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力”培養:高師學前教育課程建設的當代走向

2016-10-31 11:08徐龍
考試周刊 2016年83期
關鍵詞:課程建設

徐龍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提倡培養“生活力”,使學生掌握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本領,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陶先生的這一思想與實踐,對于當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高師是培養教師的搖籃,學前教育專業是幼教師資的重要來源。培養幼兒的“生活力”,必須首先培養幼兒教師的“生活力”。因此,必須認真審視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從培養“生活力”的角度出發,對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進行改進與完善。

關鍵詞: 生活力 高師學前教育 課程建設

引言

教育和生活密切相關,這一點毋庸置疑。對于二者的關系,許多學者都有過精辟的論述。人們對教育與生活關系的探究,實質上是對教育目的一種思考,直接影響到課程與教學的價值取向與實施。近年來,江蘇省有專家選擇“生活力”作為研究課題,非常令人欽佩。高師是培養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因此,培養優秀幼師生,更好地為幼兒園教育教學服務,是高師辦學的時代擔當。培養幼師生的“生活力”,培養幼兒的“生活力”,應該成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發展方向。如何處理好“生活力”培養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的關系,如何開展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是擺在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生活力”及其內涵

關于“生活力”,百度詞典是這樣定義的:生物體維持其生存延續的能力,亦稱“活力”、“生命力”?!吧盍Α币彩且粋€植物學名詞,指的是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從陶行知留下的文獻中查到關于人的“生活力”的現成定義,但從陶先生的一些關于“生活教育”的論述中,完全可以理解“生活力”的內涵。192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的學生培養目標,這與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論是吻合的。據此,“生活力”應該就是指獨立生活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及改造自然與社會的能力等。這些能力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知識與技能,包括自主學習、生產勞動、創造發明、自我管理等;二是態度與品格,其核心是自立、堅強、高雅、擔當。孩子的“生活力”豐富了,就會懂生活、愛生活、會生活,從而提升健康積極生活的品質和力量。

“生活力”的內涵十分豐富,既是能力、品味,又是視野、胸懷,集中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它的核心是一種向善力,使人們具有解決問題、擔當責任、改造社會的能力,用善良的行動回饋這個社會。它是一種生存力,這種“生存力”不是市儈式的在社會中獲得強勢地位的能力,而是具有生存的意識、生活工作的技能、堅強的意志和豁達的胸懷。它是一種發展力,讓人們能夠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地自我教育,從而讓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更加美好、更加精彩。

二、“生活力”培養的現實意義

關于“生活力”的培養,莫過于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論。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與改造”已成為教育理論中的經典命題。他認為,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兒童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體驗生活的過程,并且隨著經驗的增長和重組不斷地發展。在教育實踐上,杜威主張學校教育應該利用現有的生活情境作為主要內容,教兒童適應眼前的生活環境,培養能完全適應眼前生活的人,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在經驗中學習”“在做中學”。

陶先生認為“生活教育”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教人生活,教人做人,培養孩子的“生活力”?!吧盍Α碧岣吡?,就能獨立生活,且“幫助著生活繼長增高地向前向上進”,以“實現那豐富的現代生活”,并能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陶行知一生中孜孜以求的兩件大事就是做人和創造理想社會。他要創造的理想社會是民主、科學、富裕、平等互助、愛滿天下的“五生”社會?!拔迳崩锩孀铌P鍵的一點就是“共生”,就是人與自然要共生,人和其他各方面都要共生,而要共生就必須具備共生力,即“生活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個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其中“學會生存”,即“以便更充分地發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斷增強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責任感來行動”。該報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復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

由此不難看出,“教育的四個支柱”其實就是現代版的“生活教育理論”。而這一理論的核心則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很強的“生活力”,以成為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的現代人。

三、高師學前教育課程設置現狀

目前,高師學前教育的課程由“通識課程”、“師范性課程”和“專業課程”三大模塊組成。通識課程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必需的;師范性課程是培養作為一個“教師”所必需的,包括普通教育心理理論及基本的說寫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專業課程是培養“學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這三大模塊由一條基本線索串聯起來:培養人→培養教師→培養學前教育工作者。這樣的模塊整體上符合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然而,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也存在些許問題,概括起來有四點:

一是專業課學習問題。由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都是由初中升入,文化知識儲備相當有限。入學后,教師對單門學科的理論講解比重較大,雖然系統性和理論性較強,但是學生接受比較困難。而且,從學科之間的邏輯聯系分析,課程開設承接性不是很強。同時,教學與實踐環節脫節,缺乏有機聯系。就大部分學科而言,用于實踐環節的時間較少。

二是技能運用問題。通過觀察了解,學前專業學生在初中時期幾乎未受過任何專業訓練。入學后,一些專業技能像鋼琴、舞蹈、聲樂、書法、繪畫、泥藝、紙藝、布藝、環境布置等,對于他們來說真的是一頭霧水。學生在短時間內不能有效掌握、吸收和運用,在技能展示中力不從心。

三是就業指導問題。近年來,盡管學前教育專業逐漸成為熱門專業且備受廣大初中畢業生青睞,但是學生在真正就業的時候也會出現困惑。他們認為,升入高中后選擇就業的空間會更大,而學前教育的畢業生只能進入幼兒園當“孩子王”,而且工作壓力更大。有關就業指導的課程、生涯規劃的課程不足。

四是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問題。按照課程性質和功能,課程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類。顯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學習活動。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獲得預期的知識和技能。隱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中沒有明確計劃、不刻意組織的學習活動。然而,眾多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學校,未能處理好兩種課程之間的關系,過多地關注了顯性課程的教學,忽略了對那些隱性的非預期性知識、經驗、態度和價值觀的傳授。

