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結構性改革共識 促進世界經濟增長

2016-11-24 08:57樓繼偉
2016年35期
關鍵詞:結構性要素改革

樓繼偉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2016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連續三次下調全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期從3.6%下調至3.1%,其他主要國際組織也普遍下調了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在此背景下,促進“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仍是二十國集團(G20)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全球低增速源于結構性問題

面對持續低迷的全球經濟,G20各國加強政策協調與應對至關重要。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G20土耳其安塔利亞峰會上指出的,我們要找準病灶,對癥下藥。全球低增長困境是表象,體現為總需求不振、失業問題突出、債務高企、貿易和投資低迷等。雖然其與周期性因素和短期下行風險密切相關,但更深層次原因則源于全球經濟的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特別是危機后各主要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潛在產出水平下降,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回歸強勁增長的根本性問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增強經濟內生動力,恢復全球經濟活力,是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

促進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根本途徑在于深化結構性改革。經濟規律表明,經濟增長主要來自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生產要素總量是有限的,并且受要素投入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制約。因此,經濟增長如果單純依靠增加要素投入來推動,總會遇到瓶頸,最終仍需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結構性改革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路徑,這已在許多理論研究和國別實證分析中得到確認。

以中國為例,通過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波浪式前進的改革,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要素配置效率得到極大提高,有力地帶動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從其他G20國家看,也有很多結構性改革的成功案例。國際金融危機后,德國經濟表現出較強韌性,繼續成為引領歐洲經濟增長的核心之一。這得益于德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結構性改革的重視,要素配置不斷優化,創新得到有效激勵,增強了本國核心競爭力。在受危機嚴重沖擊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通過在金融部門、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堅持推進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有了明顯起色,失業問題也逐步改善。

G20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

近幾年G20對結構性改革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并做出了許多政策努力。特別是2014年G20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峰會通過了促進增長的G20全面增長戰略,其中包括大量結構性改革承諾。此后,各國根據形勢變化對增長戰略進行了更新,增加了新的政策承諾。但總體上,G20改革進展仍落后于預期,離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中國擔任2016年G20主席國以來,把結構性改革作為財金渠道重點議題之一,推動G20各國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一是首次就G20結構性改革議程進行“頂層設計”,確定了結構性改革的九大優先領域和48條指導原則,并制定了一套衡量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指標體系。九大優先領域包括促進貿易和投資開放、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及獲取教育與技能、鼓勵創新、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財政改革、促進競爭并改善商業環境、改善并加強金融體系、增強環境可持續性、促進包容性增長等。其中,每個領域下包括4~7項指導原則,為G20各國在各優先領域下制定改革措施提供了參考。指標體系包括了勞動生產率、就業率等在內的12個指標,涵蓋了大多數結構性改革優先領域。二是進一步提高了G20各國改革行動的協調性和有效性。在考慮各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差異的基礎上,G20就最重要的改革領域和原則找到了“最大公約數”,制定了改革優先領域和指導原則,這將有助于各成員協同推進和落實改革,最大限度發揮改革的正面溢出效應??紤]到各國國情不同,政策考慮和改革重點各異,各方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實施有關優先領域和指導原則。三是加強了對G20各國改革進展與成效的監督。G20各國同意根據指標體系每兩年就改革的進展進行一次評估,評估結果將納入G20問責評估報告。這將有助于相對客觀地衡量各國改革在經濟社會等方面帶來的整體效果,并為下一步改革行動提供參考和指導。深化結構性改革的成果文件已在7月下旬G20成都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審議通過,將作為今年G20財金渠道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提交杭州峰會。這充分證明G20認識到結構性改革對促進中長期增長的重要性,進一步凝聚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共識。

中國將繼續推進結構性改革

就中國而言,經濟基本面良好,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但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面臨著“三期疊加”的嚴峻挑戰,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放緩,結構性問題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成為現階段的突出挑戰。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成本均大幅上升,環境約束更加明顯,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為實現和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從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方面下功夫。這就要求我們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具體來講:一是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實施有關稅收優惠和金融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合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包括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落實好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方面的稅收政策等,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二是推進簡政放權。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幅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領域市場準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三是理順價格關系。重點是減少對市場價格形成的不當干預,著力完善基于市場供求的價格形成機制。如在農業領域,打破僵化的農業價格體制,消除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的資源配置扭曲,同時改革農業補貼制度,鼓勵環境友好、適度規模經營、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方式。四是推進城鄉要素流動。圍繞城市圈發展緊湊型城市,做到產業發展、就業轉移、公共服務和人口集聚相統一。破除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礙,推進戶籍改革,鼓勵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轉讓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實現義務教育資源可攜帶,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擴大有效需求。五是擴大有效供給。降低企業債務負擔,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能力。支持做好精準扶貧、生態環保、現代農業、基本公共服務等短板工作。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業態等創新。支持加強質量監管,大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及品質。六是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防范和控制風險。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緩解部分地區償債壓力。加快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和融資,繼續發揮轉型后的企業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當前,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面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世界經濟也走到了從應對短期危機向積累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我們將繼續深化結構性改革,并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推動G20結構性改革議程,為世界經濟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結構性要素改革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改革之路
基于應力結構性參數的典型黃土結構性試驗研究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改革備忘
切實抓好去產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創新(二)
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關于結構性改革一二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