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應用大數據完善檢驗監管的思考

2016-12-07 02:48陳夫志王晨光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年24期
關鍵詞:共享大數據

陳夫志 王晨光

[提要] 本文闡述大數據時代產生的社會根源,以及對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強勁推動作用。分析大數據社會的地位,以及檢驗檢疫部門在當前大數據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不斷完善大數據檢驗監管的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檢驗監管;共享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應用大數據實現質量共治關鍵是實現數據共享

收錄日期:2016年10月27日

當今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互聯網、物聯網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電子商務、電子金融、電子圖書、虛擬與現實等等,而互聯網、物聯網的基礎是數據的采集與傳輸,物聯網本質上是采集數據的終端,云計算本質上是大數據技術基礎架構的變更,大數據則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形成的寶貴資源,更好地詮釋信息資源的本質。今年全國兩會時,“大數據”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大數據重要性已上升到了國家層面。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貫徹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圍繞大數據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數據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大數據加強安全保障等方面推進大數據應用。由此可見,大數據已被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大數據的應用使人們對世界各國國力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水平、產業更新發展、國家決策等都因其而重新界定。因此,我們政府職能部門檢驗監管也將步入大數據監管新階段。

一、當前檢驗監管形勢下運用大數據監管存在的問題

大數據帶有神秘的面紗,主要原因是人們對大數據的認識和應用還不夠深入。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在信息分析和解讀,通過數據分析,準確、量化地評價相關個體單元。大數據的研究首先要研究各種有用數據的采集,然后將采集的信息與具體應用相結合,提煉有效數據,形成大數據管理。大數據的應用可在全世界范圍內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改變社會形態,提升國家管理水平,改變人類的意識形態,促進產業間的跨界融合,促進文明的傳播、凝聚和升華。我國市場廣闊,市場采集數據巨大,政府部門職能監管數據也很龐大,但是每個監管部門監管數據還是相對獨立和封閉的,我國政府部門對大數據的管理還處于初始階段,各項制度也不夠健全,這樣對建立全社會公正公平的市場監督監管體系,打造服務型、高效的政府造成了很大影響。

(一)數據共享存在缺陷。就我們檢驗檢疫系統而言,運用大數據監管能夠建立統一、公平、公正的市場管理環境,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誠信、公平的社會環境。但檢驗檢疫部門大數據應用也存在數據共享的障礙。(1)與企業的數據交互存在障礙。由于企業存在各種顧慮,對企業的相關數據信息不愿與政府部門共享,如:企業有關退運召回真實原因不愿公開,企業內部的質量問題無法有效采集等;(2)檢驗檢疫與政府、檢驗檢疫與其他職能部門難以實現數據共享。由于原來相關部門都有各自獨立的數據采集系統,各系統相互獨立,沒有統一的數據交換平臺,無法實現數據共享。部分職能部門由于業務相關聯的關系,有部分數據能夠對接,為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共享平臺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在數據開放、應用和共享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3)檢驗檢疫系統內部也存在數據共享的難題。由于現在進出口檢驗監管形式不斷變化,不同專業、部門或不同地區間的檢驗業務關聯性不斷增強,有些資料數據信息可能不能夠直接收集,影響了工作效率。如不同部分實驗檢測數據、不同地區的進出口業務概況等難以通過某個數據平臺直接查詢。數據平臺建立、法律法規的建設等等,要打通數據監管鏈,需要檢驗監管模式的創新,需要監管人員思想、意識的跟進改變,還需要企業、社會、政府管理模式等多個社會團體的協同配合。

