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網絡中的隱私關注及隱私保護研究綜述

2016-11-05 18:53姜群
企業導報 2016年20期
關鍵詞:隱私保護社交網絡

姜群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綜述的方式闡述了社交網絡隱私權及隱私關注的相關概念,提出了隱私關注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用戶對隱私風險的低估、社交網絡使個人對信息的控制力減弱、經濟風險有關的隱私的關注存在問題和用戶缺乏隱私保護的意識,同時提出相關對策:加強相關法律與規章制度的制定和行業自律,網絡用戶應增強個人隱私自我保護意識。

關鍵詞:社交網絡;隱私關注;隱私保護

社交網絡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應運而生,它滿足人們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開展社交、提供平臺等多方面的需要的特性使其得到推廣,使互聯網從研究部門、學校、政府、商業應用平臺擴展成一個人類社會交流的工具。Hsuan-Ting Chen和Yonghwan Kim(2013)提出,隱私權的概念隨著交流的概念的發展而發展,這意味著對于隱私及其關注而言,社交網絡的出現改變了信息的呈現和披露方式,也沖擊著傳統的隱私權及隱私關注的概念,應當值得我們思考。本文通過SNS和Privacy

Concern的關鍵詞組合對管理科學和信息系統研究領域的數據庫Business Source Premier ( EBSCOhost )和SpringerLink進行檢索,檢索領域為主題詞,選擇條件為學術期刊類型,可獲得41篇論文。清除重復和無效記錄后可得到10篇有效論文。

在中文文獻方面,本文對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和萬方數據文獻鏈接,得到論文49篇,清除重復和無效記錄后可以得到論文39篇。本文分別對社交網絡及其隱私權、隱私關注的概念及其維度、當前社交網絡中的隱私關注的問題和當前社交網絡的隱私保護的對策等4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隱私及隱私權概念

(一)隱私的概念。劉雅輝、張鐵贏等(2015)認為隱私是指一種個人隱匿、免于公開、免于外在干擾的狀態,他人或組織不能非法侵擾、搜集、利用和公開個人的隱私,發生的要素由特定的情景、事件和主體構成。李雪、許曉東(2015)指出隱私概念是一個充滿爭議和發展的過程,但總體的特點應當如下:一是隱私是圍繞人產生的概念,對人的研究應該是研究隱私問題的核心;二是隱私逐漸從一個純粹的法學問題變成哲學、管理學、信息科學、社會學緊密結合的跨學科問題。

(二)隱私權的概念。阿倫·維斯?。?010)在《隱私和自由》一書中寫道,隱私權應被定義為人們控制有關自己信息傳播的權利。因此,隱私的道德基礎是控制有關自己信息的權利,隱私權的核心是隱私控制權,在控制隱私權和披露權之際的個人和集體在隱私權認知上的邊界更是如此。

二、隱私關注的概念及其維度

(一)隱私關注的概念。隨著公眾對個人隱私關注度日益提升,隱私關注領域的研究不斷增加,李冰心(2012)提出,最早提出隱私關注概念的學者是社會學家Westin,他將隱私關注定義為在相應的隱私情境中個人主觀感受到的公平程度;Dinev

&Har(2005)將隱私關注定義為消費者自愿或非自愿的向B2C商務網站透露個人信息所引發的對隱私丟失的關注;Castaneda(2007)將隱私關注定義為消費者對交易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或與交易相關的信息被他人獲取或使用等問題的關注。

(二)隱私關注的維度。李冰心(2012)及楊姝、任利成、王刊良(2008)對隱私關注的維度進行了劃分,其中CFIP和IUIPC量表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學者們使用的測量量表存在著多個版本,其中的IUIPC模型,是以CFIP模型為基礎,運用社會契約理論開發出的專門用于測量網絡環境中用戶的隱私關注程度。與CFIP模型類似,它也是多維度量表,包含3個維度,分別是控制、收集以及意識。

三、當前社交網絡中的隱私關注存在的問題

(一)控制環節存在的問題。(1)用戶對隱私風險的低估。 用戶對隱私風險的低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 “后臺困境”:徐曉露(2014)指出當用戶享受個性化的服務之時,“后臺”揭露的信息經過信息的“二次傳播”可能成為“前臺”的內容,這反映了社交網絡用戶對隱私風險的低估,控制能力薄弱。二是“隱私悖論”:徐敬宏、張為杰、李玲(2014)認為社交網絡用戶在使用社交網絡時并不會因為對隱私問題的擔憂而影響到其披露個人信息行為,用戶對個性化服務導致的個人隱私安全問題憂慮低于傳統網絡個人隱私安全問題的憂慮。三是使用者在隱私風險評估中的錯誤假設:田麗、安靜(2015)認為,在社交網絡的使用過程中,由于用戶的交流范圍基本上是自己的好友,用戶就會放心在社交網絡平臺上分享彼此的信息與感受,因此容易得出 “用戶很容易產生處于實體社群中”的錯誤假設,這就有可能導致隱私泄露與隱私關注問題的出現。(2) 社交網絡使個人對信息的控制力減弱。牛靜、翁林(2014)認為大多數用戶選擇社交網絡的主要動機在于“自我呈現”,這是由于社會化媒體的自由性、互動性和適時性使人們更加傾向于暴露和泄密;時代與大數據時代的結合,則使私人信息暴露地更加立體化,忽視社交網絡的技術設置中有的隱私控制。王勤富(2014)認為其原因是社交網絡的出現使信息的傳播渠道變得難以控制,而用戶所發布的信息有可能會侵害自己或他人的隱私,或令自己或他人產生不快。

