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型社會”視角下區域綠色創新能力評價及對策

2016-10-22 11:09張玉雙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兩型社會效率評價因子分析

張玉雙

摘 要: 在“兩型社會”視角下評價綠色創新能力,對于構建區域綠色自主創新系統和循環經濟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诃h境與資源的約束,從“兩型”可持續創新能力、創新資源能力、產出能力、轉化能力和保障能力對綠色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分析,結果表明,綠色創新能力呈明顯東高西低的區域差異和省際集聚的區域特征。為此,應基于評價結果,結合區域實際情況,提升區域綠色創新能力。

關鍵詞: 兩型社會; 綠色創新能力; 效率評價; 指標體系; 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24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在資源環境約束前提下實施區域創新驅動戰略是衡量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主要依據?!皟尚蜕鐣奔茸鳛橘Y源要素和載體要素市場實現的約束系統,又作為自主創新系統構建的重要內容,建立了資源、環境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之間的聯系紐帶,為協調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思路。[1] 筆者認為在“兩型社會”視角下對區域綠色創新能力進行準確評價,研究它們適應和融合程度對建設生態型區域自主創新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政策參考價值。

隨著資源稀缺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眾多學者將研究焦點逐漸從單純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系統轉移到研究綠色創新能力的關系上。早在1994年,Braun和Wield就提出區域綠色創新能力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所使用的技術和工藝,以及生產出綠色產品的能力。[2]隨著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的深入,對綠色創新效率評價的實證研究得到了廣大學者關注。張江雪、朱磊基于綠色增長對技術創新的約束,運用DEA模型對我國2009年的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了環境因素有利于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提高的結論;[3]畢克新、王禹涵則從制造業FDI流入的視角,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得出FDI流入對其綠色創新能力有促進作用;[4]周力對中國綠色創新使用面板數據進行空間計量分析發現資源稟賦與綠色創新之間存在良性互動;[5]韓晶則運用層次分析法和DEA方法測度了中國區域綠色創新效率。[6]雖然諸多學者針對綠色概念與創新效率進行研究,但大多是針對資源約束和環境因素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層面進行展開,沒有考慮資源和環境因素既是創新的投入要素也是其產出要素,且研究方法大多采用的是非參數評價方法和空間計量分析,難以反映資源約束與環境因素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度和協調性。為此本研究試圖通過因子分析法來考察創新能力各個要素的綜合作用,并原創性地將“兩型”可持續能力納入其中來探究區域綠色創新能力水平,為“兩型社會”和區域綠色創新系統的融合、構建提供參考依據。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研究方法選取

(一)指標選取

在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方面,我國學者提出了諸多針對31個省、市、自治區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小組每年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從知識創造能力、知識獲取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及創新績效五個方面來構建指標框架得到了學者的廣泛認可。筆者借鑒以往相關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結合“兩型社會”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要求對省域數據指標進行取舍,分別從“兩型”可持續能力、投入能力、產出能力、轉化能力、保障能力中選了13個極具代表性的指標對其進行評價。如表1所示。

1. “兩型”可持續能力。在創新體系框架的構建中,學者往往很少考慮可持續創新能力,尤其是資源友好能力和環境節約能力。技術創新低碳化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節能減排的技術創新模式。為此,生態效率是反映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資源承載力與環境治理效果是衡量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創新能力是實現“兩型社會”的主要途徑。若忽視資源環境在創新能力所起的作用則難以全面反映綠色創新能力,將可持續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指標納入其中,更能體現其全面性、科學性、合理性。

2. 創新資源能力。創新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及物質資源。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是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它在一定程度是體現自主創新能力強弱的主要依據,承載了其發展趨勢和可能的作用空間,且基礎領域的原始性創新大多數源于其資源投入能力,為此人力、財力及物質投入強度可衡量綠色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3. 創新產出能力。產出能力的形式主要包括論文、著作、專利和專有技術等。專利是前期創新活動產出和后續創新活動的階段性體現,是技術成果商業化的主要源頭;論文是科技成果產出以書面形式展現的潛在狀態。因此,將論文數與專利申請量作為測度綠色創新產出能力的重要指標。

