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合格,更多優秀

2016-12-12 10:14孫萬金
考試周刊 2016年93期
關鍵詞: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孫萬金

摘 要: 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實現“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是廣大教師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作者在多年教學一線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實踐,總結出“附加題”式補充練習的策略,以較好地解決這個矛盾,實現自己的教學理想“人人合格、更多優秀”。

關鍵詞: 分層要求 “附加題”式 面向全體 因材施教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倍诎嗉壥谡n制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實現“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是廣大教師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必須把最基本的知識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至于學生以后能學到什么程度,能怎么樣,教師只能有個美好的期盼,希望學生都“成龍成風”,但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教學中只考慮到“中上”學生,而不考慮到“中下”學生是錯誤的,同樣只考慮“中下”學生,而不考慮到“中上”學生,也是錯誤的。從教師角度考慮,一個班級必須確保全班及格率,追求更高優秀率,才能“穩操勝券”。大而言之,為了學生的明天,小到教師自己的“名”和“利”,都需要教師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真正實現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人人合格、更多優秀”的教學理想,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數學尖子人才,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呢?下面談談本人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附加題”式補充練習的具體策略。

1.面對全體,爭取“人人合格”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現行教學方式為傳統“平行分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很大差異性,而且班級人數較多。如果按著中等學生上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上等),一部分學生吃不了(下等)。優等生沒有動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識也掌握不了,給以后的學習和相關科目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有必要摸索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實行“分層次要求、分層次教學”,將有效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滿足學生對不同內容學習的需要,讓不同層次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符合“高效課堂”的目標要求。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面對全體學生,打破“一刀切”、“齊步走”的課堂教學模式,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的發展特點,從學生個性差異和實際水平出發,以他們的“最近發展區”為發展目標,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不同發展,而分層要求、分層教學恰恰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面向全體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1.1樹立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理念。

新課程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來統一的教學內容變為不同層次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宜自己的目標要求,并在學習中表現為實現目標做出的積極行為。因此,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是辯證的、也是統一,而分層教學正是解決統一的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個體差異這個矛盾的教學策略,是實施以全體學生發展為本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1.2掌握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

1.2.1將學生分層

根據學生學習可能性水平將全班學生分為高、中、低即A、B、C三個層次,比例分別占20%、60%、20%,學生分層可根據情況采取顯性分層或隱性分層(最好是)。顯性分層由學生自擇、師生協商、動態分層。隱性分層則只由教師掌握,作為編排座位、劃分合作學習小組、課堂實施針對性分層教學的依據。

學習成績好,學習興趣濃,學習主動、接受快的學生屬于A層;學習成績中等,學習情緒不夠穩定或能力一般、學習勤奮的學生屬于B層;學習成績較差,學習困難大,消極厭學或頑皮不學的學生屬于C層。學生分層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層1∶2∶1組成四人合作小組塊狀集中編排,或按縱向同質、橫向異質集中編排,以便輔導和相互討論幫助合作學習。

1.2.2將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設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實現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停留在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上,教師的教學應該引起、激發和啟動學生一系列的內部發展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對其現有知識水平而言更高層次的知識水平的任務。

對不同層次學生可以從認識知識的深度、廣度,接受新知識的速度,練習、應用的強度等方面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將課程與每章節教學目標分層時應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既能達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勵個體發展。各層次學生最低要達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中層學生要進行較復雜的分析和應用;對高層學生要求具有自學、探索、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能進行創造性學習和實踐。

2.面向全體,爭取“更多優秀”

如何實現面向全體,爭取“更多優秀”,我嘗試選擇練習時“基本+附加”的模式(新授例題、概念等讓全班學生都能達到最基本的要求,“人人合格”,而通過“附加題”練習拔高,實現“更多優秀”)。學生練習的過程不應是一個“被動吸收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應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積極建構新知識”的主動練習、學習的過程?!案郊宇}”式補充練習的妙用研究是實現我的教學理想“人人合格,更多優秀”的好途徑、好策略。學生學習數學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到中高年級,隨著內容的加深,一部分學生開始覺得不如以前學得輕松。但每個學生,包括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都具有學習潛力,教師的教學要有利于發展和開發學生的潛能。所謂基本作業指課本中的必須完成,百分之百掌握的,而完成最基本的作業外,我會結合每天新授、練習增加“附加題”。

那么“附加題”式補充練習的價值何在呢?

