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大學英語中的詩歌教學

2016-11-28 15:06趙樺
文教資料 2016年22期
關鍵詞:節奏詩歌

趙樺

摘 ? ?要: 英語詩歌中有著眾多名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通過對英語詩歌的學習,不僅能夠獲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夠加深對于英語語言的節奏、審美傾向、語言特征和語法特點的認識,然后可以用他者的眼光,重新審視漢語詩歌,獲得新的認識。

關鍵詞: 詩歌 ? ?節奏 ? ?審美傾向 ? ?語法特征

中國和英國同為詩歌大國,歷代名家輩出,都書寫過輝煌的篇章,滋養了各自民族的心靈。漢語和英語由于表意語言和表音語言的巨大差異,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因此漢語的詩歌和英語的詩歌在題材、藝術特征等方面,既有相似之處,又頗有不同。詩歌集中體現了一門語言的特點和審美情趣。英語詩歌的學習,毫無疑問,將加強大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的認識,獲得美的享受;并且在對比中,從他者的眼光,獲得對漢語詩歌的新認識。

一、詩歌有助于加強對英語節奏的把握

漢語和英語在節奏上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一差異,對學生把握英語的節奏造成了極大的干擾。在教學中很容易發現,學生可以準確地讀出一個個單詞,但是很多都難以利用節奏,把孤立的單詞和短語連貫起來,讀出地道的句子。他們在一個句子中各個單詞音節輕重的把握上缺乏自覺的意識,讓習慣于捕捉重讀音節的英美人聽起來很別扭,造成溝通的障礙。這一現象,早已為有識之士所共見。詩歌作為一種具有高度音樂性的語言文學形式,能夠在學生學習節奏這方面提供優美而高效的學習材料。

漢字是單音節,一個字一個音節,比如四言詩是一句四個音節,七言詩一句七個音節。而英語的單詞在音節上有多種情況,有單音節、雙音節、多音節。如果我們把音節看做每一句詩歌的基本單位,最容易給學生造成障礙的就是一句中哪些音節應該重讀,哪些音節應該弱讀。英語是一種重音語言,不僅有詞重音,一個單詞中只有一個重音或者外加一個次重音;還有語句中的重音,單詞的發音在語句中會因為不同的情況有所改變。比如can,很多學生以為can和cant的區別在t上,所以把t讀清楚就好了。然而事實上,在肯定句中,can作為單詞是弱讀,發音是[k?藜n],can后的動詞才會重讀;在否定句,cant是重讀單詞,發音才是[k?覸n],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是以can是否重讀、字母a的發音是什么來區分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因此重音對于分辨詞性、句子長短及句意表達都具有重要作用。這些意識的缺乏,給學生的口語表達造成很多的障礙,潘文國就指出:“英語的多音節詞呈呈現輕多重少的格局……漢語中的每個音節都有聲調,不易弱化,多音節語流重音顯得較多,所以中國人在講英語的時常有過多使用重音的傾向?!?/p>

英語詩歌,尤其是古典格律詩,其節奏的基本形式是以輕重音構成的“音步”。音步講究輕重音節的搭配,常常把多音節詞截斷,形成不同的格式,比如揚抑格、抑揚格等,再搭配不同的長短,比如四音步、五音步、八音步等。這些格式和步數相互組合,形成有規律的重復,使詩歌具有了節奏和音樂性。

以莫文蔚和李健的歌曲而廣為青年學生所知的When You Are Old為例,全詩為三節,共十二行,以抑揚格五音步寫成。我們來看看第一小節: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每一句五個音步,每個音步先輕后重,好比音樂中的弱起。一行五個輕音五個重音交錯,非常整齊,極富節奏感。學生可以通過打拍子的方式朗讀詩歌,感受英語詩歌完全不同于漢語詩歌的音樂美,并從中開始發展出一種自覺的意識,留意和學習句子中音節的輕重情況。

二、詩歌有助于理解英漢語不同的審美傾向和語言特質

文學最早的形式是詩歌,詩歌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藝術偏好和精神特質。漢語詩歌與英語詩歌相比,最為突出的就是它的抒情性和主觀色彩?!对娊洝?、《楚辭》就具有強烈的抒情性。王昌齡在《詩格》中說“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王夫之的“情景說”指出“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虛景,景總含情”,以及王國維的名句“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都深刻反映了中國詩人的寫作風格和美學思想。那就是在描繪外物和自然的時候,不是追求對現實的再現,而是借景抒情,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英語詩歌則不然。西方最早的詩歌是敘事詩,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內容宏大,善于鋪陳,直率深刻,與漢語詩歌占主流地位的短小抒情的詩歌迥異其趣。而且與漢語詩歌優美、含蓄不同的是,英語詩歌貫徹了西方文學中“摹仿自然”的傳統,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物我兩分。徐行言就指出:“對自然具象的描摹構成了西方藝術的傳統。從古希臘,經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無數的藝術家都在盡其所能地豐富和發展寫實技藝,以便更逼真地描摹現實的場景?!币虼?,英語詩歌所包含的意象,通??陀^直白,精細樸質,沒有漢語那種朦朧模糊的美,甚至有時候會書寫一些怪誕丑惡的形象,反映真實的現實世界。這一點,讓很多初讀英語詩歌的學生很不容易接受,這就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欣賞英語詩歌所體現出來的一些不同于漢語詩歌的優秀特質;英語詩歌題材更加廣泛;喜歡描寫狂暴的自然和懸崖峭壁等,充滿對力量的崇拜和陽剛之氣;詩歌中的意象精準周嚴,充滿理性之美。

