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校協同創新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

2016-12-12 12:11張永學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6年10期

張永學

摘要:高校是推動協同創新的重要力量,利用高校自身人才優勢,與產業協同,需要新的體制和機制,高校參與到產業集群的創新聯盟必須以學科集群的形態出現,不能再以個別學科的形態出現。和產業集群相對接的是學科集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產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復雜的問題和高端技術難題。

關鍵詞:協同創新;產業集群;學科集群

為了加快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緊密結合,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平臺。2011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旨在利用高校雄厚的科研力量,培養高端復合型人才,大力推動協同創新,推動高校、企業和政府的協同合作,優勢互補,實現資本、人才、技術和信息等創新要素的深度合作。教育要面向國際前沿,實現科研領域走出去計劃,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皡f同創新”理念的提出,給高等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20世紀中期,西方發達國家就開始設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構,重視跨學科多領域的交叉協同合作,高校是推動協同創新的重要力量,利用高校自身人才優勢,與產業協同,對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高校要實現協同創新,需要新的體制和機制,科學合理的協同創新制度是保障協同創新成敗的關鍵,要實現協同創新要素的有效兼容。

一、文獻綜述

創新(innovation),即不斷的變革和創造新的有價值的事物。社會學中的創新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創造出獨特的、新穎的、匪夷所思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社會方面的問題。經濟學中的創新是指技術創新的集合。

協同(synergy),即聯合起來行動。包括以下幾個特征:首先,協同效應應大于合作。要產生“1 + 1>2”的效應,意味著不同的要素和機構,要通過機制和制度有效兼容。其次,協同需要黏合劑,協同的結果是共贏。

集群(cluster),在《朗文現代英漢雙解詞典》中,意為在一起發育的相似的事物,是對事物空間集中的一種描述。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認為,“集群是特定產業中互有聯系的公司或機構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種現象。后來,又在《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中將產業集群解釋為,產業集群就是指以某個強勢企業或某幾個強勢企業為龍頭的一群既獨立自主有彼此依賴,既有專業分工又有資源互補的現象。它的核心內容涉及了企業競爭力的形成和競爭優勢的發揮問題。產業集群的形成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協同創新模式方面。藍曉霞(2014),中國高校和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體現了梯度的特點,合作研發模式使用頻率較高(83.2%),咨詢服務和委托研發(40%),衍生企業模式(10%)。美國咨詢服務和委托研發(25.1%),合作研發(12.1),衍生企業模式(66%)。

在產業集群合作意愿方面。2007年加拿大統計局的《高級技術調查報告》中,只有22.2%的產業集群傾向于與高校合作建立創新聯盟。澳大利亞的類似調查報告也顯示,只有1.6%的產業集群傾向于與高校建立創新聯盟。

在產業集群與高校協同創新的動因方面。英國政府有關調查報告顯示,產業集群與高校協同創新的主導動因是獲取高校的優勢科研資源和獲取高級人才,從而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說明產業集群與高校協同創新的直接目的并不是獲取直接收益。從高校角度,2008-2009學年,劍橋企業研究中心對參與產業協同創新的高??蒲腥藛T調查顯示,大多數的研究人員參與協同創新的目的是增強科研能力而不是獲取商業利益。

在參與協同創新的企業規模上。OECD的一份調查顯示,絕大多數OECD成員國中,中小企業參與高校協同創新的比例不足10%。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參與高校協同創新的企業當中,年銷售額在5000萬加元以上的占比為81%。

二、研究方法

(一)合作博弈理論

合作博弈也叫正和博弈,與零和博弈相對。是指相互博弈、妥協合作后整體利益增加,或者社會總福利增加。核心在于合作各方在綜合博弈之后,達成妥協合作,實現共贏。

(二)案例分析與實地考查

案例分析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解析案例、查找資料等手段,最終表述、驗證或是發現新的理論。實地考察是指選擇受益于創新平臺的企業,實地考查他們開展創新活動的實際情況、社會效應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三)文獻研究

通過收集整理,鑒別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對國內外區域創新系統、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以及政府在高校與產業協同創新過程中的作用做系統梳理。

(四)規范分析與特色分析

高校與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過程中,很重要的就是政府的政策引導。本研究將總結發達地區的協同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的特色,再結合特定區域環境下協同創新的政府支持體系的影響因素、模式、重點和難點分析。

三、美國協同創新的模式、特點

模式是協同創新活動的實現載體,決定了協同創新的最終成效。

(一)美國的協同創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大學科技園模式(Research Park)。包括由大學組建的,如“斯坦福研究園”。由企業組建的,如“128號公路高技術園區”。由政府組建的,如“北卡三角研究園”。

2.企業孵化器模式(Business Incubation)。大多數為非營利組織,為中小企業和產品創新服務,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3.咨詢協議模式(Consulting Arrangements)咨詢有助于加強高校和企業的聯系,是高校和企業的橋梁。在美國有30%的高校教師從事各類咨詢工作。此類活動具有自發性、分散性和趨利性的特點,需要高校出臺相應政策。

