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工作視角下男同性戀大學生自我認同研究

2016-11-26 06:36王麗圓
中國性科學 2016年9期
關鍵詞:自我認同

王麗圓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社會工作視角下就男同性戀大學生自我認同這一主題進行探討與分析,進一步豐富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研究。方法:運用文獻分析法等收集資料,再采用定性研究中的滾雪球法確定目標群體,選取了10位身邊可接觸到的男同性戀在校大學生,并結合半結構式訪談法進一步收集相關信息和研究。結果:本文根據自我認同概念,從同志身份認同、性行為角色認同、性別角色認同三方面探討了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過程,結合訪談分析出其認同受到家庭環境、同志圈亞文化、社會主流文化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反映出該群體相關的社會生存現狀。結論:男同性戀大學生自我認同是一個內在與外化兩個系統間相互磨合的一個過程,不僅是其個體自身認知的發展階段,也是受外在系統影響的復雜過程。

【關鍵詞】社會工作視角;男同性戀大學生;自我認同

【Abstract】Objective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theme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under the social work perspective, and further enrich the research of male homosexuals self-identity. Methods: Data was collected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n the snowball method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arget group. 10 male homosexu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used to further collect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self-ident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cess of self-identity of male homosexuals from three aspects: gay role identity, sex behavior role identity, gender role identity, and found that the process was influenced b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he gay subculture and the social mainstream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reflected related social present survival status of the group. Conclusions: Male homosexual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is a process that the two systems mutually fit in with each other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 which is not only the individuals own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age, but also the complex process of the external system.

【Key words】Social work perspective; Male homosexual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

【中圖分類號】R167【文獻標志碼】A

1引言

同性戀是指以同性為對象的性愛傾向和行為,同性戀者則是以同性為性愛對象的個人(男人或女人) [1]。同性戀不僅是一種性取向和行為方式,也是一種性身份,代表著一種規范或者角色[2]。自我認同由英語的identity演繹而來,identity包含身份、認同兩重含義,同性戀身份認同即同性戀者接受自己的性身份,歸屬于同性戀群體[3]。同性戀身份的自我認同是認同自己愛同性(生理性別)的事實,并在內心接受這一事實[4]。它也是自我認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5],是發展積極情感和產生群體歸屬感的基礎[6]。個體從出生就開始了自我認同的過程,性別認同也是自我認同中一個非?;镜囊蛩?。

因此,本研究所涉及的自我認同是一個相對大的概念,它包括身份認同、性行為認同和角色認同等概念?!白晕艺J同”反應的不僅是個體對自我性別、身份、角色等的認同和接納,更能反映出社會環境對個體成長的影響,所以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是指其個體認識和接納自己的同性性傾向[7],并以同性戀者的身份組織個人生活,與社會發生積極的互動[8]。從而進一步反映男同性戀這一群體所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這一群體所處的社會現狀,這對研究男同性戀現狀以及促進其更好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同性戀身份認同發展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等這些方面,并有學者致力于構建相關的理論模型,然而在認同發展模型建構的具體過程上,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因此模型也趨于多樣化。如本質論取向的階段模型、社會建構論取向的影響因素模型和當代發展心理學視角下的整合模型等多種身份認同模型。其中經過實證研究檢驗,Cass[9]Cass模型基于人際和諧理論提出,該模型將同性戀的性身份認同發展過程劃分為六個階段: (1)認同困惑;(2)認同比較;(3)認同容忍;(4)認同接受;(5)認同驕傲;(6)認同整合。提出的模型被認為是操作性最強的理論模型。然而這些模型對于研究中國同性戀群體的認同發展是否合適,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踐驗證。endprint

而國內對同性戀群體的研究是自20世紀90年代才算正式開展,即以1989年王小波和李銀河合著《他們的世界》才開啟了中國現代研究同性戀話題的先河[10]。在對同性戀身份認同這方面的探討上,國內研究給予的關注并不夠,也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且尚未提出相應的認同發展理論。

再者關于就社會工作視角探討男同性戀群體的研究,筆者將關鍵字輸入中國知網,相關文獻非常有限,有如《社工介入視角下男同艾滋病患者生存狀況及干預研究》[11],顯然,有關這一視角探討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的研究國內外都鮮有優秀作品呈現。

綜上可見,就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這方面,國外研究明顯要比國內研究成熟許多,并且能形成相關理論模型,而國內研究對于這一塊顯然關注度不高。但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都只是局限于男同性戀者身份認同發展的研究上,對于其整個認同體系即自我認同這一概念的研究都較少。并且國內外的這些研究都只是為臨床工作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運用社會工作視角來探討這一群體的研究中西方都尚屬空白。

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這一話題,既關注其本身特有的認同因素,也將探討其在環境中受到影響的因素,并將結合作者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身份,在訪談以及資料分析等研究內容中嵌入社會工作價值觀,運用社會工作視角來進行研究?,F代社會工作不僅是一個助人的職業,同時還是一個專業,但是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它的理論并不是一種“純理論”,而是要將理論以及價值理念運用于實踐中,從而改善個人及社群的社會功能,促進人與環境間關系的和諧[12]。所以該研究主要是運用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來探討男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過程及其影響因素,

