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懺悔之于周樸園

2016-11-23 17:54陳誠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9期
關鍵詞:真誠周樸園

陳誠

摘 要:歷來人們對周樸園的看法褒貶不一,多數人認為他是一個虛偽自私的資本家形象,他對侍萍的感情也是虛偽的。這種看法是帶有了強烈的階級意識,并沒有把周樸園看做是一個人來分析。其實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極其真誠的,只是他處于封建家庭等級制度的統治層,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階層的痕跡。

關鍵詞:周樸園;懺悔;真誠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9--02

《雷雨》創作于1930年代的中國文壇,現實危機四伏,社會動蕩不安,左翼革命話語權逐漸形成時代主流,自話劇首演開始,不僅導演和觀眾誤解作家創作初衷,樂此不疲地在話劇中尋找政治因素,就連當時的文學泰斗也從社會問題角度來看《雷雨》,“郭沫若1935年在東京觀看了首演,撰文贊揚了《雷雨》是難得的優秀力作,這出戲表現了資產階級家庭錯綜復雜的關系,用深夜猛烈的雷雨象征了這個階級的崩潰?!盵1]周樸園作為資產階級家庭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大家長自然被推到批判的中心。雖然當時也有少數人理解曹禺的創作本意,例如劉西渭就曾說《雷雨》是一出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并且深刻地領會曹禺對周樸園深切的“悲憫之情”,也同情周樸園活下來之后的“痛苦”,但這“知音”畢竟是少數。在1949年至今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對周樸園的評論也是眾說紛紜,1949-1976年之間,幾乎所有的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史家都是把周樸園作為一個‘虛偽、自私、專橫而又冷酷的資本家負面形象而對待,尤其是在他對侍萍愛情真偽方面,大家普遍認為是虛偽或者虛假的。1976年以來,只有部分評論家認為周樸園對侍萍的愛情不完全是虛假的,而是有真實的成分在其中,但是這些觀點并沒有成為主流,而只是出現在一些期刊當中。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曹禺在創作的時候并沒有將周樸園作為一個性格單一的人物進行創作,在一些關鍵的問題上,支持后一種說法還缺乏令人信服的論據和敘述,例如周樸園對侍萍的深情是否自欺欺人,他既然真誠,為什么對侍萍始亂終棄?他既然承認自己有罪,也一直在以“贖罪”的心態“懲罰”自己,為什么得知魯媽就是侍萍時無情地讓魯家人再也不要周家來?這些問題目前仍舊沒有一個準確定論,本文試著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更客觀全面地認識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

一、階級差距導致愛情悲劇

周樸園與侍萍確實是有相愛的可能。曹禺在侍萍出場時這樣寫道:“她的衣服樸素而有身份,舊藍布褲褂,很潔凈地穿在身上。遠遠地看著,依然像大家戶里落魄的婦人。她的高貴氣質和她丈夫的鄙俗,奸小,恰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笨梢娛唐嫉臍赓|也比魯貴高出許多;當年她被趕出周家的門之后,在大年三十的夜里就抱著孩子投了河,可以說是很剛烈的一位女性;她獨自一人帶著孩子流落他鄉,寧愿改嫁也不愿意再找周家,這說明侍萍在周樸園面前是很在意尊嚴;即使三十年以后她又回到周公館,面對周樸園給的支票也是毫不動心,并且當著他的面撕碎了支票,這說明侍萍很有骨氣,將金錢看得很淡泊。那么在她年輕時,違背了母親的意志還為周樸園生了兩個孩子,為的就是當年與周樸園之間真摯的愛情。沒有領子的五件綢襯衣,用絲線繡成的梅花,左衣襟處的“萍”字,無處不昭示著他們當年的恩愛。

既然周樸園與侍萍之間是有愛情存在的,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他們愛情的悲???侍萍與周樸園隔了二十幾年的時光與苦難再相見時,她控訴道:“可是自從我被你們家趕出來以后,我沒有死成,我把我的母親可給氣死了,我親生的兩個孩子你們家里逼著我留在你們家里?!笨梢娛唐急悔s走這件事不是周樸園做的,甚至周樸園是否知道侍萍和第二個兒子要被趕走這件事也有待商榷。他像所有封建大家庭中的男青年一樣,即使他曾經留學德國,也根本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曹禺曾說:“魯侍萍被周家趕走,周樸園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他又是沒有辦法阻止的。何況在趕走侍萍之前,周家始終未讓他們見上一面?!盵2]所以,侍萍的生與死,孩子的留與去,周樸園不曾知道詳情,也沒有話語權。三十年后他終于成了一個專橫、自是和倔強的大家長,他也要他的家庭是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梢韵胍娋退惝斈曛軜銏@知道了實情也不會多做反抗。即使周樸園和侍萍是真心相愛,他們還是屬于兩個世界,破壞他們愛情的真正兇手是周樸園背后的大家族等級制度和整個社會的文化道德觀念。

二、來自靈魂深處的真誠懺悔

周樸園不“殺”侍萍,侍萍卻因他而“死”,不論他情不情愿,知不知情,在看到侍萍留在河邊的絕命書時,他都認為是自己的不作為或者不得作為造成了侍萍的死亡,所以他懺悔,從此之后陷入了回憶的泥淖。我們知道周樸園結了婚不久就搬了家,這次搬家或許也不是他能做的決定,畢竟當年無錫的那樁舊事影響太壞,但是他從這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帶上侍萍生前頂喜歡的家具搬家的習慣。十五年前周樸園喝醉了才把這件深深地埋藏心底的隱痛對蘩漪講出來,他對他的第一任夫人只字不提,對蘩漪也是毫無溫情可言,但是卻陷入到對侍萍的懺悔和懷念里不能自拔。多年以來,周樸園除了會客、念念經、打打坐,在家里一句話也不說,好像是一向討厭女人家的,他對周萍嚴肅而鄭重地說:“我記得我曾告訴過你,這個房子你們沒有事就得走的,……這屋子不要底下人隨意進來,回頭我預備在這里一個人休息的?!边@說明在周樸園心中已經把自己的愛情和溫情都給侍萍陪了葬。周樸園不僅保留著侍萍的生前用過的東西,還記著侍萍生前的生活習慣,時時刻刻地對她體貼照拂,就拿看照片這個動作來說,劇中至少出現了五次。這些小細節似乎都成為了他多年養成的習慣,不像是刻意為之。