(二)科研成果轉化方式

1.技術許可模式(Technology Licensing)。大學要制定詳細的專利許可扶持政策,特別要明確專利收益的分成比例。如美國的《拜杜法案》。

2.大學衍生企業模式(Spin sffs)。即利用大學的科研成果,從事產品生產和服務的中小企業,雖然規模小,但更具有成長性和創造性。

總之,美國高校和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具有比較鮮明的特點。第一,高校和產業集群的和合作關系源遠流長。政府、高校、產業集群各方對合作的持續推動和重視,使得合作的理念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美國的許多著名高校建校伊始,就把服務經濟作為辦學宗旨,是高校的主動行為,并不斷探索合作的新路徑。第二,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專利法、技術創新法、拜杜法等,推動高校和產業集群的合作研究,推動建立高校和產業集群在協同創新發展過程中形成共同利益。而我國的法律法規大部分停留在宏觀層面上,缺乏技術層面的操作性,除了2012年實施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幾乎沒有其他的高校和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扶持計劃。

四、高校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內涵

在我國創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進程中,”“協同創新”這一時代主題已經唱響。深刻解析高校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內涵與動因,是有效推進協同創新的邏輯前提。在開展高校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過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

(一)協同創新主體分析

高校和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不僅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更要追求合作整體的利益最大化。

1.高校。包括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封閉的環境下搞科研已經不符合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要求,高校只有和產業集群合作,才能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進程。何況高校也需要產業集群提供資金支持,高校應該依托產業集群協同創新,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協同創新、取長補短。

2.產業集群??蒲心芰Φ呐囵B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一些大型企業具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外,大多數企業自身的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已經成了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企業方也愿意與高校協同,完成科技創新,投入市場獲取收益。

3.政府。在高校和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不同階段,政府應該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可以是協同創新平臺的搭建者、參與者和維護者。通過政策手段和財政手段推動高校和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良性發展。

(二)協同創新

從經濟學角度上講,創新是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動,并以此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創新也成為高校、產業、政府的核心競爭力。創新離不開創新主體的相互協同,要形成整個系統的統一和聯合的作用,深度合作、優勢互補,以達到創新的目的。協同創新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機制安排?!?011”計劃就是試圖把高校、產業和政府作為協同創新的主體,推動創新資源的開發與整合,達到1+1>2,或1+1+1>3的最終目的。

(三)政府引導

協同創新過程中存在問題,需要政府妥善引導。首先,動力不足。協同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于知識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以及利益驅動。但是,利益分配的方式和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這就需要政府加以合理的引導。其次,協同創新勢必要打破機構和體制壁壘,實現優勢互補。但是存在各個創新主體各自為政,創新項目重復建設的問題,需要政府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予以協同。最后,機制不完善。創新過程中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備,風險分擔不明確,創新激勵不充分,創新效率和效益難以評估等問題。嚴重挫傷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要在機制和制度方面,包括組織和管理問題;績效評價問題;資源共享問題;信息溝通機制問題等,加以妥善解決。

(四)協同創新的類型和層次

高校和產業集群的合作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性的合作,主要靠人才交流的方式推進,一般應用性的大學采用這種方式。另一個就是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的合作,一般通過合作完成項目的方式推進。以上兩種方式具有階段性、被動性的特點,不具有可持續性。最好的方式是,高校的學科集群和產業集群形成共同的發展愿景,不是簡單的1+1,而是要創造一個新的產業集群或是產業升級。是在“共同愿景”下開展協同創新,是雙贏和可持續,是體制和機制的不斷完善。

五、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

高校參與到產業集群的創新聯盟必須以學科集群的形態出現,不能再以個別學科的形態出現。和產業集群相對接的是學科集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產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復雜的問題和高端技術難題。如城市的建設需要建筑、材料、交通、土木、規劃和管理等眾多學科的協作。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可以思維的啟迪和碰撞。

這種模式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1)明確了企業在協同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協同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協同創新的目標必須是企業的需求。(2)學科集群與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是提升整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為目標,要可持續性地提高國家和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3)協同創新要具有長效性和緊密型。這種國家創新能力層面上的結合,不是短期性為,也不是短時間可以奏效的。所以這種協同創新必須是長效和緊密的。(4)學科集群和產業集群要做到良性互動。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激勵,具有1+1>2的效果。

學科集群和產業集群的結合必須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認識上的問題;二是機制和制度方面的問題。

在認識方面。在評價研究成果時,往往以發表的刊物等級、論文的獲獎情況為標準,極少關注實踐價值和應用情況。還有就是在組織課題研究時,喜歡“單打獨斗”。企業方面,不習慣把企業放到整個產業、地區或整個國家中做戰略性思考。

在機制和制度方面。包括組織和管理問題;績效評價問題;資源共享問題;信息溝通機制問題等,必須妥善解決上述問題。

參考文獻:

[1]楚旋,吳宏元.高校與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內涵及制度分析[J].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2(03)

[2]藍曉霞.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主要模式、特點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4(0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