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農村欠發達地區信仰現狀與強化途徑淺析

2016-10-21 21:11黃東梁
華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信仰

黃東梁

【摘 要】長期以來廣大城市地區都是各種思想意識形態相互沖擊與反沖擊、相互滲透與反滲透的前沿陣地。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就是陣地的大后方,大體上農村地區的思想意識形態仍然比較“單純”,這對于保持黨在農村地區“信仰”的主體地位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就實際的情況來看,當前對農村地區的信仰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其重要的地位相比還遠遠不夠,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發展的失衡,“三農”問題越來越突顯出來,因此在農村地區加強信仰建設同時積極引導信仰向“正方向”發展就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信仰;農村問題;農村扶貧;農村穩定

一、農村欠發達地區信仰現狀及問題

在農村農民是“信仰”的主體,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信仰”的對象,廣大農民對這個目標的實現具有強烈和堅定的信念并成為其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動力。因此,信仰在這里主要是指理性信仰:讓農村更美好、農民更幸福、農業更發達。農村欠發達地區存在的信仰問題與其他發達或者較發達地區相比具有很多共性,同時也具有些許個性。其主要共性特點是:信仰混亂、信仰缺失、信仰脫節;其個性是:理性信仰的水平較低。

(一)信仰混亂

在農村欠發達地區,信仰主要以三種形式存在:宗教鬼神、物質金錢、理性信仰。同其他地區一樣,農村欠發達地區同樣沒有一個主導型的信仰,表現出多種相互交錯影響的信仰共同存在,而這對于提高農村地區的理性信仰水平并使其處于主導地位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二)信仰缺失

信仰缺失主要從價值觀角度來看。信仰缺失不僅是沒有信仰,沒有理性信仰仍然是信仰缺失的表現。信仰缺失與信仰混亂是相互加深的,信仰缺失往往伴隨著信仰混亂,平時其負作用沒有特別的凸顯,但是一旦遇到變故轉折則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以及難以估量的損失,并且它與信仰混亂一樣會嚴重的削弱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信仰脫節

信仰脫節在我國普遍存在,農村亦是如此。信仰脫節主要是從信仰脫離社會集體、脫離國家人民、脫離現實責任、脫離行動及主流價值觀等方面講的。信仰的脫節必然會造成信仰缺失與信仰混亂并使其程度加深,信仰脫節也會成為社會秩序、生活秩序混亂的思想誘因。農村欠發達地區信仰脫節的情況,與長期以來這些地區落后的經濟生活狀況以及低水平的文教現狀是分不開的。

(四)理性信仰水平低

理性信仰應是在理智的前提下,對于崇高的理想、價值觀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實現始終保持著堅定而崇高的信念,并對信仰主體的思想行為起著積極的向導作用,廣泛存在與個人和社會中的精神活動和社會現象。而在農村欠發達地區同時存在著信仰混亂、信仰缺失與信仰脫節這三種情況,必然也就造成了這些地區的理性信仰水平很低的現狀。

二、農村地區信仰問題出現的原因

農村欠發達地區的信仰問題集中于四個方面:信仰混亂、信仰缺失、信仰脫節與信仰的科學化水平較低。

(一)基層民主與政治參與程度低

習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們要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農村的基層政權制度以及運行規則在很多地區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多數地區更是走走形式。村民自治體制仍有很多可依改善的地方,如果解決不好,往往會造成黨和政府在基層群眾中的影響力下降,甚至會對黨和政府失去信心和信任、對整個社會充滿不滿,更不用談其理性信仰水平的提高。

(二)經濟發展滯后

農村經濟由過去的單一的小農制經濟開始越來越多的向市場化的經濟轉變,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開始涌現,在部分地區開始走上發展旅游觀光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道路等。不可否認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和事業取得了長遠進步和巨大成績,但是在部分欠發達地區問題也很嚴重。經濟方面的因素始終是廣大農民群眾關注的首要和基礎問題,所以也是影響農村地區理性信仰建設的首要和基礎因素。

(三)文教及社會保障水平低

農村欠發達地區的文化及教育師資水平依舊處于較低水平,其狀況急需改善?!拔幕敲褡宓难},鄉村是文化的母體。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從硬件上加快了農村走向城鎮化的進程,文化卻相對滯后,且原生態的農村文化日漸衰落。雖然由行政主導的城市文化“反哺”農村的文化傳播活動,不斷為農村輸送文化新氣象,引領和推進著農村文明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自上而下的“送文化”,只是暫時性地緩解了農村社會精神生活的困乏,無法實現常態化發展,并且還常常使農村的內生文化被遮蔽甚或壓抑。致使國家花大力氣進行籌劃、主導和推動的農村文化建設,往往無法落地生根。一旦國家力量從鄉村社會撤退,其所輸送的文化甘露便很快干涸,農村的文化建設則難以為繼,中華民族的文化大發展、榮就會淪為理想中的烏托邦”。

同時,在社會生活方面:農村居民及外出務工人員的各項權利的保障、農村的空巢現象、農村醫療衛生、養老保險等相關制度的亟待完善,都是影響農村理性信仰水平高低和價值觀取向的重要因素。