‘序幕和‘尾聲除了有曹禺所提到的給觀眾帶來一種看戲的距離感以外,在故事敘述時間上又增加了一個十年,完結了整個故事,填充了部分的人物留白,所以在研究周樸園的時候不能拋開‘序幕和‘尾聲。在序幕里有這么一段對話:

姑甲 (微笑)外面冷得很!

老人 (點頭)嗯--(關心地)她現在還好么?

姑甲 (同情地)好。

老人 (沉默一時,指著頭。)她這兒呢?

姑甲 (憐憫地)那--還是那樣。(低低地嘆一口氣。)

老人 (沉靜地)我想也是不容易治的。

姑甲 (矜憐地)你先坐一坐,暖和一下,再看她吧。

老人 (搖頭)不,(走向右邊病房)

姑甲 (走向前)你走錯了,這屋子是魯奶奶的病房。你的太太在樓上呢。

老人 (停住,失神地)我--我知道,(指著右邊病房)我現在可以看看她么?

姑甲 (和氣地)我不知道。魯奶奶的病房是另一位姑奶奶管,我看你先到樓上看看,回頭再來看這位老太太好不好?

老人 (迷惘地)嗯,也好。

從這段對話里流露出周樸園對侍萍濃濃的關切之情,此時魯奶奶的身份是他手下管家的太太,在外人看來這關切之情竟然多于同他生活了二十年的正妻。

三、殘忍源于對現實的清醒認知

既然周樸園對侍萍的懺悔是真的,那為什么在知道眼前的老婦人就是自己心中珍藏多年的愛人的時候,為什么脫口而出的是:“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三十年的功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边@與他之前病態地懷念侍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于是很多人就此說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虛偽的,其實是沒有站在周樸園的角度來看待侍萍的突然出現。侍萍此時是作為魯貴的妻子出現在他眼前的,他是怕魯貴在從中作梗要破壞他辛苦建立起來的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如果魯貴以此要挾周樸園以獲取錢財,以魯貴的小人品性那就是一個無底洞,周樸園見慣了這樣的勢利小人與爾虞我詐,所以才會在第一時間作出那樣的應對。如果侍萍是被他自己找到(我們知道周樸園曾經問過許多那時候到過無錫的人),而不是以這樣的場景相見,周樸園一定不會認為侍萍的到來別有用心。周樸園給侍萍簽了一張支票,有人會懷疑那是周樸園給侍萍的封口費,目的是要魯家人再也不要到周家來。其實這一筆錢是周樸園對侍萍這么多年受的苦難的彌補。他們的現在已經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孩子,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周樸園是十分理智地在解決他與侍萍這將近三十年的恩怨。他此時不愿意將他與侍萍的關系公開,是他明白生活還要繼續。公開事實對他與侍萍都是沒有好處。既然這三十年已經錯過,所以他選擇給侍萍一筆錢,想要在保住自己名聲的前提下給侍萍最大的彌補,這其實無可厚非。

這么看來周樸園也只是一個被命運捉弄了的可憐人,他有自己深愛的姑娘,卻為自己信奉的封建倫理奉獻了自己的愛情,這奉獻沒有使得他獲得幸福,反而是造成了更多人的悲劇,一場“雷雨”之后是一場更具毀滅性的“雷雨”。他以為自己作為這個家庭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家長就可以掌控許多人的命運,有一天他忽然覺得自己老了,才發現自己也在命運的輪轉里轉不出來。周樸園不是十惡不赦的人,卻清醒地在最后承受了所有苦難,他這一輩子掙扎在與侍萍情感的泥淖里,雖然竭盡全力地懺悔,但是他本身帶有的階級性與生活閱歷又使得他的行為顯得“虛偽”,這種“虛偽”已經深深地融入他的骨血,與他的癡情一起成就了一個極其具有藝術魅力的周樸園形象。

注釋:

[1]陳希 《人性局限性之拷問 從周樸園形象的演出看〈雷雨〉創作的超現實本意》.

[2]王興平 劉思久 陸文璧編:《曹禺研究專集》(上冊)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頁.

參考文獻:

[1]藍棣之 兩個階級之間的愛情故事一一曹禺《雷雨》癥候分析.清華人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

[2]吳建波 周樸園形象辯說一一兼論文學史上的“負心漢”形象 華中師范人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3期.

[3]劉艷 曹禺的思維方式及其對形象塑造的影響.中國人民人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

[4]郭懷玉 重評《雷雨》中的周樸園 安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文藝爭鳴 藝術史 2012年10月.

[5]張新民 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中的周樸園形象解讀 河南師范人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3期.

[6]錢谷融:《(雷雨)人物談》,《文學評論》,1962年第1期.

猜你喜歡
真誠周樸園
從人性的一面看周樸園
《雷雨》(節選)
走進學生
平民化敘事的魅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對學生的愛
班主任如何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
試析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表揚激勵
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過程中的潛臺詞分析
試析周樸園認出侍萍前的心理過程
淺析周樸園性格的二重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