另外,研究之所以將目標群體集中在在校大學生的男同性戀者,是因為學校與社會本身客觀環境就存在著巨大差異,所以有必要對目標群體進行劃分。

最后,本研究希望通過了解在校大學生中男同性戀者對其自我的認同,進而深入內心探討相關影響因素。同時也希望引起社會大眾對這一群體的關注,使其身處的社會氛圍相對更寬松,也更利于為該群體爭取權益。目前全球有些發達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給這一群體應有的權利與公正,所以一個相對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將是一個國家文明與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2對象與方法

2.1對象

為實行保密原則,尊重被訪者的隱私,在文中用不同代碼表示不同被訪者。研究主要選取了10位男同性戀者進行深入訪談,每人1~2次訪談,每次訪談3h左右。他們分別來自海南、湖南、黑龍江、云南、遼寧、甘肅、新疆、陜西等地,年齡19~25歲,大學本科在讀,明確自己是男同性戀者,全部都有同性間戀愛經歷以及同性性行為。

2.2方法

本研究是一項基于社會工作視角,對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及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探討的質性研究。首先,采用文獻法搜集關于男同性戀研究的文獻資料,滾雪球法確定目標群體,結合觀察法,觀察男同性戀者在自身“圈子”里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狀態,更貼近地了解他們的內心和生活。同時運用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了解男同性戀作為一種亞文化群體的特征等信息,為研究所需素材做好鋪墊[13]。然后筆者運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與被訪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進行深入訪談與記錄,試圖了解男同性戀群體自我認同的過程特點以及影響認同的因素。最后將訪談記錄加以整理,并撰寫。關于訪談指標體系的建立主要從以下幾個維度入手。

2.3維度

本研究結合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的相關概念,決定從同性戀身份認同、性行為角色認同、性別角色認同等方面探討男同性戀者的自我認同過程,并結合訪談分析其認同受到的影響因素。其中性行為角色是性活動中的角色分工,在男同性戀角色中主要是“攻”、“受”動漫用語,小說,動漫等中經常提及,攻是感情面又或者是性行為角色主動的一方,相反,受就是感情面被動的一方,本文中所涉及的主要是指性行為面?!肮ァ?、“受”又可以分別被稱為“1”和“0”。不過有的時候攻受的位置并不固定,因為有人可攻可受,這種人被稱為“0.5”?;蛘摺?”、“1”的區別,分別代表在性行為上處于主動和被動的角色[14]。性別角色是社會根據生理特征劃分出兩種明顯的社會性別類別:即男性和女性,并且有一整套的規約男性/女性行為的社會規范,引導他們表現各自性別角色的激勵和懲罰制度[15]。

3結果

3.1自我認同

文章通過對10位被訪者的深入訪談,以及根據自我認同的概念,主要從同志身份認同、性行為角色認同、性別角色認同三方面探討了男同性戀者自我認同過程。

3.1.1同志身份認同同性戀身份確認這一問題上,被訪者大多是在初高中階段確認自己喜歡同性,也有的是小學五六年級知道自己喜歡男生,并且會通過當時并不發達的網絡來進一步了解同性戀的相關知識,感覺加上所謂的專業知識,被訪者從最初對自我性取向的懵懂,甚至困惑,到確認,再到接受,都各自有著不同的故事:

“我大概五六年級就知道自己喜歡男生了,當時對一些男性有好感,而且會關注男性裸體,好吧,我承認我比較早熟。初中的時候呀,喜歡上了自己好朋友……也是那時算是對周圍的朋友公開了性取向,但是周圍的朋友都能接受?!保╖)

“可以說高三才算真正入圈,因為開始了一段網戀。也算明確了自己的同志身份,但在初中時,就喜歡上了自己的一個好哥們,也知道對他的感情超越了友誼,但是沒有明說,而且與他分開后沒有和任何男女交往過,直到高三那段網戀開始?!保≧)

因為這些被訪者都是在校大學生,所以他們同志身份確認的過程都較為單純,基本上是通過友誼,對親密的同性朋友產生好感,然后明確了自己的性取向。在確認自己是同志身份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還是會陷入迷茫,發現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經歷好奇、困惑、抵觸、壓抑,甚至反感等心理變化,如果自己能及時找到途徑去舒緩內心的焦慮,那么這個認同過程相對而言比較順利。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通過網絡來了解相關知識,也會通過網絡結識其他同志,找到屬于他們的“圈子”,尋找歸屬感。當然也有部分人,會試圖通過與異性的交往來改變自己是同性戀的事實,這類人的同志身份認同過程就比較坎坷,以至于在生活各方面或是其他認同方面都顯得比較困惑與困難。endprint

猜你喜歡
自我認同
新生代知識員工自我認同對組織行為的作用
“有意義的他者”的產生根源與影響路徑分析
國內針對農民群體角色轉換的認同研究綜述
強制個體化的風險:女性自我認同危機與生活困境
學校場域中的教師標定
當代大學生自我認同問題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炫耀性消費對中學生自我認同的影響研究
論夏宇愛情詩中的浪漫精神
兩種認同機制與自發性工作行為關系的研究綜述
從自我認同角度對比《簡·愛》和《呼嘯山莊》中的女權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