4. 創新轉化能力。創新轉化是對創新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通過知識溢出和技術擴散途徑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的活動,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從知識溢出能力和技術擴散能力兩方面進行考察,更能體現創新轉化能力的活躍度。

5. 創新保障能力。良好的融資能力與寬松的創新環境是創新保障能力的主要體現。融資能力是創新投入的重要支撐,政府支持是營造濃厚創新氛圍的主要組織者,從政府支撐能力與融資能力來衡量創新保障能力更為直觀、科學。

(二)研究方法選取

綠色創新能力的測算方法很多,研究者采用的測度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關聯矩陣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分析及熵值法等。測算方法各有優劣,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分析基于人為確定權重前提下進行評價,帶有主觀色彩;因子分析和熵值法則基于指標本身對總體的重要程度來客觀確定權重。筆者基于評價結果可靠、直觀、科學、可操作性較強等方面考慮,選定了因子分析法。此方法不僅能綜合考量綠色創新能力的各個影響因素,避免人為主觀偏差,且能整理歸納出各個因素的綜合因子,使評價結果更具參考性。

三、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比較分析

本文數據全部來源于2014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研究對象為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由于西藏統計數據嚴重缺失,無法通過有效手段彌補,故剔除西藏。

運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原始處理及分析,在 Bartlett球形檢驗中,Sig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5%;KMO值為0.71,適合做因子分析。提取因子個數時,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提取出三個主因子,主因子貢獻率是指該因子反映原始指標的信息量,三個主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72.997%,即前三個主因子涵蓋了分析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可以充分反映出自主創新能力的綜合信息。

為了便于對因子載荷做出合理解釋,可以進行正交旋轉處理使其結構簡化。由于考慮到原始數據可能存在正相關,故采取方差極大斜交旋轉。由表2可見,第一個因子主要與研發人員占比、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比、研發機構數、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我國科技論文數、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指標有關,反映的是創新人力、經費、設施及科技成果轉化前期創新元素,可稱為創新基礎條件因子;第二個因子主要與專利受理數、國外技術引進合同成交額、一般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率、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增長率有關,可稱為綠色效益綜合因子;第三個因子則主要承載了高新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占比、政府資金占比及其他融資資金占比等指標,可稱為產出外部影響因子。

以主因子特征值貢獻率為權重加權計算因子總得分,可得出各省自主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如表3所示。

從各個區域得分排序來看,基礎條件因子得分與綠色創新綜合因子得分呈現高度一致性,基礎條件的投入強度直接影響著創新效率水平。產出外部影響因子得分則與創新綜合因子得分呈反比,這表明綠色創新效率水平較高的區域,其科技經濟產出受良好的創新環境和自主品牌效應支撐,對政府扶持資金和對外融資的依賴性不強。

綠色效益因子排序總體符合綠色創新能力的綜合水平,說明自主創新行為對經濟效益及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能形成良性互溶的循環互動機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江蘇、浙江位居前三,北京卻位居第四。北京位于京津冀發展中心,由于前期經濟社會發展忽視了資源環境容量承載力,導致如今成為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較為尖銳的地區,綠色創新能力也受到了嚴重影響。

綜合各個地區區域在綠色創新綜合因子得分結果,本文將其劃分為四類:第一類綜合得分區間在7.13-36.2之間,包括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重慶、天津、山東,為創新領先型區域;第二類得分在4.3-6.93之間,包括湖北、海南、福建、遼寧、陜西、四川、湖南,為創新優勢型區域;第三類得分在2.14-4.25之間,包括安徽、吉林、黑龍江、河南、寧夏、山西、江西、河北,為創新發展型區域;第四類得分在0-2.09之間,包括甘肅、新疆、廣西、云南、貴州、內蒙古、青海,為創新后進型區域。具體區域分布如圖1。