(二)數據采集渠道不通暢,缺少標準化管理?,F在由于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可以多渠道了解相關產品的信息。政府對市場的檢驗監管與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檢驗監管數據采集渠道和基礎的設施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和理念為企業提供精準、高效、優質的服務,已成為當前監管部門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近年來,檢驗檢疫部門利用網絡、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在為企業服務方面、信息開放方面取得顯著效果。由于數據信息采集的渠道不夠暢通,時效相對滯后,不能第一時間掌控相關信息,由“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采集數據信息不對稱或存在信息失真的現象,數據信息共享和采集還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另外,由于大數據是一個新興產業,不同部門、專業,不同地區采集信息都是為滿足一個個單元的個體而定,缺少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缺少標準尺度,缺少對數據的校核,由于缺少統一的標準,數據互認機制不健全,無法開展,雖然在部分地區、部分業務實現聯網互通,數據共享,但還不能實現對數據的多元采集、多方利用。

(三)數據信息安全缺少保障。由于互聯網引領的大數據管理是新出現的課題,國內沒有建立立法對企業信息技術機密或商業機密進行立法保護。由于市場上以商業為目的的大數據應用,企業和各社會團體對數據信息的安全性缺乏信心,在多元化采集信息上,難以快速拓展。信息安全保障離不開人才,現在檢驗監管與大數據產業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缺少。由于大數據的監管要求不斷跟進,對人才的要求更高,相關人員的能力更強,既是檢驗監管的業務能手,又是可承擔數據分析和數據安全、甄別的專家。大數據現在剛剛起步,受過專業的大數據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檢驗監管人員很少,制約了大數據在檢驗檢疫系統的應用推廣。

二、對策建議

在全球進入“互聯網+”時代、世界進入信息化的浪潮,大數據、物聯網等概念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變革,也對政府部門行政和執法監管帶來新的挑戰。面對當前大數據在檢驗監管應用過程中的問題,應緊跟信息化技術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大數據為基礎的技術手段提升行政和執法能力,這是“十三五”時期擺在檢驗檢疫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近年來,檢驗檢疫系統各部門都在探索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探索與檢驗檢疫業務有機結合的監管模式,在提升監管成效和產品質量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為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適應社會新常態的發展,對大數據的應用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立共享平臺,使通關提速、優化監管流程。大數據共享需要進行資源整合,現有分散在各單位、各層級、各部門的監管數據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模式協同和數據共享是關鍵。解決當前大數據系統存在重復建設、各自為政的現象,改變數據庫分散、應用面不夠廣的情況,打通互聯互通、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的“最后一公里”。(1)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整合,要有政府主導,建立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對各單位個體的信息數據進行整合,建立統一的信息數據對接端口,使相關業務數據對外開放;(2)在系統內,對數據平臺統一協調整合,利用智慧數據分析系統,全面實施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建設,整合檢驗、檢疫和檢測、口岸、目的地、原產地、出入境貨物、集裝箱、生產企業、交通工具和人員等監管數據,實現數據的資源共享;(3)在系統外,協調相關與職能監管部門、地方政府的數據互通,資源共享,摒棄各兄弟局之間、直屬局之間、與兄弟部門之間、與地方政府相互競爭,各建各的監管數據庫,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4)企業可通過移動終端進行網上辦理業務,查詢相關檢驗監管數據,檢驗監管部門自己可通過移動辦公,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利用移動設備,把檢驗監管各流程的節點信息進行實時交互,可實時將檢驗監管指令、監管情況和監管結果等關鍵節點信息進行即時錄入,企業和其他相關部門可根據需要進行信息查詢,了解相關信息,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必要時通過業務的開發應用,打通檢驗監管、企業、政府的數據交換,實現資源共享,進出口業務檢驗通關一站式服務,實現數據信息在空間地域、社會信用、質量風險等基礎信息庫與業務信息庫無縫對接,數據實時交換共享,各部門監管數據互認,可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異地業務辦理。

(二)科學管理,優化大數據服務平臺。建立大數據共享平臺,能夠緩解業務量猛增與人員不足的矛盾,可以助力企業規避出口風險,有效規避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推動現代物流發展和貿易便利化。構建公共數據共享和交換中心,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和決策。實現數據共享,還要對大數據進行系統性的優化。通過利用大數據,從互聯網等海量信息源中檢索檢驗監管相關數據,經校對、篩選、組合等處理后按標準格式進行集中存儲、分類,以可視化形式將其應用于檢驗監管業務管理和決策支持。

