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綜藝節目中的人文關懷

2016-12-02 20:08徐童
新媒體研究 2016年20期
關鍵詞:奇葩說人文關懷

徐童

摘 要 在綜藝節目充斥電視銀屏的今天,泛娛樂化和過度韓化一直飽受詬病。隨著“互聯網+”的推動,一批廣受年輕受眾喜愛的網絡綜藝節目在“互聯網+綜藝”的范疇下蓬勃發展。文章以現象級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為例,剖析當下綜藝節目現狀,探析《奇葩說》節目特色與獨特情懷,力圖探尋網絡綜藝節目中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 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0-0173-03

1 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

1)傳統綜藝節目現狀分析。綜藝節目作為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項目,近兩年已然呈現出井噴之勢。自2013年《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電視綜藝節目的引進之后,國內綜藝節目掀起一股強烈的韓流,現今活躍在電視銀屏中的《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了不起的挑戰》《拜托了冰箱》《全員加速中》等一系列明星真人秀占據了綜藝節目的半壁江山。引進海外版權和大量使用明星成為綜藝節目的主要形態,泛娛樂化和過度韓化成為其詬病,而真正本土原創現象級綜藝節目難見蹤跡。

2)《奇葩說》成功突圍。2016年5月22日,《奇葩說》第三季落下帷幕。這檔由愛奇藝打造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自2014年11月底上線以后,總點擊量已經破億,微博話題閱讀量也輕松破10億大關。

節目中,選手的不同身份、年齡、職業和閱歷使得節目有極大的多元性和豐富性,辯手們在節目中所呈現出的雷人金句、搞笑段子也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節目辯題通過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問數據后臺,橫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業、創業等多個領域,滲析當下時代熱點;節目導師蔡康永、高曉松,主持人馬東作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有著極深的道德修養和人文情懷;后期制作方面,節目組不單單停留于辯題本身,更是將辯題上升到新聞焦點、社會現狀、國家戰略、世界局勢、和平與發展、未來與展望的層面。因此不論從節目內容、參賽選手、指導老師及主持人,還是從節目整體的布局上,都充分體現了濃濃的人文關懷,為當下綜藝節目尤其是網絡綜藝節目提供了相應的指導意義。

2 人文關懷的科學內涵

1)人文關懷的核心內涵。人文關懷,一般認為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文藝復興后人文主義的形態幾經變遷,發展至今,其基本核心為:承認人的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價值、意義和人的主體性。

2)當代中國人文關懷的實質。當代中國的人文關懷是對資本主義的人文主義的揚棄。在當代中國,人文關懷的實質是:在人與其他對象的關系中,確立人的主體性,因而確立一種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價值關懷,實現人的一種自由全面的發展。因此,人文關懷不僅僅是從經濟和道義上給予關懷,更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實現人的價值。而運用到媒體行業所生產出的產品——節目,更是人文關懷的主要營運陣地。

3 綜藝節目中的人文關懷

1)人文關懷常態化。節目作為媒體行業所產生的產品形態,自身就具有極強的社會性,是一種社會性產品。節目所展現出的價值不僅體現了創作者自身的價值,更是整個媒體行業發展現狀下所催生出的產物,足以展現社會文化建設的建設水平。而網絡綜藝節目作為新形態之一,以其獨特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并通過節目的教育性和娛樂性完成大眾傳播。因此,要體現節目內容本身的基礎上,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探析行業發展未來、引領行業形態標準,以人為本、實事求是,把人文關懷作為節目制作的節目出發點和創作基石,使得人文關懷常態化。

2)節目情懷個性化。在如今的融媒體時代下,節目產品化已成為常態,做到內容為王、原創至上,才是網絡綜藝節目的制勝法寶。尤其在“互聯網+綜藝”的范疇下,網絡綜藝節目作為年輕一代價值觀傳輸的主要陣地,更要發揮個性化、特色化,掌握年輕人用語,倡導主流價值,引領個性化的人文觀念,使得網絡綜藝產品成為融媒體時代下獨樹一幟的媒體產品,引領媒體行業發展新格局。

