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質性演進歷程研究

2016-11-19 12:01徐可心呂一凡詹方祺
中國集體經濟 2016年26期
關鍵詞:發展歷程互聯網金融

徐可心+呂一凡+詹方祺

摘要: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規模龐大,但互聯網金融市場中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還有很多,如監管不嚴、安全系數無法保障等等。文章擬從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入手,以P2P為例,淺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質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特質性;P2P:發展歷程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對金融行業開始逐步滲透,涌現出眾多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根據謝平的觀點,互聯網金融正在對人類社會的金融模式產生顛覆性的效應,在可預計的將來,可能形成一個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運行機制,可稱之為“互聯網直接融資市場”或“互聯網金融模式”。

對于中國互聯網金融來說,當今對它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兩大支付平臺的普遍應用和各大P2P網貸平臺的強勁勢頭。它們讓大眾認識到互聯網金融對于尋常百姓家的意義和利處,將似乎高高在上的互聯網金融,變成了一個平易近人的名詞。在這之前,互聯網金融其實已悄悄的發展了數載。這種便捷的金融交易方式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將重點以P2P為例,探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質性演進歷程。

二、互聯網金融概述

一般來說,互聯網金融是指通過或依托互聯網進行的金融活動和交易?;ヂ摼W金融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由機構進行的,將線下業務通過互聯網變為線上業務的傳統金融業務。其二,依托互聯網創新而產生的新興金融業務-該業務通常由電子商務企業推出。兩種業務一舊一新,并稱互聯網金融。

當前,許多基于互聯網的金融服務模式對傳統金融模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和巨大沖擊:曾經的余額寶橫空出世,僅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達到了近2千億元的規模,導致銀行存款大量流失;P2P(Peer-to-Peer Lending)發展迅猛,規模也已超過了1千億元,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單純資金中介。

上述的P2P,是指第三方網絡借貸平臺。有資金并且有投資想法的個人,通過P2P的牽線搭橋,使用信用貸款的方式將資金貸給其他有借款需求的個人。放貸人的大筆資金分散性的出貸給不同的借款人,而這些借款人又是以信用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滿足條件的,因此P2P網貸沒有傳統借貸的借款人逾期還貸、放貸人壞帳追討等問題,因而從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放貸人的資金安全,并且對風險進行了轉移。同時,它極大擴展了交易邊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并促進了金融市場化的進程。

由此可以看到,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最大的革新在于信息的生產與處理方式上。在之前較為傳統的金融模式中,信息的發生和處理靠的是人工,靠的是現實中的交流,靠的是手把手的傳遞。而互聯網金融則是憑借現如今龐大的社交網絡和迅猛發展的電子技術,用更便捷的且無障礙的方式完成信息的發生和處理。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概要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萌芽時期

2005年之前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萌芽時期,同時也是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階段。

早在20世紀90年代,基于電商的互聯網金融就開始在受到關注,金融電子化便開始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從那時起便在播種和萌芽。1999年,北京誕生了國內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首信易支付平臺。千禧之年后的2002年3月,中國銀聯成立。2003年,當時還名不經傳的淘寶成立了支付部門,財付通、易寶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也相繼開始成立。然而在這個階段,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還局限于技術上的結合,即互聯網為金融業提供技術支持,使金融在互聯網上可操作化,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沒有形成。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時期

至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時期(2005年之后),可以說是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因為它標志著一種新型金融中介機構的產生,即網絡借貸平臺——P2P。

互聯網金融要實現從萌芽期到發展期的轉型,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轉型工具。一些互聯網金融工具的誕生,與互聯網的轉型相輔相成。P2P網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互聯網金融工具。P2P網貸起源于西方國家,并創造了強大的消費增長貢獻,其運作模式就是通過線上競價,達成買賣雙方的自愿成交。在國內,自從2007年8月中國第一家P2P平臺“拍拍貸”成立以來,我國的P2P平臺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涌現并蓬勃發展。

圖1示意了P2P發展起步階段的運營模式,在這一階段,P2P平臺僅僅負責提供信息和收取信息費用,但貸款人很快希望P2P平臺能更加可靠,承擔調查的工作來降低風險,由此衍生出P2P網貸的第二階段,其運行模式如圖2所示,在這個階段里,平臺不僅承擔了信息中介的職能,還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因為這時P2P平臺還承擔了擔保責任(即尋找與平臺關聯的擔保公司),一旦發生損失,平臺先行償付再向擔保公司求償,因此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剛性兌付,也邁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P2P網貸發展的重要一步。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時期

從2012年開始,我國互聯網金融呈飛速發展態勢,而發展的最迅猛的一年,是2013年,這一年也被稱作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元年”。

這時,P2P模式進一步發展,聯合了P2B(person-to-business)模式,即互聯網融資服務模式,將個人與類金融企業債權相聯系,隨著類金融企業的加入,業務類型被不斷擴充,P2P平臺擁有了更多的擔保機構和合作機構,其中,與商業保理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具有廣泛的合作。圖3為P2P平臺與商業保理公司合作運營模式流程圖,商業保理公司用來自P2P的資金收購銷售方的應收賬款,銷售方銷售貨物從購買方取得到期貨款并支付給商業保理公司,商業保理公司便將資金歸還于P2P。圖4為P2P平臺與融資租賃公司合作運營模式流程圖,融資租賃公司用來自P2P的資金購買設備廠商的設備并出租給承租人,承租人按期支付租金于融資租賃公司,最后融資租賃公司將資金歸還于P2P。