大數據的開放共享開放,要健全政府大數據采集制度和采集渠道,在確保檢驗監管中的數據有效采集,檢驗監管人員通過現場監管、移動辦公等實時錄入檢驗監管信息外,要利用社會力量拓展信息數據的采集渠道,加大數據采集鏈,將數據采集端向公眾開放,通過市場監督、消費者舉報、互聯網投訴等端口收集質量風險數據和社會違法數據,對由社會采集的數據進行校核,確保信息的完整有效。通過數據分析系統,自動對相關數據分析、甄別有效信息,對企業的信用信息、質量數據等進行評價,相關人員可以實時查詢到相關的信息,建立公正、公平、透明的質量監管方式,實現全社會共治的治理局面。

另外,對相關部門數據采集的標準尺度,錄入數據的有效性需要加強管理,還要加強對數據采集端口的維護和互認管理。錄入端口的錄入數據能夠實時采集,不會因使用電腦軟件版本或系統的不同而產生數據丟失或失真的現象,確保數據的有效性,在數據共享端口也不會因為數據兌換而產生傳輸不暢、數據失真的現象,以便于提升檢驗檢疫系統服務和監管的有效性,便于方便服務企業、社會團體等市場主體,提高服務和監管的運行效率。

(三)實時防控,樹牢大數據共享的安全保障。由于大數據的發展突破了“摩爾定律”,數據量增長呈現井噴式發展,在這過程中,我國大數據的立法保護、安全保障還不夠完善,也需要檢驗檢疫部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建立大數據共享應用的應急平臺。(1)檢驗監管部門對相關的違法和不誠信企業及行政違法信息進行數據公開,增強信息透明度及時向社會提示風險,也要防止不法分子人為破壞,對企業的合法權益加以保護,對涉及保密的信息確保安全、防止企業商業秘密被違規利用,積極推進政府在信息公開、誠信管理、網路安全等方面的立法;(2)完善數據安全的應急預案,對遭受意外性突發性事件進行應急處理,建立應急指揮平臺,在必要的情況下,應急平臺的數據也可實現信息的共享。

(四)持續培訓,健全大數據的人才保障機制。中國工程院李國杰院士指出,“數據背后是網絡,網絡背后是人,研究網絡數據實際上是研究人組成的社會網絡”。大數據應用廣泛,原有的檢驗監管人員能力存在短板,當前很多業務已演變成數據化、信息化,檢驗監管人員不僅要變成檢驗監管的專家,也要擁有數據采集和管理的能力,能夠通過數據的分析、篩選,對相關檢驗監管業務的決策提供建議和思路。由于我們檢驗檢疫的在大數據管理方面的人員欠缺,需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加強人員與相關部門的人員交流和培訓,通過相互借鑒、交流,提高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視頻培訓、網路公開課、電視電話會議等方式進行全面的培訓,重點培訓大數據應用的成功案例,提高對市場主體的服務和監管能力,提高業務人員的大數據監管管理和保障能力,培養一人多崗的復合型人才。

我國進出口市場監管數據量巨大,打造智慧檢驗檢疫,構建全國通關一體化、無紙化檢驗監管體系,運用大數據加強服務和監管,替代傳統的以抽樣等現場辦理為主的監管服務方式,是大數據時代和市場發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推進運用大數據手段加強服務和監管,建立數據監管市場意識,更能夠提高我國的檢驗監管效率,實現國家質檢總局“質量興國”之路,打造全社會“質量共治”新常態,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的發展。

猜你喜歡
共享大數據
談云計算與信息資源共享管理
掛羊頭賣狗肉的“共享”營銷
大數據環境下基于移動客戶端的傳統媒體轉型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