4 《奇葩說》中的人文關懷

1)選題的人文情懷。針對《奇葩說》開播三季以來所討論的辯題(海選辯題未算入在內)進行總結分析可以發現,節目所選辯題涉及兩性關系、工作社交、社會熱點等相關的公共熱點話題,另外還包括“腦洞大開”的聯想題。其中,公共熱點話題占總辯題的87%(兩性關系51%、工作社交18%、社會熱點18%),“腦洞大開”題占總辯題的13%。通過對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發現。

(1)公眾話題引共鳴。公共話題占據全部辯題的大半?!镀孑庹f》所呈現出的雷人金句、搞笑段子、特色選手一直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而節目所選話題更是滲析當下時代熱點,依附百姓生活,貼合群眾路線,包含兩性關系、工作社交、社會熱點等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既有話題性、可辯性,又具觀賞性、娛樂性,同時深入公眾生活的話題探討更能引起群眾共鳴,引發受眾的強烈反響。

(2)詩和遠方啟思考。節目選題不僅著重“眼前的茍且”,還在探討“詩和遠方的田野”。從圖表中可以看到,“腦洞大開”類辯題占總辯題的13%,并且所占比重逐季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季唯一1個“腦洞題”《要不要犧牲賈玲救大家》,由于討論的深度、廣度、價值觀偏向等方面越發灰色,在節目進行大半時,主持人馬東選擇了終止;第二季的增至3個“腦洞題”,選手的價值導向較為明朗幽默,取得較好的節目效果;第三季增至5個,這一季不論是選手的價值導向還是辯論效果,都取得不錯反響,例如“有后代和沒后代誰該去搶險”,引發全體對勇者的敬畏和感懷;“愛上人工智能算不算愛情”,使得觀眾在歡笑和熱淚中對“愛情”的定義產生思考等等。

正如馬東所說,如果我們一直停留于對社會已存在事件的探討,而不去思考未來,我們永遠不知道討論的邊界在哪里。

因此,不論是基于社會現實的公眾話題討論,還是著眼于未來發展的腦洞思考,《奇葩說》作為一檔以說話為主的網絡綜藝節目,其主要內容“辯題”的選擇上就充分體現了節目的人文關懷。

2)導師的人文關懷。作為節目的導師,蔡康永和高曉松以各自獨具特色的方式在節目中進行人文關懷。

多年的綜藝節目主持經歷使得蔡康永在網絡新形態下的節目發揮的游刃有余,作為臺灣人的蔡康永,憑借《康熙來了》《說話之道》等作品深受大陸受眾好評?!镀孑庹f》中的蔡康永充分發揮了自身的獨特優勢——“溫柔”,在表達立場或總結陳詞時,蔡康永以其獨特招式“溫柔一刀”,讓人在娓娓道來的語言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其觀點;同時,當節目中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時,又充分發揮其“康永哥”的身份,給對方以鼓勵,給辯手以關懷,給節目注入一劑溫潤,發揮其感性關懷。

如果說蔡康永是感性的人文關懷,那么高曉松便是與其對立的理性關懷。作為資深音樂人,高曉松在新媒體時代也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發揮其知識能力,《曉松奇談》廣受好評,可以說他是一個“能玩”并且“會玩”的“知識文青”。坐在辯論隊隊長位置上的高曉松,以其淵博的知識體系和豐富的社會閱歷為《奇葩說》增添人文氣息,而站在蔡康永對立面的他又用自身獨特的理性思維對蔡康永的“溫柔一刀”進行破解,讓觀眾在理智中保持清醒,在清醒中感知人文關懷,對辯題也有了深刻理解。

除了兩位隊長之外,節目主持人馬東承擔著節目主持、辯論主席、節目總監的多重身份,引領節目進程。作為資深媒體人的馬東,當辯手言論使得節目價值導向產生偏差時,馬東能夠做出清醒判斷,在娛樂性不變的基礎上依然守住節目的價值底線。同時,馬東以其自身的人文關懷對雙方辯手進行指引,展現其作為節目主持人的輿論導向、價值把關、和人文關懷,使《奇葩說》兼具娛樂性、話題性,又具有深度與廣度,同時飽含人情味,到第三季結束依然熱度不減。

