margaret.Narrativity,Narrative Identity,and Social Action:Rethinking English Working-Class Formation[J].Social Science History(4)591-630,1992.

[8]MacIntyre,Alasdair.Whoes Justice?Which Rationality?[M].Notre Dane I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8.

[9]程維.敘事學視閥中的新聞編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貝克
神秘符號與天文學事件——再探哥貝克力遺址
貝貝克Populist餐吧
別了,R2-D2
嗚嗷,怪獸登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