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路徑探究

2016-11-12 03:39翟成玉
中國市場 2016年37期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路徑經濟新常態

翟成玉

[摘要]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質變。中國經濟結束了穩定發展的“舊常態”進入了“新常態”,供需矛盾日益突顯。理論與實踐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對經濟新常態的關鍵,應圍繞三個方面進行:問題產業存量的調整;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政府與市場角色的合理定位。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供需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路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26

當前全球經濟深陷“后危機時代”的泥沼中,各國為擺脫困境,采取了自保性措施。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內部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需求管理已經無法解決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趪鴥韧饨洕l展現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新思路。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深刻的內涵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盵1]這一名詞的出現為“十三五”提供了新角度,經濟決策將更加注重要素供給和結構性調整。

同年11月1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的演講中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盵2]國家最高領導人分別在內外兩個重要場合談及供給改革問題,可見對這一改革的重視和決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在國內外掀起了“供給熱”的浪潮,很多學者、業內人士從自身角度結合當前的政策與實際總結了“何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著眼于供給端和生產端,立足于新興領域和創新領域,以創新為手段,著力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改革當前抑制經濟發展的舊體制和政策,為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構建新框架,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了中國特色,必將全面激發社會發展新活力,推動中國經濟邁上持久發展的新道路。

2中國經濟“新常態”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經濟運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變化,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挑戰更加嚴峻。

21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減緩期、結構調整攻堅期、經濟風險上升期從2015年開始,我國GDP平均增長率首次跌破“7”。誠然中國經濟已經維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這樣的現狀不太可能繼續保持原有的增長率。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忽略其所折射的問題:

第一,原有依賴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無法為繼。首先,當前中國工業化率很高,投資效率明顯降低,必然阻礙投資的增加。其次,國民增加消費的腳步放緩。數據顯示2015年CIP同比上漲14%,使多數家庭壓縮其他消費。同時產品的質量和種類無法滿足更高水平的消費,致使消費外流現象嚴重。最后,全球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歐美等發達國家對中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將降低,中國難以再依賴外部市場實現出口的高增長。

第二,以“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為特征的經濟增長模式無法維持。從資源能源上看,國內資源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從勞動力的投入來看,當前廉價勞動力的供給已接近頂點;從環境容量上看,不計成本的經濟發展模式使環境容量已經逼近最大值,這導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無法持續,與其相伴隨的高速經濟增長也面臨終結。

第三,工業占主體的產業結構無法適應時代要求。在產業結構中,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三、二、一”產業結構模式。相比之下,中國第二產業比重過高,且以房地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業為主,高技術產業比重過低,第三產業比重雖占GDP總量的40%左右,但對就業和居民社會消費總額的貢獻遠遠低于美國。

22需求側無力解決現有的供需矛盾

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措施以及10萬億元的貸款使經濟增長從2009年一季度的65%上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但從2010年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直到現在底部尚未探明。需求側的刺激政策不但無法阻止經濟增速下行的趨勢,還帶來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中國經濟失去了需求刺激的條件,國內初級市場需求不足,升級的消費需求又得不到滿足,繼續增加消費刺激也不會起到太大作用。

當前中國經濟結構矛盾主要是供需失當。供給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無效、低端供給偏多。中國追求經濟快速增長走上了一條資源短缺、產能過剩的發展道路;二是供給質量過低。國內企業采取低水平、低質量、低檔次的產品生產模式,現以無法滿足居民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導致國內消費需求外流;三是供給嚴重依賴資源投入而非創新。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強度僅為205,這使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加上我國體制機制障礙,生產要素難以從無效需求領域、低端領域向有效需求領域、中高端領域流動,簡單的需求刺激已經無法解決供需矛盾。

23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迫使中國改變原有的發展戰略

自次貸危機以來,各國家面臨不同程度的發展壓力。中國制造受到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雙重擠壓,加上全球經濟進入產業結構調整期,使得中國長期依賴的外部市場縮小,中國依靠外需的時代已經過去。同時我們正處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各經濟體想要在這次浪潮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升級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角色,從競爭激烈、效益較低的中低端產業逐漸轉移出來,利用全方位的創新實現產業向高質量、高收益轉移。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路徑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適應經濟新常態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1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淘汰無效企業