(二)收集環節存在的問題。劉業政,凡菊,姜元春(2009)指出,大多數社交網絡用戶在信息收集環節對自己的網絡隱私的安全狀況進行關注,但對經濟風險有關的隱私的關注存在一定問題;此外,徐曉露(2014)認為目前大多數的社交網站的技術架構皆以負載的經濟利益為主,服務商提供相關服務基本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更加注重誘使用戶選擇公開而不是封閉,與人們的隱私權保護需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抵觸。

(三)意識存在的問題。Olli Pitk nen、Virpi Kristiina Tuu

nainen(2012)及徐曉露(2014)認為,是用戶缺乏對隱私保護的意識導致了當前隱私關注的問題:社交網絡用戶缺乏在社交網絡上對隱私保護的認識、隱私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同時不重視、不了解或不理解隱私協議的內容。

四、當前社交網絡隱私保護的對策

(一)加強相關法律與規章制度的制定。嚴真(2004)及段績偉(2007)強調社交網絡用戶個人隱私權、數據持有者使用的個人數據的合法性,對應對數據收集的依據、范圍、程序及具體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和對侵犯公民網絡隱私權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其他責任的具體規定。

(二)加強網絡隱私權政策的制定。(1)制定政策:嚴真

(2004)指出,制定網絡行業的個人數據保護政策是必須的,應在各網站主頁上予以明示,內容包括個人數據的收集范圍、收集個人資料目的聲明、個人資料保密的聲明、數據主體的權利和限制利用原則。(2)行業自律:徐曉露(2014)認為,目前我國不少移動社交應用的默認設置都存在一定的最大限度暴露用戶隱私的“越軌現象”,完善移動社交網絡的默認選項設置需充分考慮用戶隱私保護需要。徐敬宏、張為杰、李玲(2014)認為社交網站需要創造一種使用戶在知情的情況下,選擇他們的個人信息將如何在社交網絡被使用和被分享的機制,包括與第三方的使用與分享;增強社交網絡用戶的控制能力等等。

(三)網絡用戶應增強個人隱私自我保護意識。段繼偉

(2007)從注冊信息、進行網上瀏覽和應用軟件等方面談到了保護個人的隱私資料必要的措施,如申請免費電子郵箱時,盡量不要用真實姓名和填寫相關的真實資料;田麗、安靜(2005)認為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不發布涉及他人隱私的信息,不能實施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和隱私的行為。楊姝,任利成,王刊良(2008)提出,政府應該從教育、媒體宣傳等多個途徑警世網絡用戶,以防止網絡釣魚、網絡欺詐等利用客戶信息進行的犯罪活動。

五、國內外相關研究述評

由以上綜述可以看出,對當前社交網絡中的隱私關注及隱私保護研究方面,研究比較多的是社交網絡和隱私權的含義、隱私關注的概念與其維度、社交網絡隱私關注中的控制維度存在的問題和社交網絡的隱私關注的對策,但是對當前社交網絡中的隱私關注中收集和意識存在的問題、互聯網環境下的隱私關注維度的量化表示和個人數據保護的理論研究比較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 Ronald Leenes(2010). Context Is Everything-Sociality and Privac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Privacy and Identity, IFIP AICT 320, pp.48–65

[2] 李雪,許曉東(2015), 網絡隱私問題的國際研究分析, 現代情報, 2015,35(6)

[3] 李冰心, 社交網站環境下隱私關注對用戶參與行為的影響研究,消費導刊,2012年12月刊 pp.137

[4] 徐曉露(2014).移動社交網絡用戶隱私安全問題及保護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專業學位),重慶大學

[5] 田麗,安靜(2015),社交媒體用戶隱私關注研究,新聞與寫作, 2015(1), 37-40,第18卷

[6] 楊姝,任利成,王刊良(2008), 個性特征變量對隱私關注影響的實證研究,現代教育技術, 2008年第5期, 54-58

[7] 徐敬宏、張為杰、李玲(2014), 西方新聞傳播學關于社交網絡中隱私侵權問題的研究現狀,國際新聞界, 2014.10, 146-158

[8] 段績偉(2007), 關于我國信息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理性思考,現代情報, 2007年12月第12期, 84-85

猜你喜歡
隱私保護社交網絡
大數據時代中美保護個人隱私的對比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