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舊人口紅利轉折期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挑戰

2016-11-14 08:26許艷麗柏淳
職教論壇 2016年24期
關鍵詞:職業教育

許艷麗+柏淳

摘 要:第一次人口紅利已經開始逐漸消退,新人口紅利將成為社會發展新階段的特征。勞動者技能的提升是開發新人口紅利的關鍵因素,在新舊人口紅利轉折期,職業教育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從經濟學視角探討人口結構變動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分析了第一次人口紅利期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揭示了新舊人口紅利轉折期職業教育面臨職業教育生源規模下降態勢明顯,高技能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提出了在這一重要轉折期內職業教育創新路徑主要是:調整職業教育招生形式,保證生源質量;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素質,轉變職業教育培養和培訓模式,優化技能人才結構。

關鍵詞:職業教育;第一次人口紅利;新人口紅利

作者簡介:許艷麗(1964-),女,天津市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柏淳(1990-),女,天津市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大學生創業研究”(編號:12YJA880141),主持人:許艷麗。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4-0009-05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是構建創新型國家的主體力量。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要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1]?!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6月23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中做出重要批示: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3]。

研究表明教育發展與人口問題息息相關[4]。當前,出生人口和適齡勞動者數量正在大幅度減少,老年人口數量增多,社會撫養比例迅速提高,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新特征表明第一次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隨著我國生產要素相對的優勢由第一次人口紅利優勢向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優勢轉變[5],新人口紅利將成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新常態的關鍵因素。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新人口紅利就是中國正在轉向技工時代,需要培育大量熟練的技工成長[6]。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結束,技工時代即將開始,向技術工人轉變的人力投資的增加將會促進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形成產品更新換代的基本條件[7]。新人口紅利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挖掘、培養和釋放人力資本的存量與增量,通過支持和激勵不同層次人力資本創新活動及產業優化發展,最終獲得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經濟增長的源泉[8]。在人口紅利轉折期,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發揮職業教育功能,創造開發新人口紅利的制度條件,使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成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關注的焦點。

一、第一次人口紅利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人口紅利由大衛·布魯姆(David Bloom)于1998年首先提出,它主要是指在一段時期內勞動人口的比重較大,而少年和老年人口的比重較小,在此基礎上形成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人口機會窗口[9]。在經濟學領域,人口紅利通常代表人口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10]。人口紅利期是指當生育率下降、撫養比下降、總人口中適齡勞動人口比上升,而在老年人數比例達到較高水平前形成的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時期[11]。在第一次人口紅利時期,職業教育獲得了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一)職業教育規模逐步擴大

第一次人口紅利時期,職業教育在國家政策扶持下,規模開始逐步擴大。1985年,在人口紅利初步體現之時,《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指出,要形成全社會興辦多形式、多層次職業教育的局面。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首次指出要大力發展高職教育。2000年以后黨中央、國務院更是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國家確立了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建設和教育等領域內的重要地位。1999年到2005年六年間,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和招生數分別增長了2.5倍、4.2倍、4.3倍和3.6倍,2007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更是達到283萬人,已占到普通高校招生人數的50%[1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年均招生人數超過1100萬,在校生總數近3200萬,占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開展各類職業培訓1.5億人次[13]。職業教育充分利用了第一次人口紅利帶來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為國家輸送了1億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14]。中國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居世界第一。據相關測算這一時期的人口紅利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占到總比重的26.8%[15],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將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了GDP增長,促進了社會進步。

(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普遍提高

第一次人口紅利時期,職業教育不僅生源規模得到擴張,人才培養質量也普遍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率穩步上升。2005-2011年間,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4%[16]。第二,職業教育體系內擁有職業技能資格人數增多。以2004年北京高等職業教育為例,統計數據顯示,每萬人獲得專業技術證書和專業技術的人數占80%左右,而人工成本僅為美國的1/10[17]。第三,“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采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采取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和訂單式培養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企業亟需的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國際分工中構成了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競爭優勢,促進了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提升了企業國際競爭力,為“中國制造”提供了人才保障。

猜你喜歡
職業教育
法律視野下我國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對策研究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對汽車服務顧問人才的培養方式
淺談職業學校商務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層導學提高解剖生理學復習的有效性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