2.1填補時間上的空白。

無須夸大,教師都知道,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是有很大差距的,最基本題時間差距小一點,如果稍復雜點時間差距更甚。那么教師不能一味等,讓早早做完的學生坐在那么,自己看書,這是很難做到的,課堂紀律可想而知,時間白白浪費對他們是極不負責任的,于是我讓這部分學生做“附加題”,而我這兒的“附加題”和所謂的“附加題”是有一定區別的,不一定很難,但有一定的靈活性、綜合性、提高性、拓展性。這樣讓早早做完的學生有事可做,而且他們做這些題更有積極性、成就感,更能形成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良性循環。數學基本題一般只能鞏固基本知識、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提高基本題的正確率,只有較難題、靈活性、綜合性較強的題才能真正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真正的學習數學的能力,而這樣的題就是我的“附加題”。

2.2創造出很好的班級學習數學的氛圍。

通過“附加題”式補充練習的平衡,這樣在課堂上就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獲”,在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完成最基本任務之后,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這些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提高性、拓展性的題上,向更高層次邁進、沖擊,首先是精神層面的最大勝利,當然,這樣的題往往(應該是一定)是中上等的學生最先做完,沒有做完的把問題留到課后,向好學生請教,營造出了很好的班級學習數學的氛圍,優等生在教“學生”,既鞏固了自己的知識,重新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的同時,更從精神層面得到了巨大滿足,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熱情,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優生更優,讓學生得到更大、更充分地發展。

課堂教學受時間、教材等多方面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相對固定,這是現實存在的矛盾。對于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能最大限度滿足,這是課堂教學現狀?!案郊宇}”式補充練習的出現,經常下課鈴聲已響起,學生依然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教師感覺意猶未盡,這時學生的思維最活躍,求知欲望最強烈。如果順延這一良好的契機,精心設計好“附加題”,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從長遠看,知識獲取的主要渠道絕不可能依賴于教師的傳授,學生學會自我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教師在學生學習道路上只能做一個引路人,“附加題”式補充練習可作為一個有力手段,將學生引入自我學習道路,逐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3.“附加題”式補充練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附加題”式補充練習既然是“附加”不可過量、過難。過量、過難會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造成學生“怕”、“煩”,應該是午餐后的“水果拼盤”,讓學生更愛、更喜歡,而且“營養”豐富。

3.1“量”的把握。

課堂上要充分考慮班級學生作業時間的差,最快和最慢的能有幾分鐘的差距,而這種“附加題”式補充練習,一般以1至2題為宜,不可過多,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興趣,認為老師“變相”讓學生多做作業,反正做了還有,慢慢做。在題目出示方面盡可能逐題出示,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出示。

3.2“度”的把握。

這種“附加題”式補充練習一定要保證課堂上一定有一部分人能做完,一定有一部分人能做出來,在課結束時最好能校對一下,有準確答案。如果題目有一定的難度,可讓學生課后繼續思考,但一定要有集體校對、講評,獲得此題應有的教學效果。在我的班級一直讓學生寫在“你做我改”本上,只要學生做了,我一定幫學生批改,促使學生認真完成?!案郊宇}”式補充練習不一定天天有,更不一定節節課有,但一定是常常有。節節有,學生會失去興趣,常常有,保證效果,長時間堅持下來,在保證了全班合格的基礎上,營造出“你學我教”(師與生、生與生)、“你追我趕”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一定能實現確保及格率、更高優秀率的良好班級局面。學生好、老師好、大家好。

3.3“附加題”式補充練習舉例。

例1:在學完第八冊乘法分配率后,我及時讓學生練習:740×98+26×980。

這題乍一看似乎不能用簡便方法完成,但稍加研究不難發現(此題還有效復習了乘法的結合律):

740×98+26×980

=(74×10)×98+26×980 或 =740×98+26×(98×10)

=74×980+26×980 =740×98+260×98

=(74+26)×980 =(740+260)×98

=100×980 =1000×98

=98000 =98000

例2:在學完圓的周長與面積后,我及時讓學生練習:

求半圓(1/4圓)的周長與面積(讓學生真正理解了圓的周長與面積)。

例3:在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我讓學生思考:一個長方體長3分米,寬2分米,高5分米,如果高增加1分米后,新的長方體的體積比原來增加( )立方分米,表面積比原來增加( )。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數學教學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學一題,精一題,會一類,這就是所謂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尋求解題規律,并探索其應用價值。在此我精選了一道題目: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有一個長方形BDEF,線段AD=6厘米,FC=8厘米,求長方形BDEF的面積。

此題看似無從下手,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規律深入本質得出:把一個三角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得到一個新的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相對應的邊的比相等。再分析題意,不難發現把△ADE按一定的比放大得到△EFC,根據“相對應的邊的比相等”列出比例:6:EF=DE:8,則EF×DE=6×8,EF×DE=48平方厘米。一道看似復雜的題目,學生一旦掌握觸類旁通的方法,很容易抓住問題的實質并予以拓展應用。

這樣的例子太多,只要教師多留心、勤動筆,在平時練習中及時積累、保留一些經典題,到時“信手拈來”,事半功倍,何樂不為?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這樣的班級往往是整體實力比較強的,“差生”不差(能達到合格、及格),“優生”更優,特別遇到卷面較難時更能凸顯出,這就是我堅持的“附加題”式補充練習,它是我追求的“人人合格、更多優秀”的教學理想實現的有效策略。

“人人合格、更多優秀”是我的數學教學理想,更是我的實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德文.學之道在于悟.江蘇省射陽縣同心小學.

猜你喜歡
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小學作文如何實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從《論語》看因材施教
面向全體,分層施教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面向全體學生 注重個性發展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因材施教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走出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
巧抓課文及學生特征因材施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