結合綠色創新能力評價的區域分布圖(圖1)可以看出,綠色創新能力呈現明顯的東高西低的區域差異且呈現省際集聚效應。創新領先型區域基本被東部省市囊括,其中以北京為代表的北部沿海地區作為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中心,創新資源豐富,承載著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主要任務,是我國優質創新資源集聚地和高端創新成果擴散中心。以廣東、江蘇、浙江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區域綠色創新能力領先歸功于對外開放度和民營經濟的創新發展,活躍的市場經濟支撐了“雙創”氛圍。不得不提的是重慶,在綠色創新能力評價中得分領先,與其活躍的協同創新合作不無關系。然而,北部沿海地區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能力與東部沿海地區還存在一定差距。綠色創新優勢區域主要集中在教育創新資源豐富的四川、陜西及長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和東部沿海的遼寧及福建、海南。其中,四川、陜西、湖北、湖南是我國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較為集中的區域,受地理位置限制其對外開放程度不及沿海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存在差距,因此,其自主創新能力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是技術內源供給的支持。[7]創新發展型區域有一個共同特點,其區域位置大多處于領先區域與優勢區域的“夾層帶”,且綠色創新的載體(高校、科研院所)等各創新構成要素都未形成突出優勢。黑龍江、吉林東北老工業基地由于前期資源環境承載力過度透支導致綠色創新能力后勁不足。區域后進型區域都集中在綠色創新能力最薄弱的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基礎薄弱難以形成與創新能力良好互動的局面,且科技資源自由市場流動,致使無論從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方面都難以支撐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基本需要。從綠色創新能力的區域分布來看,除了甘肅省創新資源較為集中外,其他省份都較為薄弱。

四、相關啟示

構建完善的區域綠色創新系統是提高區域綠色創新能力、破解資源環境壓力的關鍵一環,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隨著區域一體化合作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各地區要拓寬創新目標,從單純關注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把綠色自主創新作為實現“兩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重視科技創新、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樹立良好的科技創新導向,并深度推進區域科技分工?!皟尚蜕鐣敝协h境和資源的雙重制約對綠色創新能力有著其他因素不可比擬的至高要求,在其約束條件下我國綠色創新能力呈現出顯著的省際集聚區域特征,為此應因地制宜,根據區域綠色創新能力水平及當地具體情況合理進行創新戰略部署。

(一)創新領先型區域:深度推進綠色技術成果轉化

以北京為首的北部沿海地區應注重基礎研究和高端技術突破為主,力爭培育出國際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擴大技術的對外輻射能力,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改善提供技術支持。為此如何深度推進綠色技術成果市場化產業化,將研發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優勢是北部沿海地區的首要任務。北部沿海地區應注重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動態協同度,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衡量今后城市發展的主要標準。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三大城市群的集聚區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嚴重導致霧霾天氣持續,空氣質量下降,其碳排放量一直位居前列是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資源型”嚴重缺水及人口、產業、交通、生態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資源環境承載力超負荷,為此須打破行政壁壘約束,充分發揮學研優勢,通過知識創新擴散機制加速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升級生態綜合治理技術,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時,利用國內一流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最新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解決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問題,構建綠色創新的良好循環機制是主要出路。

(二)創先優勢型區域:綠色技術推廣與活躍創新個體應用相結合

相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的自主品牌的構建、對關鍵技術掌握和如何實現與資源能力、載體能力的結合則是該地區的重大課題。創新優勢型區域應充分發揮內生技術支持作用,注重綠色技術供給與活躍的創新個體有效結合。

1. 扶持民營科技企業,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創新氛圍活躍,為此應鼓勵有條件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校辦企業和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轉制為民營科技企業。推進落實《科技部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引導民營企業研發領域向綠色產業傾斜,加大對綠色創新類民營科技型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的支持扶持力度,為高成長性民營科技企業上市開辟綠色通道,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結構,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2. 拓展多渠道融資渠道,支持企業綠色研發投入。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是評價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國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偏低,僅僅約為跨國公司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只有大力增強企業綠色研發投入才能促使企業成為真正的綠色技術創新主體。東部沿海地區市場化水平較高,社會資本流動性強,因此利用資本市場支持企業綠色科技創新的投融資需求,企業應重視研發資金投入的長效性和針對性,重點提高綠色研發經費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研發經費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與此同時,政府應進一步落實好財政、金融、人才等各方面優惠政策,從而保障企業綠色研發投入規劃得以順暢實施。

