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權秩序”的國際關系多維度視角探析

2016-12-08 16:01胡丹丹
山東青年 2016年9期
關鍵詞:國際關系霸權秩序

胡丹丹

摘要:“霸權秩序”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于國際關系研究的核心詞匯,與批判精神、資本主義世界一起構成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視域,該理論主要以葛蘭西、沃勒斯坦、科克斯等人為重要代表人物。本文從國家性質入手,探索霸權秩序的形成原因以及多維度闡述視角。

關鍵詞:霸權;國際關系;經濟;秩序

“霸權”這個詞在很多情況下其實只是一個中性詞,理解為“領導權”,它的貶義色彩來自語義中所含的“支配”意義。國際關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發生主體的基本單位是主權國家。因此,國家是國際關系的實際承載者和構造者。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是政治、經濟、文華的全面交涉,也是國家性質的外在職能表達。

一、“霸權秩序”的母胎——國家性質中的階級性

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國家的起源具有階級性。從實質上說,國家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手段。在國家的形成過程中,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最終取得了購買軍事武器的實力,首先以軍隊組織的形式保護本階級的利益不受損害。隨著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軍事首腦同時取得了地區的政治權力,瓜分土地以組建國家機器。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形成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耙虼?,國家是從控制階級対立的需要中產生的,同時又是在這些階級的沖突中產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雹僖虼?,國家的產生就是領導權的爭奪斗爭。

國家的這種階級屬性是“霸權秩序”國際關系的產生源頭。統治階級一旦獲取國家政治權力,無論在對內的治理還是對外的國際關系事物構建,都是以統治階級利益為出發點。當然,在對外事務處理方面,統治階級從來沒有遺忘其取得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階級斗爭。斗爭手段是國際關系中“霸權”地位形成的典型方式,也是國內政權得以取得的前提和基礎。冷戰時代以來,憑借軍事實力而取得霸權的方式不再成為主流,代之以經濟霸權和文化滲透的形式來爭奪國際社會的主導地位。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霸權秩序”理論

許多西方思想家對“霸權”做過探析。羅伯特·基歐漢就把霸權解釋成一種單一的支配世界的力量,認為霸權是指一國擁有足夠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他國家和非國家行為主體的行為,操縱國際體系的運作。在經濟領域里,他“把霸權的概念界定為物質資源上的優勢”②,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界定霸權概念時,認為霸權就是“一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將自己的規則以及自己的愿望(至少是以有效否決權的方式)施加于經濟、政治、軍事甚至文化領域中去”③。較之經濟、政治,文化本身是不同地域生產方式的積淀,是最難被領導和改變的。

葛蘭西對哲學的思考是為了革命的實踐,“它在理論和實踐、思想和行動之間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聯系”④,所以葛蘭西的霸權理論也是從實踐出發的。他所處的時代是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通過分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對革命的遏制作用,他提出了“領導權(霸權)”、“陣地戰”等原則性思想。沃勒斯坦則從經濟角度闡述霸權?!笆澜珞w系”是沃勒斯坦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世界體系是一個經濟實體,“它的范圍囊括了帝國、城邦和民族國家。它是一個`世界體系,并非由于它囊括了整個世界,而是由于它大于任何從法律上定義的政治單位?!弊髡哒J為霸權國具有超強的經濟地位、軍事實力。憑借這種優勢,打著貿易自由化的旗幟,積極進軍別國的文化市場,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美國的價值觀、文化觀和民主觀,進行文化殖民。所以經濟、政治霸權最終推進文化霸權地位,是沃勒斯坦的霸權秩序生成邏輯。

科克斯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葛蘭西“霸權認同”的思想精華,提出了自己獨特的霸權秩序觀。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科克斯提出了“霸權轉換”的概念。霸權作為一種世界秩序,最終也會被其對立面所取代。生產進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社會力量反過來會塑造新的國家結構??瓶怂拱堰@些新的社會力量以不同的形式結合在一起,推測出了取代美國霸權的幾種可能的世界秩序:

一是霸權秩序:以美國、聯邦德國和日本為權力中心;二是非霸權秩序:由“相互沖突的權力中心組成”;三是反霸權秩序:其中第三世界國家結成了反抗核心國的聯盟。

三、霸權秩序生成的實質

在國際關系中,以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霸權秩序是當今世界現實存在的國際秩序。在經濟、政治、文化中,經濟因素是為了獲得物質以滿足基本生存,政治為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占有合法性,文化是為了在物質需求之外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因此,國際秩序中的霸權秩序是強者為了鞏固經濟、政治、文化地位而采取的對弱國的不平等措施。

不同國家性質造成對霸權不同認知的決定因素。資本主義國家中,經濟活動本身的擴張性決定了對資源、市場的索取。因此,資產階級占統治地位便熱衷于爭占霸權地位。社會主義國家以政治秩序為社會穩定的主導力量,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領導力的目的在于服務人民群眾,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而宗教國家以宗教領袖為國家元首,是一種宗教文化引領下的國家引導方式。宗教文化導向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國家的對外關系則以宗教教義的規定為核心,引導信徒的對外方式,比如宗教教義是排斥性還是融合性。排斥性宗教文華容易產生競爭意志和宗教霸權爭奪戰爭,例如中東地區。佛教包容性教義之下的國家則以教義的包容性、和平性因素而鉗制政治霸權的產生。即使面臨戰爭,也會采取非暴力抵抗措施,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注釋]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 國家的起源》,第169頁。

② 羅伯特·基歐漢:《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頁。

③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Politics of World Economy: The States, the Movement and the Civiliz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38.

④ 安東尼奧·葛蘭西:《實踐哲學》,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第2頁注。

⑤ 參見羅伯特·基歐漢:《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頁。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杭州 浙江 311121)

猜你喜歡
國際關系霸權秩序
超越霸權中心主義——主權平等的第三世界歷史經驗
“量子霸權”之謎
秩序與自由
孤獨與秩序
正義概念的所指霸權和能指反抗
宗教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淺議英聯邦諸王國的主權沿革
擔和平崛起大國形象,建和平穩定中日關系
三十六計之釜底抽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