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2016-11-05 19:35林琳
企業導報 2016年20期
關鍵詞:發展理念創新

林琳

摘 要:2015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五大發展理念。這不僅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具體指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思想靈魂和設計布局?!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本文將試圖闡釋這一重大論述的基本含義,分析其提出的深刻原因,并簡述堅持創新發展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發展理念;創新;第一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督ㄗh》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重大論斷,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創新的理論的最新成果,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寶庫。用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勁動力。

一、全面把握創新發展的主要內容

我們黨歷來重視創新。將創新與發展聯系在一起,多次出現在黨的會議中。比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七大明確了要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提創新,新意就在于“理念”二字。習近平同志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中指出:“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睂撔聫闹暗恼吲e措上升為發展理念,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也是第一次。

(一)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創新擺在如此之高的位置,這是由當前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決定的?!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為此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為了確保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國年均GDP增長底線是6.5%。與此同時,“十三五”時期要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提高增長的“含金量”。在速度與質量之間尋找平衡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原有的發展方式,以技術創新為抓手,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必須改變原有的發展動力,以創新發展為驅動,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

此外,五中全會還提出要實現提高國民素質、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這些目標要求的實現都離不開創新,因為創新具有乘數效應,不僅能創造新技術,而且能提高勞動力、土地、資本的使用效率。尤其是通過制度、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1912 年,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創新理論”。在他看來,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個概念包括五種情況:采用一種新的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涉及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

五中全會指出的創新,內容更加豐富,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不僅包括經濟生活全過程,而且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全面的創新,真正將創新視為一個系統工程。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是各類創新活動的思想靈魂和方法來源。制度創新是持續創新的保障,是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的關鍵??萍紕撔率菄腋偁幜Φ暮诵?,是全面創新的主要引領。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礎,是各類創新活動不竭的精神動力。

(三)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

風,就是要讓創新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激活民間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最大程度地釋放全社會創新潛力。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意味著要強化創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健全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讓每個有創新意愿的人都有機會和空間,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希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二、深刻認識“第一動力”的主要原因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發展的主脈,揭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特點。這一重大論述是我們黨在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中形成的。

(一)創新是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馬克思在《資本論》指出:“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變革,即為現代語境下的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馬克思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表述,如用新的生產技藝、新的生產方法、技術變革、機器改良、科學在生產過程的應用等對經濟發展或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表達技術創新。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創新通過技術和制度變革提高勞動力、改進勞動工具,通過拓展新的生產領域開辟新的勞動對象,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影響生產關系、生產方式以及社會生活。

鄧小平同志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又作了進一步提升:“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把科學技術提到整個生產力體系中的首位,創新了生產力結構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注入了新鮮內容?,F在我們黨對創新的理解更加深刻。認識到了在社會發展中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都離不開創新的推動作用。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上,再次強調創新的地位和作用。創新已經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稱之為第一動力。這不僅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是我們黨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二)創新是破解發展難題的現實抉擇。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正如《建議》指出的仍“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

首先,“三駕馬車”拉動增長效果甚微。拉動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指投資、消費、出口。改革開放以來,為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步入新平庸,內需刺激經濟作用大不如前。通過“三駕馬車”的需求側刺激經濟,空間有限,亟需把目光鎖定在增加有效供給方面。這也是近期供給側改革橫空出世的重要原因。其次,低端制造業的競爭力難以提升。1978年至2014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由1173億元猛增到20.2萬億元,增長了170多倍。22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之首,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成為中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導致我國企業依然在全球產業分工的末端,核心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差。再次,粗放型發展方式不可持續。粗放型發展是指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增加產量,創造GDP。這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發展方式使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當前,我國已經完成“十二五”時期單位GDP能耗下降16%,年均下降3.43%的目標。但是,單位GDP能耗依然很高,由此產生的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創新發展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仡櫄v史,創新決定大國興衰。近代以來,世界經歷了數次科技革命,一些歐美國家抓住了蒸汽機、電氣和信息技術革命等重大機遇,一躍成為世界大國和世界強國;上世紀70年代,資源極度短缺的日本面臨石油危機嚴峻挑戰,通過大規模的技術創新和應用,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高級化,推動了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德國在二戰時期就引入國家標準體系并建立了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雙元發展的先進體系,為戰后再次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聚焦當下,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創新慢了,意味著受制于人,依然沒有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當前,我國已成為網絡大國,2010年我國的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即IGDP僅為3.3%,落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2014年這一指數已達到了7%,成為世界第一。然而,我們離網絡強國的差距還不小。由于技術受制于人,網絡安全存在重大隱患。我們不再津津樂道于后發制人,而是要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擁有更多世界級的創新成果。

展望未來,創新已成為世界大國競爭的新賽場。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紛紛把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納入自己的發展戰略。2012年,美國商務部發布《美國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報告指出,創新是美國近幾十年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保障未來全球競爭力處于領先地位的關鍵。該報告被譽為美國發展的創新路線圖,將發展聚焦創新領域。2012年,德國工業4.0研究小組向聯邦政府提交了《未來項目工業4.0落實建議》,其重點是以技術創新,帶動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提高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

三、深入貫徹創新發展的基本遵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督ㄗh》將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作為“十三五”期間戰略任務予以部署,明確要求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與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一)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原有動力減弱的情況下,如何加快培育發展新動力,實現新舊動力的平穩轉換,成為“十三五”時期面臨的關鍵問題。新動力的包括多個方面:第一,依靠技術創新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領域,在數字機器人、分布式能源、物聯網、新材料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大體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有機會走到創新的前列,甚至走在創新的最前沿,對這些領域應當予以優先發展;第二,依靠產業創新打造我國經濟發展新優勢,創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上,2015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為打造高端智能制造業標定了航標;第三,依靠業態創新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打破經濟發展界限,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產,釋放大量有效供給。

(二)發揮政府導向職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場是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但這并不意味政府的職能弱化,相反政府在創新發展中需要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第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習近平同志在《說明》中指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到2030 年在體現國家戰略意圖領域力爭有所突破;第二,推動政府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圍繞從研發到產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政府將面向更多的企業主體,采取的更加多元化的服務方式,滿足不同主體的創新需求;第三,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優勢,匯聚創新資源和要素,推動各創新主體打破壁壘開展深度合作,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

(三)強化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發展新體制。激活創新第一動力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第一,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實施股權激勵、實行成果轉化獎勵、破除人才流動制度障礙;第二,深化金融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加大對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第三,注重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相繼出臺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日臻完善的頂層設計,將更好的推動發展新體制。

參考文獻:

[1] 任理宣.堅持創新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18 (第七版).

[2] 劉延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N].人民日報,2015.11.11(第六版).

[3] 楊承訓. “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N]. 人民日報,2015.5.27(第七版).

[4]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發展理念創新
創新發展的三重視閾
我國發展理念的演變與創新
習近平經濟思想: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
奮力開創商務發展新局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