三、當前形勢下在農村地區強化信仰的重要性

(一)黨的信仰與農民群眾的理性信仰有內在一致性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習近平總書記定義“中國夢”--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而且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爸袊鴫簟钡谋举|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而廣大農民群眾的理性信仰亦是其中之一,代表了八億農民的美好期望,其實質與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并不沖突反而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因此幫農民群眾實現其理性信仰也是強化黨在農村信仰存在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二)加強黨在農村地區的信仰建設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2012年12月29日,十八大閉幕后一個月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曾指出:“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庇纱?,可以清晰的看出農村在全面小康社會的戰略布局中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實現經濟物質方面的小康同時也包含精神信仰方面的“小康”,同時農村地區理性信仰水平的提高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支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和必然結果。

(三)加強農村欠發達地區的理性信仰建設事關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

從內因的角度來看:首先,強化農村地區的科學化信仰關系到黨在農村地區的影響力、控制力。其次,強化農村地區的科學化信仰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強化農村地區的科學化信仰有益于更多的居民擺脫盲目的封建迷信,從而更多地專注于科學文化。最后,強化農村地區的科學化信仰與解決“三農”問題相輔相成。

從外因方面來說: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平等”也開始大量涌入中國,對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形成了劇烈沖擊。如果不加以重視、如果不能扭轉這種不良趨勢勢必會在不久的將來對黨和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信仰保衛戰是一場看不見的、持久的戰役,所以在農村地區特別是農村欠發達加強理性信仰教育就很有必要。

四、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

影響黨在農村地區理性信仰建設的因素主要集中于:經濟、政治、文教、社會保障以及外來因素方面,所以解決這些問題也要從這五方面入手:

(一)促進經濟發展,減少貧困是基礎

在任何時代與地方,經濟的基礎性與決定性都不曾改變,所以解決農村地區的問題都應以解決經濟相關的基礎問題和減少貧困為首要任務和基本立足點。

發展農村地區的經濟提高農民的收入關鍵還是要從“農村”、“農民”、“農業”這三個方面找突破點,促進“三農”的現代化。首先,應以提高和培養農民以及外出務工農民的基礎生產技能為主,強化其增加收入的本領以及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使之適應并且不落后于社會。其次,要促進農業的現代化,政府應派駐專業人員進行實地的農業環境考察以便根據當地的實地環境與情況制定可行的農業發展方案或者第三產業發展方案,同時要杜絕“瞎指揮”與“一刀切”。再次,建立涵蓋農村地區的“大數據”網絡,及時發布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并給予準確的走向預告用以指導當地農產品的生產計劃;同時為農業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政府保障和便捷服務。

(二)推進基層民主建設,擴大政治參與是保證

政治參與以及社會公平公正的實現離不開基層民主制度的切實貫徹,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村民的政治參與度都很低需要提高,原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實施過程以及“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過程。

“自上而下”的制度實施過程其主體是基層黨委和村委,其客體是廣大村民,其途徑是基層民主制度,這個過程如果過多占主導或者實施不當就會嚴重的阻礙基層民主制度的實施完善與發展?!白韵露稀钡恼螀⑴c過程其主體是廣大村民,其客體是基層公共事務,其途徑是基層民主制度,這個過程在基層民主過程中應該占主導并且在堅持制度的前提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創新與完善,這樣才能保障“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才能對基層黨委和村委形成良好和有效的監督、才能保障中央政策的有效實施,從而達到黨和國家政策與基層民眾對美好生活信仰的一致性。

(三)提升教育文化水平是支撐

實施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以來,農村以及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相對于之前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農村中小學教育也面臨諸多問題。同時,農村欠發達地區的公共文化建設水平也很低,部分地區幾乎沒有相關的公共文化設施。農村文化的發展需要“硬件”與“軟件”雙管齊下,圍繞“農民”這個核心。硬件就是各種公共文化設施,軟件就是各類文化知識信息,在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農民的需要作為建設的標準之一,使其成為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而不是一個單向的灌輸任務,注重文化引導農民群眾建立理性的信仰。

(四)完善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體系是重要途徑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衛生制度才能為農民提供強有力的生活和生產保障,從而減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情況,讓農民群眾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與黨和國家建立其牢不可破的信任。

(五)完善農村涉外法律法規是重要方法

農村的穩定無疑與作為主體的“農民”直接相關,而這也直接關系到整個中國的長久穩定與社會和諧。至今,西方國家仍然沒有放棄對我國的各種滲透特別是思想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滲透,部分西方國家開始把滲透的目標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為此,應加快建設和實施針對農村地區的涉外條例和法案,更加著重監控和審查外來人員以及其者雇傭和扶持的人員在農村的各項活動,充分發動群眾的力量進行監視和反制,在群眾中宣傳各項相關的法律法規,主動出擊打擊各種滲透和間諜破壞活動,確保農村的穩定和長治久安。

總之,強化農村地區的信仰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且必須的任務,只有認清形勢、立足實際、做到未雨綢繆才能防止臨渴掘井的狀況的發生,才能引導廣大農民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和理性的信仰,才能保障農村地區的長治久安與和諧穩定,才能很有力的支撐城市地區的“信仰之戰”獲得勝利,為整個國家的改革、發展、穩定以及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穩定的大后方。

參考文獻

[1] 王玉平.培育農村文化發展的內生機制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5(05).

猜你喜歡
信仰
信仰
信仰
漫畫
信仰是一種力量
信仰
信仰是什么
自由與信仰
論教師的教育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