四、融入“生活力”培養的學前教育課程建設對策

依據杜威和陶行知有關“生活力”的理論,結合高師學前教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改進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全面培養學生的“生活力”:

1.課程內容生活化

生活即課程和課程即生活的課程內容,其實都是生活化的體現。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學就越有效。如何使課程內容生活化呢?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巧妙創設與書本知識有聯系的生活實際問題,盡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情境之中,讓學生探究學習從“生活情境”開始,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積極的討論與思考中訓練思維能力,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生命價值觀念。教師在任何備課活動中都要仔細思考學生在本節課的知識點方面已經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以作為本次教學的鋪墊,讓學生進行哪些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等等。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不僅有利于促進理解,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激發聯想、生成創意,使學生的情感真正得到體驗,生命的意義得以思考,科學的人生觀得以樹立,新課程的培養目標真正得到落實。

2.課程內容情境化

課程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途徑。課程內容情境化指的是一種情境課程。根據李吉林老師的觀點,情境課程包括學科情境課程、大單元情境課程、野外情境課程、專項訓練情境課程和過渡情境課程。這五類課程相互聯系,從不同方面發揮著情境課程的多種功能。情境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將知識的系統性、活動的操作性、審美的愉悅性融為一體,強調以特定的氛圍激起熱烈的情緒,在優化的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進而得到主動發展。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情境課程展現出的實際上是一種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目的,以具體生動、發展變化的情境為基點,融知識、經驗、活動、價值觀等課程要素為一體的新的課程設計觀。

3.課程內容系統化

高師的學前教育應根據幼兒園的師資需求和客觀條件安排課程內容與時間,課程體系設置要緊貼“以人為本,突出教育能力,注重整體,加強人文”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為主線增加人文知識,加大專業課比重,突出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全程中所有實踐環節的系統定位、統籌安排。從整個布局來看,要充分體現“一個原則,二個階段,三個技能塊,四個理論平臺”的特點:(1)一個原則是與時俱進原則,即課程內容緊貼崗位要求,反映“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教育方法”;(2)二個階段分別為基礎教學階段和專業教學階段,基礎教學階段主要開設必備的文化基礎課程和技能基礎課程;專業教學階段主要開設相關專業主干課程,充分突出專業性;(3)三個技能塊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彈、唱、跳、說、畫)、專業技能(活動設計與學科教學)、綜合技能(主題活動及特色課程);(4)四個理論平臺涉及職業文化公共課、專業必備技術課、專業方向特設課和相關知識選修課,以此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

4.課程內容師范性

一是充實通識課程中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幼兒教師承擔著激發幼兒對自然世界的興趣,啟迪幼兒心智的任務。因此,學前教育專業通識課程要適當增加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都作為基礎學科正常開設,這對于拓寬幼師生知識面、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質、培養師范性有極大的幫助。

二是加大技能教育課程的比例。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廣泛的學科知識,還要具備開展幼兒教育的職業技能和藝術表達能力,以滿足幼兒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務必提高藝術教育技能課程的比例,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彈、唱、跳、畫、做、演等藝術表達能力,有利于今后開展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三是注重教育實踐課程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建立相對穩定的學前教育實習基地,并與實習基地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從而在較為真實、穩定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培養幼師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其次要豐富教育實習的內容和形式。將模擬實習、幼兒園各領域教學工作實習、幼兒班級管理實習、衛生保健工作實習等多項實習重點結合起來,使各種實習內容相互補充,提高高師生的教育能力;探索幼兒園實(見)習的形式,將集中實(見)習、分散實(見)習、穿插實(見)習、頂崗實習結合起來,強調教育實(見)習安排的創新,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改革專業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要適當調整專業教育課程和通識課程的比例,對相關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對內容有重復的課程作適當的刪減。同時,改革專業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強化課堂教學效果。要密切關注幼兒園發展的新動向,及時根據幼兒園教育的實際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際。

5.實踐活動課程化

一是要完善課程體系,發揮評價導向功能。實踐活動課程化,就要完善課程機制,充分體現課程的四個基本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二是做好統籌安排,豐富學生實踐基地。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重要板塊,使實踐活動課程成為體驗生活、感悟人生的重要載體,以便學生更主動合理地安排好課余時間,涉獵更廣博的知識,有意識地提高綜合素質。三是借鑒成功經驗,充實課程教育內涵。在社會實踐活動課程中納入社會服務活動、社會考察活動、社會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培養社會影響力。

結語

今天,重溫半個多世紀以前陶先生關于培養“生活力”的教導及其教育實踐,深感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要認真反思高師學前教育課程建設現狀,加強對幼師生“生活力”的培養,使他們在面對來自生活、來自未來教學崗位的各種挑戰時,能以堅強的意志和嫻熟的技能戰勝困難,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過程中,享受著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張劍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初探[J].理論觀察,2006(2).

[2]張承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的思考[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5).

[3]費廣洪,鄭春娟,張麗娟.園長視角中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J].課程·教材·教法,2008(28).

[4]方少萌,俞玉理.從準教師的視角反思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0(1、2).

[5]歐治華.陶行知師范教育課程觀及其當代價值[J].教育探索,2013(8).

[6]翟運勝.“生活力”的內涵及其培養途徑[J].生活教育,2014(01).

猜你喜歡
課程建設
“需求導向”視域中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聲樂教學構建
發酵設備與實訓精品課程建設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質量建設研究 
高職機械類專業“CAD圖形設計”課程建設
MOOC時代創新區域教師培訓課程建設研究
《海圖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