3. 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綠色創新氛圍,為活躍創新個體與創新環境有機融合提供有利條件。

(三)創新發展型區域:協同創新綠色技術合作

創新發展型區域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創新領先型區域與創新優勢型區域夾層帶,為此協同創新機制的完善與該區域資源和載體優勢完美結合,是綠色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的有效路徑。發展思路應遵循“左右逢源”來支撐本地優勢產業發展進而成功實現轉型,帶動整體區域綠色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發展型區域應打造區域合作有效載體,對接臨近優質資源,力爭通過協同創新的有效途徑縮小與沿海地區的差距,進而帶動區域綠色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1. 統籌全局,從“鼓勵自主創新”向“鼓勵區域間協同創新”轉變。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應及時轉變提升區域綠色創新能力的思路和模式,從“鼓勵自主創新”向“鼓勵區域間協同創新”轉變。[8]一是結合當地具體情況,積極研究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區域間協同創新成功案例,借鑒和推廣適合當地的先進做法。二是在協同創新的宣傳、成果推介及產業化運作及知識產權分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2. 將區域間協同創新綠色技術合作納入區域發展規劃。區域間協同創新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區域產業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具體來說,在制定規劃過程中,應明確區域間協同創新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并作為綠色創新的典型模式加以強調。針對區域間協同創新的綠色技術合作領域、具體推進措施及步驟進行詳細規劃。

3. 引導大中型企業率先組建區域主導綠色產業協同創新聯盟。引導企業在亟待突破的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展開合作攻關,探索建立規范的區域間協同創新合作機制,為區域間更深層次的綠色創新聯盟組建及運作積累經驗,重點推進,由點及面,全面鋪開形成有機網絡,增加區域間協同創新的廣度和深度。

4. 通力協作,相關部門做好聯盟引導服務工作。政府相關部門應聯合協調工作組,分行業、分領域、分階段地開展調研工作,及時了解當地企業合作需求和行業發展訊息,引導和支持行業跨區域綠色創新項目及產業合作,實施跟蹤服務,積極溝通協調,落實責任,加強協調,幫助解決區域間協同創新中存在的制度障礙,促使綠色創新活動由單個企業自發合作向有組織的產業協同合作轉變,推動產業協同創新取得實效。

(四)創新后進型區域:加大自主研發投入與綠色技術引進相結合

創新后進型投入能力、產出能力各方面較為薄弱,社會資本未能通過市場化盤活,區域創新合作網絡的構建也面臨諸多困難。創新后進型區域應樹立良好創新導向,切忌急功急利,避免走發達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為此,創新后進型區域綠色創新能力的培育應考慮 “加大自主研發投入+綠色技術引進”模式。

參考文獻:

[1]唐凱,唐承麗,等.基于集對分析法的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2,(1).

[2]Braun E ,Wield D. Regulation as a Means for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1994,(3).

[3]張江雪,朱磊.基于綠色增長的我國各地區的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2).

[4]畢克新,王禹涵.新資源投入對綠色創新系統綠色創新能力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14,(3).

[5]周力.中國綠色創新的空間計量經濟分析[J].資源科學,2010,(5).

[6]韓晶.中國區域綠色創新效率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2,(11).

[7]劉鳳朝,潘雄鋒,施定國.基于集對分析法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1).

[8]易偉義,余博.區域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2,(12).

[責任編輯、校對:葉慧娟]

猜你喜歡
兩型社會效率評價因子分析
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圖書館治理
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實證分析
“精準扶貧”背景下全社會扶貧開發投入管理體系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重慶市物流產業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農業保險效率的評估指標體系研究
基于主導產業視角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識別以及實證研究
基于省會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的實證分析
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研究
實證分析會計信息對股價的影響
城市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