3)選手的人文感懷。辯論選手作為的節目主力軍,既有在校大學生,也有久經辯論場的專業辯手,各位辯手的年齡、職業、學歷、閱歷、生活經歷也大不相同,這些都使得節目中選手的觀點表達、語言特色都極具特色。如擅長花式辯論的馬薇薇在第一季就爆出金句“養條狗啊”;性情女王范湉湉在辯論中頻出金句并數次落淚,以自身經歷對辯題做出理解;號稱擅長“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陳銘,曾在辯論賽中被余秋雨評為“21世紀最會說話的年輕人”,也在《奇葩說》中發揮其個性特色,讓觀眾體會“只要人人獻出一份愛,世界將會是美好人間”的人情與溫暖。

辯手們豐富的個性特色、獨特的人格魅力、不同的說話技巧和多元的思維碰撞,使得各類話題均有不同層次的深入,讓觀眾在觀賞節目的同時感受辯手不同的人生,了解不同的思維,在辯手引領下對辯題有了不同的認知,在辯手的一哭一笑之間學會思考和感悟,彰顯人文感懷。

4)節目的啟迪釋懷。節目的后期制作作為一檔節目最后的完整體現,展現節目效果的同時,也利用多元的制作手法,對節目內容進行啟迪釋懷。

前期每期節目的辯題都由“侃爺”動畫呈現,輕松活潑,具觀賞性;之后幾期節目開始用真人演繹的方式進行話題還原,相較于動畫更加生動可感,使觀眾感同身受。

節目中利用豐富的特效、音效,使得節目笑點、話題點都得到充分體現,部分涉嫌網絡中“煽色腥”的內容便用消音或字幕代替,讓觀眾理解說話內容的同時,保證節目本身通俗但不低俗,這一點在如今眾多媒體人或受眾試水“網絡自制”的當下,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對于當期節目呈現感人言論、辯手的精彩表現、或是一些引人深思的話題時,制作團隊會在辯論進行完畢后加入回顧,回顧當期辯手言論、回顧相關社會事件,對辯題進行升華,對辯題本身的探討做出意義思考,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

5 總結與思考

《奇葩說》作為一個現象級的網絡綜藝產品,在全國掀起一股“辯論熱”,也使得群眾尤其年輕受眾對辯題、選手、以及節目整體制作廣泛認可的同時,開始考慮節目的意義:用語言表達觀點,用思考推動行動,用人文彰顯情懷。語言雖不及行為來的直觀,但它清晰可感,有血有肉,在時代快速進程中,是否要停下腳步為語言、為思考停留稍許,用人文關懷取代急功近利。

縱觀媒體行業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的概念輻射到社會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產生出更多的“中國創造”,以知識性、娛樂性、教育性豐富節目內涵值得深思。更重要的是,在“網絡自制”蓬勃發展的今天,保持節目自身的個性化、互動化基礎上,充分體現媒體產品的以人為本,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節目的自律、自凈、自主,以多元和包容的觀念,彰顯網絡綜藝節目中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胡蘭雪.奇葩說熱播原因剖析[J].青年記者,2015(7).

[2]郭秋穎.純干貨!一線投資人如何看《奇葩說》等網絡綜藝投資[EB/OL].[2016-03-28].http://news.pedaily.cn/201603/20160328395027.shtml.

[3]黃艾明.網制綜藝:突破電視大綜藝[N].南方日報,2015-06-19.

猜你喜歡
奇葩說人文關懷
《奇葩說》植入式廣告營銷分析
在線教育 老師“奇葩說”里找靈感
網絡自制節目《奇葩說》的個性化節目形態分析
從《奇葩說》談主持人的控場能力
尊重主體地位,彰顯人文關懷
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的生存寫照與人文關懷
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是預防工傷事故的重要手段
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研究
如何“量產”《奇葩說》
《奇葩說》第三季發布會“馬曉康”合體重出江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