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教學中科學探究存在的幾個偏差

2016-12-08 22:37葛春華
考試周刊 2016年91期
關鍵詞:科學探究探究性學習學習能力

葛春華

摘 要: 落實新課程,開展探究性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教學實踐中有許多教師對科學探究存在誤區,甚至偏離科學探究的方向。

關鍵詞: 新課程 科學探究 探究性學習 學習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被動灌輸知識過程,學習過程應該是一種探究過程、創造過程,是學生樹立科學意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科學素養的過程,科學探究是實現這一過程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因此探究式教學成了大家追求的教學方法?;瘜W新課程中增設了一定比例的科學探究的教學內容,科學探究是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積極參與,以科學研究的方法探究性地學習科學知識,同時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教師沒有真正領會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實質,對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探究存在許多誤區,甚至偏離科學探究的方向,下面就探究教學中常見的偏失整合如下。

一、將驗證過程理解成探究過程

有些教師沒有領會新課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沒有理解探究性學習的真正意義,加之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出現為了節約時間,加大授課量,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性實驗,讓學生按照預定程序進行探究性實驗。這種背景下的科學探究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發揮出來,顯得被動和機械,探究過程變成驗證過程。

如選修《有機化學基礎》(蘇教版)專題四第三單元:在探究乙醛的兩個化學性質銀鏡反應和與新制的Cu(OH)■反應中,有些教師為防止學生“浪費時間”,保證授課量和實驗的成功,事先“精心設計”實驗,并強調實驗中的關鍵步驟:①銀氨溶液的配制一定要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②與新制Cu(OH)■反應中要保證NaOH溶液過量,否則實驗會失??;③實驗的條件是在水浴中加熱等。

在教師這種設計前提下看似“成功”地完成實驗,但整個實驗探究過程就變成實驗的驗證過程,這種就是“假探究”、“偽探究”。教師應該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探究,即便他多花了時間,得到的實驗結果也可能沒有預期好,但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反思實驗過程和一些細節,分析實驗結果和改進實驗,學生對于實驗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就會銘記于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在今后實驗探究中不斷總結,做到分析一步,實驗一步,以形成嚴謹的實驗風格和邏輯思維能力。

因此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的作用只是為學生提供知識背景及相關資料,組織和引導學生探究,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與學生一起歸納和總結,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切不可事先設計好框架,按照固定模式開展探究,這樣探究過程就成為驗證過程。

二、探究方式只能是實驗探究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學習化學、實現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一遇到探究就想方設法地設計實驗以解決問題,事實上我們要根據探究的目的、問題的情境、教學資源和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探究方式。探究活動除了化學實驗外,還可以采用調查研究、訪談、查閱資料、交流與討論、制作模型等多種方式。

如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蘇教版)專題四第一單元:以學生合作的方式制作CO■、H■O、NH■、CH■立體模型探究分子的空間構型,然后探究分析鍵角差別的原因。學生在探究分子空間構型中利用已有的知識,結合理論進行模型制作,教師針對學生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用理論分析形成不同空間構型的原因,利用模型搞清楚相同雜化方式中孤對電子對的排斥作用,進一步深化雜化理論,完善分子空間構型的知識體系。這樣就能做到用理論指導探究,通過探究驗證理論使整個探究學習過程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未能通過探究過程培養科學方法

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實現的目標,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體現,是科學探究的核心,只有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才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新課程非常明確地提出:化學是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化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從化學走向社會,學以致用。但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只是為了探究而探究,忽視探究方法和科學思想的培養。新課程中設置了一定數量的科學探究內容,可以采用探究性方式加以學習的問題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可根據具體探究活動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機地滲透探究方法和科學思想,“授之以漁”,讓學生遇到問題自己去探究,這樣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如選修《化學反應原理》(蘇教版)專題三第三單元:鹽類水解的探究,首先利用實驗方法測出各種鹽溶液的酸堿性,然后通過對照各種不同類型鹽的酸堿性的關系,得出鹽的酸堿性與形成鹽的陰離子和陽離子有關,并學會對比酸根陰離子與堿的陽離子強弱判斷鹽的酸堿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既要滲透“比較不同鹽的酸堿性時采用對照試驗”科學方法,又要滲透“水的電離平衡的破壞是形成鹽溶液酸堿性的真正原因”這一化學思想,這樣學生就會探究成鹽的陰離子或陽離子與水電離出的H+或OH-結合,如何打破水的電離平衡,而使溶液中C(H■)與C(OH■)不等,產生酸堿性的。有這樣的方向和方法,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四、追求探究性學習,忽視接受性學習

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體驗到科學過程與方法,有利于他們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有著其他學習方式無法替代的優越性,被廣大教師廣泛推崇,但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片面追求探究性學習,忽略接受性學習,甚至將它們完全對立起來,結果出現教學內容并不適合,生硬地設計成科學探究,致使探究性學習走向極端,嚴重地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探究性學習只是學習方式的一種,并非唯一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性學習在積累間接經驗、掌握系統的基礎知識方面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它與探究性學習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設計將這兩種學習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整合,才能相得益彰。如果一味強調探究性學習,將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不利于科學素養的提高。

實施好新課程,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究學習方式,根據課程內容、學生能力特點、認知規律,恰當地安排學習方式。如(1)對于真實情景中的化學問題,如實驗方案設計、有機合成、解釋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宜采用探究性學習;(2)對于化學用語及化學基本概念,如元素符號、化學式、電子式、結構式、溶解度、物質的量等則宜采用接受性學習;(3)涉及化學原理、規律和化學事實,如化學平衡、原電池、質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物質的結構、性質、制法等既適宜于接受性學習又適宜于探究性學習。這樣使各種學習方式揚長避短,并與其他學習方式平衡協調起來。

參考文獻:

[1]倪娟,沈健.論中學化學“探究教學”的偏失[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

[2]崔峻明.化學探究教學應注意的問題[J].內蒙古教育,2005.(5).

[3]周改英.新課程實驗主題探究教學及其思考[J].中學化學教與學,2009.(6).

[4]潘鴻章.優質課中的化學實驗探究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9).

[5]任效峰.淺析新課程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式學習[J].化學教學,2007.(4).

猜你喜歡
科學探究探究性學習學習能力
突圍與重構——小學科學課堂中師生交往的真效性實踐探究
小學數學教學淺析(二)
中學數學教學方法初探
高中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常態化的策略研究
探究性閱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學業導師制對本科生學習能力和素質教育造成的影響
高中語文教學探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