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融”為本發展文化產業之我見

2016-11-19 13:17劉洋
中國集體經濟 2016年27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文化產業

劉洋

摘要:發展文化產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需要。在當前我國經濟“四降一升”的情況下,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生長點和重要增長點十分必要。在新興文化業態層出不窮的今天,如果依然固守傳統發展文化產業的思想和方法,我們的文化產業發展將出現戰略性落后。全國上下都在開展的“文化+”行動,證明以“融合”為主的發展態勢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題思想,也吹響了跨行業、跨要素融合發展文化產業的號角。

關鍵詞: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跨行業:全要素

文化產業是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產物,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拔幕a業”一詞最早出現在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1947年合著的《啟蒙辯證法》書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文化產業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一、文化產業現狀與困境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內涵越來越超越著人們的認知,尤其到了現代,當新媒體的出現改變著傳統產業結構,文化產業中的“文化”與“產業”越來越無法單獨研究和看待。僅從文化產業的概念就可以看出,“融合”是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

(一)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等獨特優勢的文化產業,在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文化大省,河南省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發展取得很大成績。

最新數字顯示,2014年河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984.66億元,其中法人單位增加值從2011年570.2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891.1億元,規模以上法人單位資產規模和從業人員數均居中部六省第1位。全省共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個、文化產業基地12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個,省級文化企業集團12個。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發行整體上市,清明上河園、百合傳媒、約克動漫等一批民營文化企業在新三板掛牌,鄭州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與華特迪斯尼等國內外16個文化創意項目簽約,文化旅游業的“虹吸效應”明顯。

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滿足了一億多中原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帶動了河南社會經濟的進步,富裕了一方百姓,也為先進制造業大省、高成長服務業大省、現代農業大省、網絡經濟大省“四個大省”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諸多困境不容回避

但由于河南省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底子較薄,發展文化產業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和困境。一是認識不足?!安蛔ソ洕坏昧?,不抓文化咋不了”的觀念依然在少數領導干部的頭腦里,“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干起來不要”的現象依然存在:二是總量偏小。從全國來看,河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僅居第九位,占GDP比重只有2.82%,低于全國3.76%的平均水平,與支柱性產業占比5%差距較大。三是文化資源轉化不足。河南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源,但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并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有很大差距。此外,還有產學研合作程度較低,研發成果占比較小,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加強,加大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提高文化消費水平等多種困難制約著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以“融”為本發展文化產業

當前,河南省正在圍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在圍繞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加快“四個河南”建設、決勝全面小康的具體實踐中,以融合理念全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我省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破解發展難題的有力舉措,對于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壯大我省文化產業自身實力,應對西方文化產業挑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重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作為典型的朝陽產業、低碳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密結合。要擺脫對傳統模式的依賴,使文化產業走上科學發展之路,就要重視頂層設計,從上到下貫穿“融”字理念,在謀篇布局時將區域、行業、園區等通盤考慮,打通地理和人為的壁壘,使文化產業各要素融會貫通。應當按照核心帶動、區域發展、節點提升、形成合力的原則,以鄭州、開封、洛陽為核心區,依托交通優勢,打造豫東、豫西、豫南、豫北文化產業版塊,構筑放射狀、網絡化、版塊式文化產業區域發展格局,并進一步細化空間布局、明確重點門類、謀劃戰略舉措,按照文化產業的10個大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定位,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同一性、協調性和可操作性。

(二)跨行業,放大“溢出效應”

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個組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組織之外的人或社會產生的影響。

文化產業中,文化與各個領域進行融合發展的時候,其溢出效應相當強大。據統計,鄭州方特歡樂世界依托其文化產品和園區,年接待省內外游客500萬人次,2015年營業收入近5億元,彰顯著“文化+”的魅力。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當文化表現出比物質和貨幣資本更強大力量的時候,當經濟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時候,經濟發展才能進入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因此,全國正在積極開展的“文化+”行動,正是為了加快文化產業跨行業的融合發展,進而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創意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更廣、更深、更高層次的融合,最終促使產業升級。

當前,河南省正在圍繞先進制造業、高成長服務業、現代農業、網絡經濟“四個大省”建設,四個方面相互促進、相互提升,就要求文化產業要主動對接各個領域,打通文化與經濟結合的通道,大力開展“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制造業”“文化+現代農業”“文化+互聯網”“文化+地產”等多個行業的融合行動,放大文化的“溢出效應”,圍繞河南的吉都文化、功夫文化、根親文化、黃帝文化、文字文化、紅色文化,促使各個行業間相通相融,推出一批具有帶動效應的龍頭文化企業,形成文化與各個領域的產業聯合體。

(三)跨要素,打造全要素發展矩陣

科技,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改變的同時,也改變著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文化產業不再是文化企業的單打獨斗,而是要在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下,推動跨要素的融合和重組,集成資源、集聚優勢,提高文化產業的集中度,努力提高。

2016年4月1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支持河南省開展文化產業跨要素發展。要借助這一優勢,實施文化科技創新工程,以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為依托,建立健全一批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產學研結合的優勢文化產業集群,培育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的骨干企業,使河南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區域文化科技融合中心。

此外,金融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的結合相對薄弱。要著重研發文化金融產品,搭建文化與金融互通的平臺,利用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和中原文化股權投資基金的平臺,引導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擴大金融的杠桿效應,帶動多年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發展。

(四)勇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現代科技的強力支撐,離不開文化科技的創新。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會上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將創新提上了新的高度。因此,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重視科技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快文化資源、文化生產、文化傳播的數字化,做大做強動漫游戲產業,完善產業體系,拉長產業鏈條,擴大動漫衍生品市場規模,打造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數字內容為主體、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

三、融合興業未來可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隨著河南省整體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人均收入水平持續提升,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競爭力、影響力逐步提高,文化產業正迎來一個加快發展的黃金期,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場持久戰和攻堅戰,需要廣大文化管理者和從業者付出超常的智慧、能力和汗水。

融合是大勢所趨,機遇與挑戰并存。以融“興”產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燦爛輝煌的中原文化之光,照耀了華夏兒女五千年,也必將照亮中原崛起的道路。用好這束光,用足這束光,推動全省文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增添更加絢麗的色彩。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文化產業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
2017,文化產業如何挑大梁?
校園文化視角下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有線電視技術與寬帶技術融合發展途徑之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傳統媒體走出“融合發展”誤區的理論與現實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舉辦文化產業沙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