目前像鋼鐵、水泥、造船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僅有70%左右,這些企業無法根據市場規律實現優勝劣汰或產業升級,形成了一批“僵尸企業”。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為關鍵的是產業發展中政府與市場角色的錯位。

有效化解產能需要發揮各主體的作用,堅持以市場為主導、政府為保證、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分步驟地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企業。首先,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各司其職。產能的化解主要依靠市場,根據市場規律配置資源,淘汰無效產能和企業。而政府更加注重調控宏觀經濟,重建激勵約束機制,協助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同時注意防范產能化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其次,發揮企業在產能化解中的主體作用。企業積極配合,主動降低產能,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用新的發展模式擺脫破產命運。只有在市場、政府、企業的通力合作下,我們才能順利實現對低效產業的消解。

32政策扶持優勢企業,市場推動優勝劣汰

產能化解必須更多的依靠市場發揮作用,而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中,政府必須成為領導力量,在政策機制中給予足夠的保證和支持。

321改革現有的行政管理體制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能否解決現有行政管理體制對市場的限制將關系到改革的成敗。因此必須堅決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決定,穩步推進各項改革政策的落實。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需要繼續著眼于政府職能的轉變,繼續簡政放權,提高政府效能,從而建立有利于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的新體制。

322加快建立新的激勵約束機制

當前政府的激勵約束機制應該側重于財稅體制和金融資本兩個領域。在財稅體制方面,區別性地進行稅收減免,為小微企業、科技型產業松綁減負,并設置專項資金支持、獎勵新興產業的發展。在金融資本方面,破解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充分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面的經驗,制定合理的法規政策,提升金融資本對企業的支持力度,降低貸款門檻和利率,政策引導資本向有效供給不足的領域傾斜。而對于產能過剩、資源消耗過高、發展前景不可持續的產業相應地減少政策支持,增加政策約束,倒逼產業升級和轉型。

323推動現有改革計劃的順利實施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但在新產業、新經濟增長點方面成效不顯著,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不敢冒險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新產業、新技術需要巨大的前期投資,后期的發展狀況難以預測,也導致眾多企業選擇安于現狀、靜觀其變或者只做細微的調整。為此,政府必須在“雙創”“互聯網+”等項目的實施中發揮“排頭兵”的作用,對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給予相應的支持,解除企業轉型升級的后顧之憂。

33提升創新能力,升級產業結構

從2008年開始我國實物資本投入的邊際效率在不斷下降,實物投資已經不能帶動經濟的增長。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依賴新科技、新理念,只有新的產業才能適應技術革命、消費升級和國際競爭趨勢,才能抵消化解過剩產能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為此我們要將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寄托于創新。

創新帶動經濟增長離不開三個主體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體,除政策支持外,還可以投入資本成立自己的智庫,探索企業難以進行的新技術、新科技。同時注重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政策制定上注意創新性和可持續性,不能朝令夕改。其次,企業是經濟互動的直接參與者,企業是否具備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整個經濟的發展方向。企業需要更多的關注原有產品的增值服務,由最初的加工制造向附加值高的設計、營銷等方面延伸。最后,需要全部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共同努力,所有的社會主體要認識到創新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在整個社會形成善于創新、樂于創造的氛圍,逐步完善創新向實際成果轉變的渠道,讓創新成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力。

經濟新常態下,我們面臨更多的經濟問題,持續中高速發展的壓力很大,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現有經濟結構、經濟體制的巨大調整,是對既得利益的正面挑戰,勢必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難。為此我們必須在科學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以現有的事實為依據,科學規劃改革的進程,初期做好產能存量的調整,中期注重新動力的培育,后期側重長遠政策的制定與完善,三個階段雖各有側重,但也要注意協調,共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完成,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構建更加有力的框架。

參考文獻:

[1]申孟哲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19):引領新常態的大布局[EB/OL].(2016-03-21)http://theorypeoplecomcn/n1‖0321/c49150-28213785html

[2]習近平習近平:發揮亞太引領作用 應對世界經濟挑戰[EB/OL].(2015-11-18)http://chinacnrcngdgg20151118/t20151118_520536307shtml

[3]張弛讀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經濟導刊,2016(2):20-25

[4]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12-17

[5]劉偉,蔡志洲經濟增長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求是學刊,2016(1):56-65

猜你喜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路徑經濟新常態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學習習近平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 扎實推進淮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淺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