比如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雪萊的《西風頌》。該詩的第五部分是這樣的: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Ashes and sparks,my words among 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不同于漢語古典詩歌的婉約和簡潔,這首詩的描寫率直而豪放,充滿著強烈的情感,最后一句所傳達的哲理撫慰了多少失意的靈魂,讓他們重燃生活的熱情,鼓舞他們勇往直前。

三、詩歌可以加深對英漢語不同的語法特點的理解

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漢語是“超等詞匯的典型”,傾向于使用詞匯工具,少組織性,是典型的語義型語言;而英語所屬的印歐語是“超等語法的標本”,有最多的組織性,是典型的語法型語言。英漢語在這方面的差異,對于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從理論的高度加深對于英語這門語言的認識非常重要。但是這些內容在講授中,學生很容易感到抽象、難以理解。在教學中如果以詩歌為學習材料,就非常具體了。以許淵沖翻譯的《靜夜思》為例: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對比原作和譯文,第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增補了主語。原詩自始至終沒有出現吟誦的主體,而在譯文中出現了my和I這樣的詞。根據趙元任的觀點,漢語是“話題-說明”的結構框架,只要語義能夠溝通,有上下文的提示,話題可以省略,有較強是隨意性,因此我們在漢語詩歌里看到大量的無主句。英語有著嚴密的句法結構,一個句子必須有一個主語、一個謂語,并由一致關系聯系在一起,人們不是依賴語境,而是依賴一個句子中的內在結構去理解句子,因此不可以隨便省略,有很大的強制性。因此,譯文中是必須要補充主語的。第二個明顯的地方是原句看不出動作發生的時間,有可能發生在過去,有可能發生在寫作當時。譯文把時間處理為一般現在時。第三行的兩個動作“舉”和”望”,譯文把“舉”譯為“looking up”,屬于現在分詞做伴隨狀語,把“望”譯為“find”,屬于謂語動詞。從此處可以看出,漢字由于缺乏形態變化,需要借助詞匯手段去表達動作發生的時間,而在詩歌里面不會經常用這些詞匯手段,因此造成時間上的模糊,這在英語里是不被允許的,必須由譯者自行判斷去把原詩的時間落實。另外,漢語沒有英語中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謂語的強制要求,在出現多個動詞的情況下,譯文中必須決定由哪一個動詞充當謂語,其他降為非謂語。

由此可以看出英語的特征是精準、嚴密、一絲不茍,這里面包含邏輯的精神。讀慣漢語詩歌的學生,剛開始會感到英語詩歌在描寫情感和自然方面過于直露和確定,沒有漢語詩歌那么婉約優美、沁人心脾。經過老師的引導,讓他們理解由于英語的句子更多依賴形式的連接和內在的結構,也就是把內在的思維進行外在形式的表達,不容易發生理解的偏差,更有利于交流和傳承,這也是西方科學能夠獲得長足進步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理性精神,也賦予了英語詩歌一種樸素剛健的美。在學生寫英語句子的時候,會更加留意句子在形式上的連接和表現,克服母語思維的干擾。另外,漢語詩歌由于經常缺主語,動作發生時間也不交代,因此朱徽曾提出漢語詩歌的“意象往往超越時間空間,將詩人一時一地的個人體驗化為普遍的恒常經驗,而英語詩歌中的意象,由于其時空關系和語法關系都比較清楚,常常就缺乏這樣的功能”。再加上抒情詩的發達,那些詩歌名篇,常常超乎了時空的存在,讓每一個讀者都感到這首詩在抒發自己此時此地之情,有著強烈的代入之感。漢語詩歌這種獨特的美和意象的堆積,也曾深深影響過英語詩歌,促進了英語詩歌的發展。

綜上所述,詩歌作為一種凝練精粹的語言藝術,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獲得美的熏陶,而且能集中體現一門語言的特征,通過詩歌的學習,能讓大學生理解英漢語的不同之處,從理論上加深對英語語言和母語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潘文國.英漢語言對比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82.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92.

[3]朱徽.中英比較詩藝[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8.

猜你喜歡
節奏詩歌
花有自己的節奏
吃飯有個最佳節奏
把握節奏,順勢爆發
樹懶的節奏
詩歌是光
詩歌島·八面來風
YOUNG·節奏
詩歌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