然而這時中國的P2P還屬于初生的起步階段,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僅是在交易量上的擴大,更可能是在金融產品豐富度的衍生。單個點對單個點的網貸,單對多以及多對單的種種形式都可能產生。同時市場也會變得更加充分有效,資源配置的能力也會逐漸趨于完善。

2012年后,不僅是諸如陸金所、天使匯、拍拍貸等P2P網貸平臺表現搶眼、發展迅速,很多銀行、券商等也開始依托互聯網發展其線上的金融交易模式。各銀行網店紛紛通過手機,電話和網絡開通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產生了直銷銀行的服務。不僅如此,P2P開始受到國有企業和一些商業銀行的重視。一些商業銀行甚至進軍P2P網貸領域,包括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和民生電商的“民生易貸”等?;ヂ摼W金融領域的P2P網貸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市場上的資金需求,為傳統金融行業改革注入了新的動力。

四、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特質

縱觀上述發展歷程,可總結出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呈現出的幾大特質。

(一)高效化

如前文所述,互聯網金融極大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率,便捷了資金融通渠道。有學者將金融排斥定義為:人們在金融體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務的一種狀態。即在非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傳統商業銀行無法高效地應對小微企業和部分個人客戶的業務要求,導致對某些客戶的產生金融排斥的現象。而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緩解金融排斥,提升社會福利水平。

(二)低成本化

非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金融機構要想獲得投資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息,成本較高,會出現收益與成本不匹配的問題。而互聯網金融通過社交網絡生成和傳播信息,關系網絡交錯復雜,任何企業和個人的信息都可以與其他任何主體發生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交易規模。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進一步依托于大數據和信息流,使得銀行人工審批等等繁雜工序越來越少,服務成本和支付成本大大降低。

(三)平臺化

互聯網金融并不是作為單獨的機構而獨立于銀行體系之外,而是基于商務平臺的虛擬營業場地。后文中可見這種平臺的價值通過與保理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的密切合作得以體現,這樣雙方的資源也實現了互補,體現了互聯網平臺的核心價值。

(四)風險性

互聯網在加速發展的同時,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技術風險依然存在,消費者和投資者應當理性對待。國內正規中介少之又少,網貸公司壞賬頻出,資不抵債,互聯網金融引發出的道德風險時刻存在,互聯網泡沫破滅,涉嫌詐騙等等,這些都時刻提醒著我們在互聯網金融有其內在的風險性。

五、我國互聯網金融為何應運而生并快速發展

據估計,每筆電子支付可以比支票節約一美元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進行虛擬電子支付并不是一種完美的支付手段。如果這是支付方式演進的鼎盛,那就沒有必要產生第三方支付等其他手段。這種簡單的支付最大的問題在于:雖然時間成本和運輸成本被極大地減少了,但是雙方在交換時不滿足等價交換原則。即先支付的一方往往陷入被動,弱勢的境地,并且要自行承擔風險。同時,還可能滋生網絡欺詐等違法行為。要規避這種不良風險,確保交換的等價性,就必須改進支付方式,采用具備能力和信譽的第三方機構來委托驗收,驗收合格后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再支付款給賣家。

這種方式不僅降低了直連銀行的成本,還能保證利益的中立,滿足等價交換原則。同時,這種創新的商業化模式,為客戶提供了多種支付工具,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付款人的利益。除了支付手段的改變,中國特有的經濟模式也解釋了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原因。

中國的利率管制使得長期存款利率被壓抑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而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則使得利率市場化:多年來由銀行壟斷的金融體系使得創新機制和服務意識受阻,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就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變革與深化提供了契機。此外,有限的投資渠道更是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并為之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理念的變化也極大地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隨著政府的減政放權,中小企業得到了良性發展。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以及保監會都對互聯網金融顯示出支持的態度,都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額外的支持。然而隨著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2015年e租寶涉嫌詐騙倒閉,我們對互聯網模式的認識更加理性,這也使得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結合更加實際。2005年,網絡貸款開始在我國萌芽,同時,隨著手機,電腦在我國的逐漸普及,由金融機構推動的互聯網業務獲得了發展。正是在此時,第三方支付平臺,眾籌以及P2P網貸出現了雨后春筍般的迅猛發展態勢。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額寶業務讓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家喻戶曉,短短三個月用戶總數就突破了一千萬,規模突破500億,成為了客戶最多,規模最大的基金產品。隨后P2P網貸的快速發展和融資平臺的起步又使得互聯網金融在中國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全球經濟金融格局不斷變化,互聯網與金融的緊密結合也在中華大地掀起了一股創新熱潮。綜上,可以說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絕不是機緣巧合,而是為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便利的必然條件。在積蓄了強大動量和發展勢頭之后,以交易手段為契機,彰顯出強大的經濟活力。

猜你喜歡
發展歷程互聯網金融
國內奢侈品電子商務發展歷程研究
新媒體時代表情包發展的傳播學解析
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的發展歷程與成就
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綜述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與管理
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分析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